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
|
(6441)普通話說:指李推張(zhǐ lǐ tuī zhāng) |
解說: 「指李推張」是成語,指相互推諉,逃避責任,自己卻不負責任。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錢穀·比較》:「臨期聽比,無指李推張之弊。」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卸膊 在粵語中「膊頭」意為肩膀。 「卸膊」是推卸責任的意思。 有些朋友把「卸膊」理解為普通話的「撂挑子」;我覺得並不準確。 「撂挑子」雖然也有不願意承擔責任的意思,但不像「卸膊」那樣有了「嫁禍於人」的意味。 我認為,與「撂挑子」相對應的粵語詞應該是「劈炮」。 【卸膊】闡述: 「撂挑子」在新華字典的解釋是:放下挑子。 比喻丟下應擔負的工作,甩手不幹。 但是「甩手不幹」只是「卸膊」的第一層含義,即「規避責任」; 而其第二層含義用得更為精準,即「推卸責任」; 即將責任從某人身上轉移到其他人身上,讓別人「承擔責任」。 |
|
(6442)普通話說:揎拳攞袖(xuān quán luó xiù) |
解說: 「揎拳攞袖」是成語,意思是伸出拳頭,露出手臂; 表現出一種粗野蠻橫發怒,準備打架的樣子。 出處1明·王元吉《流星馬》第三折:「我見他手慌腳亂,揎拳攞袖。急慌的,慌的便要殺。」 出處2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哥哥行並不敢半句兒求於濟,他見我早揎拳攞袖。」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撩是逗非 「撩是逗非」是一個廣東人成日講嘅詞語,形容人中意「惹事生非」。 不過日常廣州話講呢個詞語嗰陣就講成「撩事斗非」。 【撩是逗非】闡述: 1根據「漢語構詞」法,呢個四字詞語系對偶性嘅,亦即是話,「是」對「非」; 「撩」對「逗」符合呢個標準,同時意思亦解得通。 2「逗」粵讀〔陽去聲:dau22〕,而〔斗〕粵讀〔陰去聲:dau33〕, 此處我認為是「誤讀」。因為在語流中,「斗」較「逗」較容易被人「記住」。 3翻查《廣州音字典》解釋: a「斗」是容量單位、量糧食之器具、像斗的東西。 b「斗」形容「對打」、「比賽勝負」; c「斗」形容「拼合」,「湊近」; d「逗」形容「停留」、「標點符號名稱」、「引」,「惹弄」; e「撩」形容「提」,「掀起」、「用手灑水」、「挑弄」,「引逗」。 根據《廣州音字典》的解釋,便可判斷出「撩是逗非」方為「正寫」。 |
|
(6443)普通話說: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 (zài
rén ǎi yán xià,zěn gǎn bù dī tóu) |
解說: 「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是諺語,,意思是受制於人,只得順從; 形容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向對方屈服。 比喻在別人管轄限制下,只好委曲順從。 簷:屋簷。 簷:粵音:嚴 出處《水滸傳.第二八回》:「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只是小心便好。」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石磧死蟹/大石迮死蟹 廣東話大石迮死蟹 有解冇得解? 凡用強勢或強力壓服別人,粵語叫做「大石責死蟹」。 粵語有句俗話講:「大石磧死蟹,有解冇得解。」 意思是話大石磧死蟹,是冇得解的。 你話畀人屈,人家拳頭畀你大,講話聲音畀你大,大聲又夾惡,加上上頭有人撐,別說是只蟹,就算磧死你個人,也當是踩死只蟻。 本來沒道理,但利用權勢用高壓政策強迫別人接受,白話中就稱為「大石磧(壓)死蟹」。 根據《廣州音字典》解釋:「磧」音積,解作水中沙石,並無「逼迫」意思。 翻查《廣東俗語考》:「迮」粵音讀「責」。以上壓下曰「迮」。 所以有大石「迮」死蟹之說。 「大石磧死蟹」的「磧」字看來是「迮」的誤寫。 |
|
(6444)普通話說:不知死活(bù zhī sǐ huó) |
