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成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誤用及誤解成語是應該受到重視的。
1 成語「不分皂白」見於《詩經.桑柔》:「賢者見此事之是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於王也」。
現代人用「不分皂白」形容不分是非,不問好壞,不問情由。
現代人用「不分皂白」形容不分是非,不問好壞,不問情由。
成語中的「皂」是顏色嗎?
2 成語「上下其手」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現代使用「上下其手」這句成語意思是玩弄手法,串通舞弊。
事實是:「上其手」是「舉手」而「下其手」是「放下手」的意思。你想知道這一則成語典故嗎?
3 成語「矯揉造作」見於宋代朱熹《〈孟子.離婁下〉集注》:「然其所謂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勢,如人之善,水之下,非有所矯揉造作而然者也」。
成語中「矯」、「揉」分別是甚麼意思?
4 成語「師心自用」見於宋代陸九淵《與張輔之書》:「學者大病,在於師心自用。師心自用,則不能克己,不能聽言」。
我們常說「私心自用」以形容偏私。現代人的用法,顯然與宋代陸九淵「師心自用」的原意大不相同。為甚麼宋代陸九淵用「師心自用」而不用「私心自用」?
5 成語「一五一十」見於《紅樓夢二十六回》:「把手絹子打開,把錢倒出來,交給小紅。小紅就替他一五、一十的數了、收起」。
現代人用成語「一五一十」比喻敘述得原原本本,清楚有序而無遺漏。
但是,古代人卻不是這樣的用法。你覺得「現代人」的用法「正確」;還是「古代人」的用法「聰明」呢?
語典故問透透答案
1 bù fēn zàobái不分皂白
成語「不分皂白」見於《詩經.桑柔》:「賢者見此事之是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於王也」。
成語「不分皂白」見於《西遊記》:「你怎麼不分皂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
成語「不分皂白」見於《初刻拍案驚奇》:既是做賊來偷,你夜晚間行事,不分皂白,怪不得你。
只是事體重大,免不得報官。
詞語釋義:
皂解:黑色。
現代用「不分皂白」形容不辨黑白,不分是非,不問好壞,不問情由。
2 shàng xià qíshǒu上下其手
成語典故「上下其手」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楚國的穿封戌俘虜了鄭將皇頡,王子圍與他爭功,相持不下,於是請伯州犁裁處。
伯州犁有意偏袒王子圍,預先串通皇頡,在皇帝面前,當請皇頡出面說是誰之功勞,在介紹王子圍時,伯州犁會“上其手”(舉手),在介紹穿封戌時則“下其手”(放下手)。
皇頡心領神會,謊稱是王子圍俘獲他。
成語「上下其手」見於《官場現形記》:「先向前頭委派的幾個辦事委員,抓過錯,然後一齊撤差,統通換了自己的私人,以便上下其手」。
現代用「上下其手」意思是玩弄手法,串通舞弊。
詞語釋義:
戌粵音:摔。
頡粵音:揭。
3 jiǎo róu zàozuò矯揉造作
成語「矯揉造作」見於宋代朱熹《〈孟子.離婁下〉集注》:「然其所謂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勢,如人之善,水之下,非有所矯揉造作而然者也」。
成語「矯揉造作」見於《鏡花緣》:「你看他們原是一名好好婦人,卻要扮作男人,可謂矯揉造作」。
近代使用成語「矯揉造作」見於郭沫若《洪波曲》:「為了附庸風雅,不得不矯揉造作一番騙騙自己而已」。
現代使用「矯揉造作」的意思是:
凡事不能過分做作,一切應該順從自然規律,否則便會覺得不自然。
詞語釋義:
婁粵音:流。
矯解:把彎的變成直的。
揉解:把直的變成彎的。
所謂故者解:可作為講述的真實理據。
而然者也解:到處皆是正確。
4 shī xīn zìyòng 師心自用 shī xīn zì rèn師心自任
成語「師心自用」見於宋代陸九淵《與張輔之書》:「學者大病,在於師心自用。師心自用,則不能克己,不能聽言」。
成語「師心自用」見於清代劉開《問說》:「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為師心自用耳」。
成語「師心自任」見於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學為文章,先謀親友,得其評論者,然後出手。慎勿師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詞語釋義:
大病解:大毛病。
師解:傳授知識或技藝的人或掌握某種專門知識技能的人。
現代使用「師心自用」形容有些人由於掌握專門知識技能,因此以自己所思所想作為指導,固執己見,自以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而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5 yì wǔ yì shí
成語「一五一十」見於《紅樓夢二十六回》:「便把手絹子打開,把錢倒出來,交給小紅。小紅就替他一五一十的數了收起」。
成語「一五一十」見於《水滸傳》:「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
見成語「一五一十」於魯迅《三閒集》:「大老爺要打毆犯人的屁股時,皂隸來一個「一五一十」的打,難道也算犯罪麼」?
詞語釋義:
踅解:中途折回。
踅粵音:撮。
皂隸解:衙門的差役。
皂隸粵音:造第。
現代用成語「一五一十」形容以「五」作為計算單位來點數。
或用「一五一十」比喻敘述得原原本本,清楚有序而無遺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