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41-50】中學三年級至中學六年級中文科應付文憑考試練習坊


谷歌網站master曾(共20—290)
【41】
(三)塞下曲四首之二唐盧綸 評析錄自《唐詩三百首譯注評》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譯文】樹林裡光線暗淡,衰草在勁風中抖動,好像受到驚嚇一般。就在這昏黑的夜色裡,將軍率領一支精悍的隊伍巡行邊。突然,他發現前邊有猛虎擋道,便拉弓搭箭,「吱」的一聲向虎射去。次日清晨天剛放亮,將軍去尋找昨夜所射殺的猛虎和那支利箭,卻不料見到那支箭射中的只是一塊臥虎般形狀的巨石。

【注釋】
【草驚風】指草在風中抖動。驚,因……而受驚。這句本自「虎從風」的傳說。
猛虎下山,呼嘯生風,草驚風是形容猛虎出現前的緊張氣氛。
【將軍夜引弓】這句用李廣的典故。《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
劉向《新序》:「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關弓射之,滅矢飲羽。下視,知石也。卻復射之,矢摧無跡。」本句涉及以上兩典,用以突出將軍的勇武。引弓,拉弓。【平明】清晨。
【白羽】指箭,即為白色羽毛作箭翼的箭。【沒】隱沒,此指箭頭插入石縫。【石棱】石面突起形成的梭角,此借指為石縫。

【評析】: 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二首,內容為寫將軍夜巡時的英武行為。

1這首詩寫得氣氛緊張,節奏緊湊,簡直使人有不敢喘息的感覺。
2前兩句先說猛虎下山時的林草驚顫,這是以不知驚恐的草木尚且要為猛虎的來臨而戰慄不止,來反襯將軍的藝高膽大。他憑著手中的一張硬弓,不怕猛虎蛟龍,敢於橫行在林暗草驚的夜幕之中,這需要多少勇氣和膽略!

3後兩句寫將軍尋箭見石的情節,同樣也充滿著驚險的氣氛。讀者自然要想到,那隻老虎有沒有被射死,如果受傷後再反撲過來怎麼辦?一直讀到末句「沒在石梭中」,讀者才感到鬆一口氣。原來昨夜是誤石為虎,乃是一場虛驚。

【42】
(四)張祜《何滿子》 評析錄自《唐詩三百首譯注評》
故國三千里  ,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譯文】
一位宮女從距京都3000里的故鄉被送進皇宮裡已有20年了。她對故鄉親人日日、月月、年年思念不已。無奈由於宮深路遙,因此她再也不可能見到他們了。某日,當這位宮女在君王面前獻歌時,情不自禁地唱起聲辭哀苦的《何滿子》曲,一歌未了,她雙目中的淚水就嘩嘩流下,滴落在帝王前面。

【注釋】 【河滿子】詩題一作《宮詞》。原作有三首,此為第一首。【故國】故鄉,故園。【何滿子】一作「河滿子」。白居易《聽歌六絕句》其五《何滿子》自注「開元中,滄州有歌者何滿子,臨刑,進此曲,以贖死。上竟不免。」
蘇鴞《杜陽雜編》載:「文宗時,宮人沈翠翹為帝舞《何滿子》,調辭風態,率皆宛暢。」
因此,「何滿子」初為人名,後又成為曲名、舞名。本詩中指的是曲名。【君】指唐武宗。

【評析】:
1這是一首寫宮女怨恨的詩篇,但同其他怨詩都不同。其他的宮怨詩「怨」的原因是不能得到君王的寵愛,而本詩中的女主人公很可能是個雖能得君王寵愛但卻不滿深宮生涯的女性,故本詩的思想意義要比別的同題材作品要高出一籌。

2首先,前兩句先用互文手法說宮女離鄉之遙遠和久長,從空間和時間兩處落筆,極有感染力量,遂使人感覺到她將永遠被幽禁在深宮裡苦挨時日,從此再也不能返回那3000里外的故鄉同父母相見了。