解說: 「不知死活」是成語,意思是形容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比喻做事,不知利害、不知進退、不知輕重。 出處1《水滸傳》第六七回:「單廷珪、魏定國大笑,指著關勝罵道:無才小輩,背反狂夫!上負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軍到來,有何理說?」 出處2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彼時日色將晚,前無行人,就把他盡力一推,推落崖下,不知死活。」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買棺材唔知埞 「唔知掟」是由一句粵語話演變來的, 原句是「買棺材唔知埞」,粵語裡「埞」有地方的意思,所以是這句話的意思是「買棺材都不知道到哪裡買」, 就是不知死活的意思,後來把這6個字簡化成3個字 只取後面「唔知埞」,地道的粵語人都會知道原句,也知道這是「不知死活」 的意思,後來這道三個字有的時候也會按字面意思使用,表示「不知道是什麼地方。」 【買棺材唔知埞】闡述1: 當形容別人的行為將會引起很大危險,而他本人卻意識不到,形容那些不知死活,不知好歹的人。可以引用這句俗語。 例句1: 天雨路滑又大霧,你重開到成百公里時速,係咪買棺材唔知埞? (天下雨,路濕滑,霧又大,你還開到上百公里的時速,你不怕死嗎?) 例句2: 明知呢條巷多賊仔,佢重夠膽死一個人帶住十幾萬現金行入去,真係買棺材唔知埞。 (明知道這條巷多賊,他還膽敢一個人帶著幾十萬現金走進去,真的不知死活。) 【買棺材唔知埞】闡述2: 〔埞〕是〔地方〕,到哪裡買棺材也不知道,就是對死一點觀念都沒有,也就是粵語所說的〔唔知死〕。 〔夠膽死〕中的〔死〕字其實沒有特別意思, 純粹加強語氣,相當於〔竟然夠膽……〕。 |
|
(6445)普通話說:你不仁,我不義(nǐ bù rén,wǒ bù yì) |
解說: 「你不仁,我不義」是諺語,意思是你不講仁義道德,我也就不講道義了。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他無仁,我無義。公子必欲免禍,非行大事不可。」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表示「因你如此我願如此」,此句話引申為「你這樣做,那我也這樣做」的意思。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來源: 話說在明正德年間,有一對夫妻,二人十分恩愛,發願生生世世為夫妻, 因其人對其妻百般寵愛,心疼妻子為家務事而煩勞,日見消減。於是便對其妻講,「朔日」屬陰,由你而始;「望日」為陽,自我而生。 意思是以後家裡的一應事務,「朔日」由你而做;「望日」開始, 就全部由我負責。 在古時「朔」、「望」二日,就是指「初一」、「十五」; 後來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你做初一,我做十五」這句詞語。 |
|
(6446)普通話說:萬人一心(wàn rén yī xīn) |
解說: 「萬人一心」是諺語,意思是指一萬人一條心, 比喻眾人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1《後漢書·傅燮傳》:「今率不習之人,越大隴之阻,將十舉十危,而賊聞大軍將至,必萬人一心。」 出處2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萬人一心,尚不可當,況城中有數萬死命之人乎?」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蟻多摟死象 此廣州諺語極形象地比喻了「人多力量大」的含義。 意指雖然大象很大體積,但如果受到無數螞蟻爬到身上攻擊,也會淪陷被擊敗。 【蟻多摟死象】闡述: 1「摟」,早在先秦著作已出現; 2漢代《爾雅》將它解釋為「聚也」。 3《李氏中文字典》的「摟」注有三音: (李氏—李卓敏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創校 校長) 一讀如「柳」,抱也; 二讀如「柳」的高平聲,聚也;粵音讀如(嬲)音; 三讀如「留」,牽也。 其中第二個讀音即與古義相通,似應是「蟻多摟死象」的「摟」字了。 |
|
(6447)普通話說:過橋抽板(guò qiáo chōu bǎn) |
解說: 「過橋抽板」是成語,意思是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 比喻一個人達到目的後,想獨享勝利成果,把過去同甘共苦的戰友一腳踢開。 出處1《元史·徹里帖木兒傳》:「翌日,崇天門宣詔,特令有壬為班著以折辱之。有壬俱其禍,免從之。治書侍御史普化消有壬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 出處2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一回:「這還不容易,你不認識,我可都認識。只要你不要過橋抽板,我馬上去找他們,一定有個辦法,明天來回覆你。」 【過橋抽板】的由來: 話說,以前的橋是在河兩岸搭幾條繩子或鐵鍊,上面鋪上木板,形成了一座簡便的橋樑。 如果有人過了橋之後,就把木板「拆走」或「抽走」的話。 意思就是指該人達到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過橋拆板」在過去,被人冠上是「非正義的行為」。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完齋不要和尚 指辦完一件事就拋低幫手辦事嘅人唔理。 這句廣東俚語,相當於普通話裡的「過河拆橋」或者「卸磨殺驢」。 打齋,指供養僧眾; 和尚,指的就是僧眾; 唔要,就是不要。 這個不用多解釋了。用之即棄。大體是這個意思。 打完齋不要和尚? 比喻幫別人完成事後,你沒有利用價值了,就把你甩了。 |
