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45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45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
https://blog.stheadline.com/article/detail/930018/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

3911)普通話說:責無旁貸zé wú páng dài
解說:
責無旁貸:
貸:推卸。自己應盡的責任,不能推卸給旁人。
多用於指自己應當做的不可推卸的事。
出處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講到護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責無旁貸者再無一人。」
近義詞辨析 “責無旁貸義不容辭;都含有應該承擔;不能推辭的意思;
責無旁貸偏重於職責所需不能推卸;
義不容辭偏重在道義上難以推託。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擔戴/擔待(承擔責任)

3912)普通話說:對頭冤家(duì tóu yuān jia
解說:
對頭:冤家、仇人。指仇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四回:「真真那一世的對頭冤家!你何苦來還來使促俠·從前你媽要想害我,如今又來害妞兒,我和你幾輩子的仇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親(襯)家
「親家」本來是指男女結婚後,雙方家長互相稱呼對方的稱謂。
然而何以轉過頭來,廣東人卻呼敵人或仇家為「親家」呢? 
要形容人態度囂張,四處樹敵,廣東人就會這樣說:佢成日兇人,得罪人多,稱呼人少,結果攪到周圍都係佢嘅「親家」! 
何以廣東人口中的「親家」有反面的意思? 
要說出其中緣故,我認為最好由「親家」一辭的由來說起。
「親家」最早可見於《新唐書.蕭嵩傳》:『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謁,帝呼為親家。』 
蕭嵩是唐玄宗時的宰相,他的兒子蕭衡娶新昌公主,蕭嵩的妻子入宮見皇帝,唐玄宗親切地呼她為「親家」。 
據此,「親家」的稱呼,早在唐朝時已開始在達官貴人之間流行。
要解答廣東人口中的「親家」為什麼有相反的意思,我認為最好拿《五代史》的一段關於馮道的文字來說明之。
劉眗和馮道二人有姻親關係。二人同時也是後唐的宰相。
馮道後來被罷黜,相位改由李愚接替。
李愚一向不喜歡馮道的為人,故此特別針對他,每逢發現馮道有不對的地方時,就會即時用手指著對劉眗說道:「此公親家翁所為(呢啲就係你親家翁所做嘅好事嘞!」
其實,馮道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談五代十國史,不能不談這位人物。五代十國是一個改朝換代快過換衣服的時代,馮道身處於如此動盪的時代,竟能為官四十多年,經歷五朝八姓十三帝,朝朝均身居高位,最後以七十三歲的高齡平安地渡過一生,死後還得到周世宗輟朝三日以示哀悼,並追封他為瀛王,諡文懿。
可謂生榮死哀,堪稱是中國史上最懂得做官的第一人。
但後世史家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有人罵他不忠、無恥,不過蘇軾和王安石卻稱他是「菩薩再來人」、「佛位中人」。
馮道撰座右銘曰:「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他算是身體力行了。
要了解廣東人為何以「親家」隱喻「仇家」,就必須要從語音上去推敲。
上文中之「姻家」,其實即是「親家」。
此外「仇家」亦可稱之為「冤家」。 
廣東人就是因粵音「姻家」與北話「冤家」之發音甚為接近,故此借「親家」暗指「冤家」。

3013)普通話說:照章辦事zhào zhāng bàn shì
解說:
照章辦事,指按照規定辦理事情。
出處陳世旭《將軍鎮》第十章三:「那就更得讓她學會照章辦事。國有國法,院有院規,不然,還得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睇嚟湊(看著辦,看具體情況而定)

3914)普通話說:食不果腹shí bù guǒ
解說:
果:充實,飽。指吃不飽肚子。形容生活貧困。飢腸轆轆形容生活艱難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吊砂煲(停炊,斷絕生活來源,意指失業)

3915)普通話說:十拿九穩shí ná jiǔ wěn
解說:
十成的機率,佔了九成。比喻很有把握,十分可靠。
出處1·阮大鋮《燕子箋·購幸》:「此是十拿九穩,必中的計較。」
出處2·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回:「如此一行;只怕這事例有個十拿九穩也不見得。」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實食冇黐牙(完全有把握;十拿九穩。)

3916)普通話說:抓乖弄俏zhuā guāi nòng qiào
解說:
抓乖弄俏是一個成語,意思為耍聰明,賣弄乖巧。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六回:「沙僧道:莫爭講,這裡不是那抓乖弄俏之處,且進去!且進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精過無尾蛇(指很聰明靈巧的人)