3這兩句是宮人訴怨的感情基礎,她之所以要選《何滿子》哀曲來演唱,之所以要落淚於君前,原因蓋出於此。

4因此,這位宮人所要傾訴的怨憤便是封建制度下的宮嬪之規。這種規定使廣大宮女失去了人生的自由,失去了家庭的樂趣,終身只能與宮室為伴。

5雖然有的宮女在一段時間內還能得到君王的垂憐,但往往好景不長,色衰而愛弛。更多的宮女則是一輩子也得不到君王一次垂愛,只得長年守空房。

6本詩中的宮女,看來還有機會在君王面前獻歌,她恐怕還不是遭君王遺棄之人,說不定有時還能得到君王的垂幸,但她依然有怨,依然有憤,原因何在,只需到前兩句中去找就是了,那就是因為她失去了人存在的意義,失去了人的尊嚴。

7因此從這點上來講,本詩在揭露封建嬪妃制度的罪惡上,要比許多同類的詩作深刻得多。

8後兩句則是寫宮女的感情爆發,20年來壓抑在她胸中的氣憤豈能是錦衣玉食的生活和君王的偶爾顧幸所能替代的。她可歌唱的樂典有很多,但她偏偏選中了《何滿子》這首哀惋欲絕的歌來演唱,其中的深意讀者自可體會到的。

【43】
(五)
柳宗元《江雪》 評析錄自《唐詩三百首譯注評》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千山萬嶺難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難見行人的足跡。天地之間被皚皚白雪充塞鋪滿,白茫茫一片望不到盡頭。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漁翁,半蹲半坐在船尾,手持長長的釣竿,正在這寒氣逼人雪花飛舞的時刻放線垂釣哩。

【注釋】
【絕】絕跡。【徑】小道。【蹤】蹤跡,此特指足跡。【蓑】用棕皮或莎草編成的雨具,稱蓑衣。【笠】斗笠,戴在頭上的雨具。【翁】漁翁。

【評析】
1這首詩表面上寫一位在雪野江畔獨自垂釣的老漁翁,實則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寫照。

2其真實用意是以老漁翁的不怕嚴寒、不怕孤獨的高傲品性,比喻作者自己在永貞革新失敗後雖慘遭迫害、遠貶永州,但仍堅決不向邪惡勢力低頭的昂揚鬥志,顯示了詩人在政敵面前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所以乃是詩人高尚人格的形象體現。

3這首詩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主要是環境氣氛的烘托寫得十分出色。

4如前兩句,前句在「鳥飛絕」三字中藏有一個「雪」字,為何連一隻飛鳥的蹤影都見不到,因為下了大雪。

5後句在「人蹤滅」三字中也藏有一個「雪」字,為何連一個行人的足跡都見不到,也因為是下大雪的緣故。所以前兩句除了寫雪還是寫雪,而且再加上「千山」、「萬徑」的誇張,可見這天地之間到處都堆砌著雪了。

6三句作者改換角度,寫一位正在垂釣的老漁翁,但句首用了一個「孤」字,下面四句句首又用一個「獨」字,兩字相連便成為「孤獨」,這兩字既是實景描寫,又是老漁翁,心理活動的外現。這也是環境氣氛的烘托。再加上「寒江雪」三字既為直接點題,又是前四句環境氣氛描寫的總匯。

7至此這位老漁翁身邊的氛圍可謂已被烘染盡致,即是天寒又地凍,一片肅殺、冷清和孤寂的景象包圍著他。

8然而這位老人卻如此鎮定自若、不懼嚴寒,可見他有著多麼堅強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信念,所以這一切精神力量又盡在詩人所落筆的「獨釣」兩字中被體現出來了。

9另外,本詩組詞精煉,「寒江雪」三字容量極大,為常人所不能敘出。何謂「寒江雪」,即除了這一條流淌著寒水的大江之外,四周的田野、山巒和堤岸一片銀白,均是積雪。然而詩人只用三字就能予以綜合概括,這不能不說是高手所為。柳宗元的散文創作和詩歌創作共具同一特色,即用字特別精緻,這裡便為突出的一例。