|
(6448)普通話說:善財難捨(shàn cái nán shě) |
解說: 「善財難捨」是成語,形容人愛惜錢財,不願施捨於他人。 常用來譏諷人非常吝嗇。 善財:原為釋迦牟弟子名,後取「善」之「愛惜」意,意指「愛惜錢財」。 捨:施捨。 出處1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二回:「菩薩罵道:你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這善財也難捨。」 出處2魏巍《火鳳凰》10:「看起來總是善財難捨喲!」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孤寒 1形容人吝嗇,捨不得花錢(多屬貶義); 2形容人孤獨、寒冷。 3形容處境惡劣,生活艱難; 4形容人小氣、不大方。 【孤寒】闡述: 普通話說的「吝嗇」,客家人和廣府人叫做「孤寒」。 還可以由孤寒衍生出「孤寒種」、「孤寒度」。 加了個「種」字,是說他有遺傳基因,一向如此,難以改變。 加了個「度」字,是強調他的孤寒和他的斤斤計較有關。 一般人認為,方言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 而普通話則是「我手寫我口」,所以有不少香港人在說普通話時,拚命往書面語裡找詞彙,以致未能確切地傳遞信息。 例如「孤寒」與「吝嗇」這兩個詞,意思雖然相同,兩者之間有卻色彩上的差異,我覺得把「孤寒」翻譯成「摳門兒」比較貼切。 但不可不知,嚴格來說,「摳門兒」是北京土話,不是普通話詞語; 普通話學習者不妨多留意一些在普通話口語裡常出現的「北京話」詞彙。 【孤寒】闡述1: 「孤寒」的詞源要追溯到魏晉南北朝; 那時「士族」勢力鼎盛,「士族」中如果既有人做大官、又有人做「經師」的,就可叫「大家族」。 而無人做大官、做經師的「小家族」則被稱為「寒門」。 「寒門」勢單力弱,一旦有事,便顯得孤獨無助,所以自感「孤寒」。 「孤寒」這兩個字,是對那些「寒門小族」的概括, 指他們出手不像大族人那麼大方。 久而久之,就把那些不夠大方的人形容為「孤寒」。 【孤寒】闡述2: 「孤寒」是古詞語,古時多指貧寒讀書人。 孤寒為什麼又叫「孤寒鐸叔」?
字源起於清末番禺粵劇小生「孔阿鐸」,他常扮貧窮書生,窮形盡相,因而有「孤寒鐸」之稱。 加個「鐸」字,是強調他的「孤寒」和他的「斤斤計較」有關。 如果浪女謔戲男人為「鐸叔」,或有兩意: 1荷包孤寒,2或下體度縮。 「鐸叔」好多人都會寫錯成「度縮」; 其正字為「庹縮」。 「庹」又是姓氏。 這個姓氏十分稀有,不過現在年青人大概知道台灣有個影星叫「庹宗華」。 |
|
(6449)普通話說:不次之遷(bù cì zhī qiān) |
解說: 「不次之遷」是成語,形容破格提拔,超出常規的提升官級。 次:順序,等第; 遷:官位升遷。 出處1《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徵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出處2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果能使地方安靜,雖無不次之遷,要亦不至於凍餒。」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水鬼升城隍 潮汕俗語「水鬼升城隍」是形容人事上的特殊升遷,從低賤驟進高貴。 「水鬼」是池塘「小鬼」,「城隍」是「護城」神,由「」水鬼而被擢升為「城隍」神,自然是天壤之別。 【水鬼升城隍】故事: 話說水鬼姓丘字雲瑞, 有一日,「城隍」巡江河道,遊察周邊,遇到「水鬼」,於是「水鬼」趁機自述經歷: 「水鬼」自稱墜落江河二百年,每逢好事可人憐; 遇危救急逃生路,不致沉軀赴水眠。 他說自己落水已死兩百年,看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有遇危赴難之人,常常將其救起。 巡江河道見他心存善念,問他為何不轉世為人。 他亦回答,只怕做人做不到頭;於是巡江河道便封他三灣河道,統轄水怪。 有一日,秦閏在河邊釣魚,卻把「水鬼」釣上來。 話說這個秦閏雙親早已病逝,沒有妻房,孤身一人,一年多來每逢用餐之時, 先祀河邊,燒紙錢,請動三灣海岸諸眾鬼神,十分虔誠。 (此處省去丘雲瑞與秦閏間的故事,只因二人年齡似父子,且都孤苦無依,便認作父子。) 原本雲瑞就有兩德,這第三德是施救自殺的婦人。 他給了婦人一根木桿,讓她撐住,待到天亮便有人救她。 說起這婦人自殺的緣由,也可憐,原本丈夫有病臥床,她拿著家中的公雞母雞去賣,本來就家貧如洗了,結果又被人給了「銅銀」,不能用。 於是,才想要尋死。 上天見「水鬼」有此三德,去年又加封海島大仙,專以救人性命。 加上惠州府「城隍」轉升天府,以致「城隍」有空缺,所以命他前去赴任。 |