3917)普通話說:愛找竅門兒(ài zhǎo qiào mén ér
解說:
中國人崇尚聰明,推崇四兩撥千斤,追求事半功倍,愛找竅門兒。
於是乎,各類竅門兒紛至沓來。
生活小竅門兒,砍價小竅門兒,考試小竅門兒,找關係是辦事的竅門兒;做人有做人的竅門兒,養豬有養豬的竅門兒;似乎這世上,就沒有沒竅門兒的事。
「竅門兒」究竟是個啥玩意兒?
根據:
1《說文解字》竅[qiào]:空也,從穴敫[jiào]聲;
2《康熙字典》援引《說文》意,竅:穴也,孔也;
 3《辭海》竅:孔穴,《莊子·應帝王》人皆有七竅比喻事物的關鍵:訣竅,竅門兒;
 4《現代漢語詞典》竅:窟窿:七竅;比喻事情的關鍵:訣竅、竅門兒、一竅不通。
不難看出,竅的基本意思都是空、穴、孔、洞,延伸則有開竅、貫通等意。
至於竅門兒,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能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由此可見,竅門兒,或曰是腦袋開了竅發現了事物的空隙漏洞後找到的好方法。
照此說來,古人找竅門兒最出神入化的,莫過於此二者。
其一當屬門客甲,善鑽狗洞,並鑽了秦昭王貯藏室漏洞,盜走狐白裘,獻予其最寵的妃子,使其說服秦昭王不殺並放走了孟嘗君;
其二還有門客乙,善學雄雞啼鳴,鑽了函谷關每天雞叫開門的空子,進而哄騙守關士兵打開了城門。
我們看看這雞鳴狗盜 是多好的竅門兒啊!
既然竅門兒大多與空穴孔洞有關,故而人們找竅門兒也多傾心鑽空子:
鑽法律空子,鑽政策空子,打擦邊球兒。
生活中最常見的是加塞兒省略前期順序排隊的笨功夫直接上手。還有撿漏子,以近乎白給的成本輕易得到他人因疏忽出售、交換的物品。
竅門兒是客觀存在。有竅門兒不找近乎「愚」,也不合乎效率原則,該找的竅門兒必須找。
但找「竅門兒」不能不講規則,不能不遵守道德規範,更不能突破法律底線。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度橋(意指思索妙計。

3918)普通話說:巧言令色qiǎo yán lìng sè
解說:
巧言令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擅長辭令,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懇。現指用花言巧語來迷惑、取悅他人。
出處1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二回:「你做出這樣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甚麼巡山,卻又在這裡笑他!」
出處2·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八回:「你敢於巧言令色,惑吾眾聽耶?」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賣面光
(暗喻當面極力討好,但實際上另有不軌的企圖)

3919)普通話說: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解說:
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
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出處《周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公分豬肉

3920)普通話說:男儐相(nán bīn xiàng
解說:
古時稱替主人接引賓客和讚禮的人。
行婚禮時贊禮的人。
舊指婚禮中陪伴新郎的男子。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戥穿石
「戥穿石」是一個名詞,泛指一些陪新郎到女家接新娘的親朋戚友而言。
昔日農民把育成幼豬或中豬上墟集出售,豬在擔挑一端,另一端則找來相約重量的石頭,湊成擔子前後重量均勻,方便挑動,這石頭因此稱為戥豬石。在墟集,豬隻賣出了,那石頭也沒用了,大可捨棄不理,而這點與伴郎的作用相似。
「戥穿石」由於是民間口語相傳的俗語,它的由來眾說紛紜,其音與字已難確切稽考了。
有理由相信,「戥穿石」是從迎親活動衍生出來的一個名稱,這可從鄰近地區的一些婚禮習俗的文字捕捉到它的蹤影。
據《中國少數民族婚俗》云:『黔東南的苗族結婚時,新郎一般不親自迎接新郎,而是派雙數的十幾個青壯年男子和年輕女子前去接親。女家也邀請一些未婚少女做伴娘陪送新娘去男家。
盛裝的新娘在迎送隊伍的陪伴下步行去夫家。離開娘家時,伴郎撐開一把傘。』 
根據《中國少數民族婚俗》又云:『雲南圭山彝族的婚禮也十分詼諧風趣。當新郎帶著迎親隊伍來到女家門口時,女家大門緊閉,主客都躱到屋裡,新娘也躱到隣家。
女家歌手向新郎一行拋出一串問題,直到考試合格才開大門
迎親隊伍剛走進院子,突然沖出一群青年男女,每人抓一把豬肉和炭灰合成的「黑油彩」往迎親的小夥子臉上亂塗亂抹。迎親者只能躱避,不能反抗,以此考驗新郎及其親友的性情是否和順。
經過一番折驣,新郎一行仍得不到女家的款待,還必須拿出自己挑來的米肉蔬菜,親自下廚準備飯菜宴請女家主客,而女家主客卻在一旁袖手旁觀。
直到喜筵開席前夕,新娘才從鄰家回家與大家一起喝美酒,品佳餚,歡慶至深夜,次日早宴後,新郎一行返回,新娘並不回去,仍舊住在娘家。
迎親隊伍離去時也不輕鬆,因為他們挑的穀籮裡早已被姑娘們放進了大石頭,無論擔子重,他們都必須挑走,直到女方主客看不見才能把石頭拋掉。
如果新郎挑不起擔子或剛走幾步就把石頭扔掉,就會被女家譏笑,認為不能負重,不是一個好莊稼漢。』
從上文可知,雲南圭山彝族地區的農村結婚儀式,亦與我們的婚禮儀式大同小異。