【44】
(六)唐.杜甫《八陣圖》 吳小林老師撰寫的賞析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注釋】
1八陣圖:在四川夔州奉節縣西南七裡。八陣圖是在沙灘上聚石成堆,共有八個軍陣圖形,相傳是諸葛亮推演兵陣的遺跡。
2功蓋:意思是諸葛亮創立蜀漢,造成魏吳蜀三國鼎立的蓋世功業。

3 “遺恨”句:是說劉備急於報吳國殺關羽之仇,出兵伐吳,破壞了諸葛亮聯吳伐魏主張;而諸葛亮沒有能夠阻止住,使蜀漢國力受到削弱,所以遺恨。“失”,是失策之意。

【賞析】
1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于大曆元年(766)。「八陣圖」,指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是諸葛亮的一項創造,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2「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兩句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

3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

4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讚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

5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佈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讚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6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讚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麵憑弔遺跡作了鋪墊。

7「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裏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衝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

8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徵。「石不轉」,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9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繫: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齎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徵;

1 0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後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1 1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甯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鬱情懷。

1 2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鬱。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餘意不盡的感覺。

【45】  
(七)王維《鹿柴》
撰寫賞析作者:文思格老師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注釋】
鹿柴:圈養鹿的地方。這裡是王維別墅附近的地名。返景:景,同“影”。返照的太陽光。

【全詩語譯】
空寂幽深的山林裡看不見人影,只是偶爾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
落日餘輝透入深密的樹林之間,返照在樹下翠滴滴的青苔上面。

【賞析】
1空山偶爾有人語,反而突出空山之幽寂:一陣人語暫破幽寂,人語響過,空山又在萬籟俱寂之中。這一陣人語只起到反襯“幽寂”的作用;

2落日返照入深林,越是顯出空山的幽暗:一抹斜輝暫去幽暗,日落光收,空山又在密林暗影之中。這一抹斜輝只起到突顯“幽暗”的作用。

3此詩僅只二十字,但有“聲”有“色”,有景有情。作者以其詩人、畫家兼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特殊敏感,對“情”“景”關係的深刻體驗,加上對自然現象的細致觀察、對自然理趣的潛心領悟,把握住空山人語和深林返照這一平常現象中所顯示出的幽深境界和自然理趣,並以極其自然平淡的語言、看似漫不經心的口氣,寫出這微妙的美感,為歷史留下了這一奇絕的詩篇。

4後人把此詩與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相類比,可說當之無愧。兩人都是虔誠的修煉之士,兩詩都是難得的詩中極品。

【46】
(八)唐.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賞析】
1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2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3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4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

5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用“空裡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

6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

7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像,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8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9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像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1 0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蹟的。從這裡,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47】
【學習目標】閱讀及鑑賞作品的能力 【答案】(D)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南方留在我記憶中的,

(甲)或是那古舊小鎮裡隨意蔓延的街道,

(乙)而是那些在亞熱帶叢林裡蟄伏的山間小路,

(丙)你的行走同樣毫無目的,

(丁)那是一道沒有目的也沒有時間的空間曲線,

(戊)並不是秦嶺和長江劃下的那一道武斷的直線,


你既看不到五步開外的去處,你回頭也看不見身後已走過的路,
它總是為不明的障礙物所遮蔽。」   陳曉明《詭祕的南方》

(A)丁丙甲乙戊 (B)丁丙戊甲乙
(C)戊甲丙丁乙 (D)戊乙甲丁丙

【解說分析】從句法而言,「並不是……」、「而是……」、「或是……」必然前後相承接,
故知(戊)、(乙)、(甲)要串連在一起,據此,便可選定(D)。

【48】
【學習目標】理解與辨析作品的能力 【答案】(A)

古人書信往來,往往論及文章、學術,乃至人生問題。

以下各則書信流露死生感悟的選項是:

(A)柳宗元《與蕭翰林俛書》: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長來覺日月益促,歲歲更甚。大都不過數十寒暑,則無此身矣,是非榮辱又何足道

(B)韓愈《答崔立之書》:僕雖不賢,……猶將耕於寬閑之野,釣於寂寞之濱;求國家之遺事,考賢人哲士之終始,作唐之一經,垂之於無窮,誅奸諛於既死,發潛德之幽光

(C)歐陽修《與尹師魯第一書》:每見前世有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於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