3921)普通話說: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
yǒu rén cí guān guī gù lǐ yǒu rén lòu yè gǎn kē chǎng
解說: 有人辭官歸故里,
有人星夜趕科場;
少年不知愁滋味,
老來方知行路難。
出處是《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雞死一雞鳴
(意思指有些工作,無論是好事抑或是壞事,今天的人不幹了,明天也將有人來承接他的工作。) 

3922)普通話說:自以為得計zì yǐ wéi dé jì
解說:
得計:計謀得逞。自以為計謀很對很好了(含貶義)。
出處:·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成語故事】:
唐憲宗時期,力圖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遭到貶黜,柳宗元因此也被貶官。好友韓愈為柳宗元作《柳子厚墓誌銘》,談到人在困窘時才能顯出氣節道義,那些表面握手言歡似乎肝膽相照,背後卻落井下石還自以為得計,真是可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阿吱阿咗
 ( 囉囉嗦嗦、亂作主張。例如:不該你表態,卻老是在阿吱阿咗。)

3923)普通話說: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cháng xiù shàn wǔ duō qián shàn gǔ
解說:
長衣袖合於舞蹈,本錢多便於做生意。比喻有所憑藉,事業容易成功。也比喻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鑽營,會走門路。
中國古代的舞蹈確實非常注重長袖飄飄,而戲劇表演中,看一個演員水準高不高,據說只要看他出場時長袖甩得怎麼樣就可以知道。
事實上,長袖善舞說的已經不是舞蹈,而是說擁有金錢、策略、陰謀、暗箱操作、人情關係等等資源,經過出神入化、撲朔迷離的運籌謀劃,在政治鬥爭中就可以出奇制勝無往不勝。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 · 五蠹》:「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百足咁多爪(手伸得很長,門路很多)

3924)普通話說:仗勢凌人zhàng shì líng rén
解說:
憑藉權勢,欺侮別人。
出處·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風駛盡艃艃是船,不是帆和[巾里]
(比喻在得勢的時候仗勢凌人,或比喻得理不饒人)

3925)普通話說:高利貸gāo lì dài
解說:
什麼是高利貸?
高利貸屬非法行為。是民間行為。就是以很高的利息將錢貸給你,這個利息由貸款方說的算,借款方沒有任何權利,你要同意就貸給你。沒有多少錢的限制,50萬上下一樣的,看貸款方怎麼向你要價了。但這種貸款方式為法律所禁止。
我國的法律規定,允許民間借貸。但利息應不超過同期銀行利息的4倍。超出的部分法律不予保護。禁止利滾利,驢打滾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耳窿
何以廣東人呼經營高利貸的人,曰「大耳窿」?
「大耳窿」其實是一個中西合璧的詞彙。
「大耳」是一個不常見的中文詞彙,所以被人以訛傳訛而已。
「窿」則是一個音譯詞彙,蓋廣東是華洋雜處之地,語言中夾雜外語絕不為奇。類似的例子如汽車保險,曰「汽車燕梳」;
數量單位十二枚(One Dozen)曰「一打」等等。
俗語多語訛之變。
「大耳」究竟是什麼東西?
「大耳」的「耳」其實是字的語訛。
字的解釋見於《通俗篇.清.子本》:『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沒為奴婢。(孳:粵音:
,息也。
俗不知其字,或訛為「資本」。』 
文意是說,無論是男性或女性,向人借錢只須用自己作抵押便成,本利相加,約定期限清還可也。若向人借錢的一方屆時無力清還,自己便被人沒收為奴婢作償。
「子」,本是「孳」字,利息的意思;「本」自然是指「本金」。
「大耳窿」的「耳」亦「孳」字的訛變。
「大耳」即「大孳」也。
「大孳」引申而言之,有高利息的意思。
至於「窿」字,則是由英文的“Loan”字音譯而來。
總結上面各觀點,所謂「大耳窿」,其實只不過是「大孳Loan」語音訛變的結果罷了。

3926)普通話說:小才大用xiǎo cái dà yòng
解說:
才:人才;用:任用。以小才而任大事。指才能和擔當的職務不相稱;
以小的才能而任大事。指用人不當。
出處·白居易《常樂裡閒居偶題十六韻》詩:「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爛泥扶唔上壁
(底子差、素質差的人培養不起來,不堪提拔)

3927)普通話說:你追我趕nǐ zhuī wǒ gǎn
解說:
形容競賽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後。
出處:《新華半月刊》1960年第14期:「我們正處在一個你追我趕、飛躍向前的建設熱潮中。」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阿崩叫狗,越叫越走
本俗語與「狗」無關係,有者只是諧音而已。 
蓋狗是有靈性的動物,毋論主人是啞巴抑或是崩口,相處既久,自會曉得主人的心意。何況自家養狗必有名字,主人不呼其名而呼“狗”,不合情理。 
若說是叫別人的狗,狗亦不知其名為“狗”,甚無謂也。
廣東俗語「阿崩叫狗,越叫越走」,其實是閩南語“鴨霸叫救,他叫他走”轉化過來的。
“鴨霸叫救,他叫他走”的意思是,惡貫滿盈的惡人叫救命,是沒有人救的。他越叫得急,他們就越走得快。
阿崩叫救」是閩南語“鴨霸叫救”或“惡霸叫救”的語音訛變。
閩南語「走」“他”音‘伊’。
「伊叫伊走」的諧音便是我們廣東話的「越叫越走」。

3928)普通話說:累死累活lèi sǐ lèi huó
解說:
形容十分勞累
出處1·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24回:「端英如喪考妣一般,累死累活的大哭。」
出處2李曉明《平原槍聲》:「累死累活一年到頭還吃不上個飽飯。」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亞蘭嫁亞瑞(累鬥累)