(D)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二書》:自孔子沒,百有餘年而孟子生;孟子之後,數十年而至荀卿子;荀卿子後乃稍闊遠,二百餘年而揚雄稱於世;揚雄之死,不得其繼千有餘年,而後屬之韓愈氏;韓愈氏沒三百年矣,不知天下之將誰與也

(A)寫的是柳宗元流露死生感悟。
【語譯】:人生很少能活到六七十歲的,而我現在已經三十七歲了!長久以來就感覺歲月越過越快,一年比一年更加明顯。大約不過幾十個寒暑,就沒有我這個人了。是非榮辱又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

(B)寫的是自己將退隱著述,以文章自見。
【語譯】:我雖然沒有什麼才幹……我還打算在空曠寬闊的田野裡耕種,在寂寞無人的水邊垂釣,同時探尋國家流傳的事蹟,考察那些賢智之士的一生,寫成一部唐代的經典,使之能夠永遠流傳於後世。對那些已死的奸邪諂媚之輩,我要在書中口誅筆伐;對那些名位不顯而品德高尚的人,則闡揚他們被掩蓋的光輝。

(C)寫人遭貶時,多有作戚戚之文的毛病。
【語譯】:往往看到前代有名的人,當他議論政事的時候,感慨激動,不怕處死,儼然像個深明大義的人;可是被貶官到偏遠之地後,卻憂愁悲傷,怨憤歎息,有無法忍受的窮困惆悵表現在文字上,他心情的歡樂和哀傷,與凡庸之輩沒有什麼區別,即使是韓文公也不免有這種毛病。

(D)此段文字盛讚孔子之後的孟子、荀子、揚雄、韓愈為千古以來繼承道統的四位先哲。
【語譯】:自從孔子去世後,一百多年才有孟子出現;孟子之後,幾十年才到荀子;荀子之後,就稍微闊遠一些了,二百多年才有揚雄稱名於世;揚雄死後,無人能繼,達一千多年,然後才由韓愈接續;韓愈死去三百年了,不知道天下又會有誰接得上呢?

【49】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答案】(C)

「寫作題材何處尋?其實,你我周遭就有許多溫馨動人的故事。這些擠不上社會版的新聞,有的寫在小孩兒天真無邪的雙頰上;有的烙在公園老叟滄桑的皺紋裡;有的刻在街市婦女滿足的笑臉中。」

這段文字的主要涵意,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人的遊歷愈豐富、見識愈廣,文章自然精妙

(B)每個小人物的悲歡喜樂,都反映了社會現象

(C)能時時關切生活中的人、事、物,下筆自然左右逢源

(D)擷取作品素材時,應謹慎安排現實與理想的比例

【解說分析】由「你我周遭就有許多溫馨動人的故事」可知,好的題材是信手拈來、俯拾即是。

【50】
【學習目標】移情作用的使用 【答案】(B)

所謂「移情作用」,是指將自身的感受反映在另一個人、事、物上,
例如:「箏怨朱弦從此斷,燭啼紅淚為誰流」即是將人內心的愁苦,反映在紅燭垂淚的形象上。


下列何者也使用了同樣的手法?

(A)堤岸上,成列的街燈,一一亮起,使月色顯得昏暗而朦朧

(B)我孑然走在這條路上,整條路散發著孤獨而無聊的味道

(C)她試圖在人群中,找尋一些熟悉的面孔,竟無一張認識的

(D)我愛秋天,因為它沒有夏天的酷熱,也沒有冬天的寒冷

【解說分析】
(A)純粹寫景;「箏怨朱弦從此斷,燭啼紅淚為誰流」語出白居易 夜宴惜別。

古箏怨恨紅色的箏弦就這麼斷了,蠟燭為誰哭泣而流下紅色的眼淚呢?

(B) 「孤獨」、「無聊」是人的感覺,而「路散發著孤獨而無聊的味道」是將人的感覺移情到「路」上;一個人孤單的走在路上,而將內心的孤寂投注在道路上,所以道路「散發著孤獨而無聊的味道」,這是使用了「移情作用」;

(C)抒發孤獨之感,但未有移情作用; 
(D)抒發愛秋天的情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