3929)普通話說:疏不間親shū bù jiān qīn
解說:
間:離間。關係疏遠者不參與關係親近者的事。
「疏不間親」是什麼意思?
-關係遠的
-離間
-關係親近的人
出處1《管子·五輔》:「夫然,則不下倍(背叛)上,臣不殺君,賤不逾貴,少不淩長,遠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加大,淫不破義。凡此八者,禮之經也。」 
出處2《三國演義》第十六回:「紀靈曰:主公不可造次。呂布勇力過人,兼有徐州之地;若布與備首尾相連,不易圖也。
靈聞布妻嚴氏有一女,年已及笄。
主公有一子,可令人求親於布,布若嫁女於主公,必殺劉備:此乃疏不間親之計也。」(笄:粵音:
古代女子滿15周歲結髮,用貫之,因稱女子滿15周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閉門一家親
的字面意思淺易明白,即是說“閂了門後,大家的關係就親密如一家人”。簡而言之,便是攪小圈子。再說得明白點,就是拉關係,分親疏,排外是也。(閂:粵音:
然而問題又來了,為什麼這個俗語一定是「閉門一家親」,而不是「同屋一家親」,抑或是「同住一家親」呢?
反正意思都差不多吧!
其實,古俗語其來必有故,絶非胡亂堆砌而成的。只因年代久遠,句中文字往往被人篡改或誤傳,所以不易被人拆解而耳。 
本俗語「閉門一家親」亦不例外,「閉門一家親」的語法也是被人簡化過的,俗語的本來面目,應該是「閂埋門是一家親」。
閂埋門是一家親」的語法,驟耳聽來儘管比「閉門一家親」累贅而且俗氣,其實它是一個經過仔細琢磨的俗語,非如此不能解釋其構成的因由。 
不知何故,近今的人好非古,動輒更易前人的筆墨,尤愛以字典的讀音來糾正傳統廣東話的讀音,卻忽視了廣東話某些不易為人知之因素,如忌諱之類,如將“糾正(音鬥正)”改讀「狗正」;
將“搶購(音搶扣)”改為「搶救」;
“擴大(音抗大)”改為「槨大」(卻不知廣東人諱棺槨大)。
最明顯的忌諱例子,莫如北方人的“箸子”,廣東人則改為「筷子」(廣東人近水,划船怎能‘停住’?);
北方人稱抹枱用的布為“幡布”,廣東人則叫「抹布」(坐船誰不怕翻船?)。
其實錯與不錯,在乎知與不知之間而矣。
我認為任意篡改傳統語音或古語的行為,等同杜絕了後人研究傳統文化的途徑。 
言歸正傳,要解析本俗語構成的因由,必須先從俗語中之關鍵字─「閂」字說起。“閂”字音‘山’,廣東人習慣用「閂」代替北方人的“關”,如閂門、閂窗、閂燈、閂電掣、閂風扇等等。
「閂埋門是一家親」其實亦是一句諧音俗語。
俗語的本來文字,應是「閂,微門字一加進」,意指『』字下面加進『』字,便成“”字。
”字是助語詞,即廣東話“咪系”的意思;
”字則應讀高一點,音‘準’。 
用廣東話來說:“『』,咪『』字『』加進。”
然後取「閂微門字一加進」之諧音,便成了本俗語「閂埋門是一家親」了。
歸納上述的剖析,可知這句俗語是以諧音的方法設計而成的,俗語之文字缺一不可,「閂門」不能被「閉門」取代,更不能被其他文字替代,就是這個道理。
俗語「一語相關」,充分顯示出古人巧用文字及語音的造詣。

3930)普通話說:恭喜發財(gōng xǐ fā cái
解說:
恭喜:恭賀他人的喜事。舊時指祝賀人發財富裕的客套話。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我說道:恭喜發財呢!」
出處魯迅《過年》:「」放鞭炮,打麻將,拜年,'恭喜發財'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發到豬頭咁
廣東人過新年很著重意頭,到親友家中拜年的第一句話,例必是「恭喜發財」,而後才及其他祝福語。 
形容人長袖善舞,發了大財,廣東人有一句俗語,曰「發到豬頭咁」。
俗語「發到豬頭咁」的意思是說,人家發財發到好似豬頭咁樣。 
若單從俗語的字面意思去推敲,「豬頭」充其量只能形容其人形狀模糊,面目擁腫罷了,實在未能涵蓋財主們的全部形相也。
何以廣東人偏偏要用「發到豬頭咁」來形容人發了大財呢? 
其實,俗語「發到豬頭咁」並非憑空捏造出來的。
這個「豬頭」其實並非「真豬頭」。
要解開本俗語關於「豬頭」的謎團,應從《清稗類鈔》記載的一個故事說起。   
話說無錫市有一位姓朱的人,世代務農,有一天忽然在農地上掘到一個看來年代非常久遠的人頭,撥清泥土一看,赫然發現人頭是用純金鑄造出來的,這位仁兄就是靠這顆金人頭發了大財,從此改行經商,一路順風順水,丁財兩旺,成了城中大族,後來被人稱之為「金頭朱家」。
(書中的作者對金人頭還作出了注釋。他懷疑金人頭或來自古代戰死沙場的將軍的墓中,蓋頭顱已被敵人割去,基於「死有全屍」的觀念,於禮葬時往往以貴重的金銀玉石另作一人頭補代。) 
故事說完,是時候解說廣東俗語「發到豬頭咁」的來歷了。
「金頭朱家」其實與廣東俗語「發到豬頭咁」沒有直接關係。說穿了一文不值,它只不過是一個語音訛變的結果而已。
因為「金頭朱家」與「金頭豬家」是同音的關係,日子一久,此話愈傳愈遠,被人妄以己意揣度之,誤將「金頭朱」訛為「金頭豬」,再由「金頭豬」訛為「豬咁頭」。
於是「金頭朱家」遂被人訛為「豬咁頭咖」。由是本來靠金人頭發達的「金頭朱家」,被人以訛傳訛,遂變成了我們今日的廣東俗語「發到豬咁頭(咖)」或「發到豬頭咁(咖)」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