|
(6450)普通話說:痴心妄想(chī xīn wàng xiǎng) |
解說: 「痴心妄想」是成語,意思指胡思亂想不能實現的事。 或痴迷的幻想著不能實現的事情。 出處1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五回:「誰知那道也自痴心妄想,魂顛夢倒,分明是癩蛤蟆想著天鵝肉吃。」 出處2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時刻難過。」 出處3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只因蔡智庵有勸他代借五千銀子的一句話,雖未答應,在王慕善卻不能不痴癡心妄想。」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形容在地面上爬著的癩蛤蟆,想吃在天上飛翔的天鵝。 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謀取不可能到手的東西。 此歇後語是一題邏輯推理式的歇後語,因為民間常常以「癩蛤蟆」和「天鵝」作為「醜」和「美」兩種極端的對比; 而作為「醜」的代表「癩蛤蟆」想要吃上「美」的代表「天鵝」,可以說是無稽之談,不可能實現的事。 |
|
(6451)普通話說: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jiǔ bù zuì rén rén zì zuì,huā bù mí rén rén zì mí) |
解說: 「花不迷人人自迷」是諺語,形容花不會去迷人,只因人喜歡而美麗。 指人對某事傾注了感情色彩 出處1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直饒今日能知悔,何不當初莫去為?」 出處2錢鍾書《圍城》:「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今朝有緣來相會,明日你東我向西。」 出處3清.醉月山人《狐狸緣全傳》 茶亦醉人何須酒, 書自香我何須花。 酒不醉人人自醉, 花不迷人人自迷。 吟成白雪心如素, 最到梅花香也清。 昔日浣沙今日恨, 玉人如許願相親。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生滋貓入眼色迷迷 粵語的意思是有人迷上了異性。 「生螆貓入眼」其實和貓半點關係扯不上,它不過是諧音而耳。 完整的句子應該是「生柿毋吃呀,澀迷迷!」 意思是說: 生柿(未成熟柿子)不要吃,吃了令舌頭產生「澀麻」的不適感覺。 這句話中的「吃」和「澀」的讀音要轉讀。 翻查字典: 「吃」粵音讀「jaak3」;﹝喫飯或入﹞ 「澀」粵音讀「色」。 如此一來,「生柿毋吃呀,澀迷迷」的諧音便是: 「生螆貓﹝入﹞眼,色迷迷」了。 例句:阿強見到Mary即刻生滋貓入眼,流曬口水。 (阿強看到Mary馬上覺得情人眼裏出西施,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
|
(6452)普通話說:雞飛狗跳(jī fēi gǒu tiào) |
解說: 「雞飛狗跳」是成語,意思是把雞嚇得飛起來,把狗嚇得到處亂跳, 形容驚慌得亂成一團。 比喻因驚擾引來的混亂,驚慌得亂成一團。 出處1《痛史.第一三回》:「你看前兩天那種搜索的樣子,只就我們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經是鬧得雞飛狗跳,鬼哭神號。」 出處2茅盾《鍛煉》:「然而陳克明卻在這裡想像,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懼怨恨所造成的雞飛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倒瀉籮蟹 「倒瀉籮蟹」形容混亂、雜亂、無法控制的場面,或者是形容手忙腳亂的情形。比喻場面失控。 【倒瀉籮蟹】闡述: 「倒瀉」指從上向下傾瀉,「籮」就是籮筐,一種用竹子編的農具。 「倒瀉籮蟹」的意思是裝螃蟹的籮筐被打翻,螃蟹滿地爬,人們驚慌失措, 四處躲避,形容場面混亂、無法控製或者手忙腳亂的情形。 滿滿一籮筐的螃蟹翻倒在地上,螃蟹自然會四下逃散。 要想把所有逃脫的螃蟹抓回籮筐裡,不但要伸手去抓,而且還要左右走動 去抓那些爬得比較遠的螃蟹,並且又要防備手上抓着的螃蟹用蟹螯攻擊自己, 忙亂的程度可想而知。 例句1: 街口爆水管,成條街浸曬,好似倒瀉籮蟹咁。 (街口的水管爆了,整條街都被水浸泡,場面很混亂。) 例句2: 今日舖頭人手唔夠,一到食飯時間就忙到倒瀉籮蟹。 (今天店鋪人手不夠,一到吃飯時候就手忙腳亂。) |
|
(6453)普通話說:眉眼高低(méi yǎn gāo dī) |
解說: 「眉眼高低」是成語,意思是臉上的表情變化,泛指為人處世的方法。 出處1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11章:「無奈癡情的奧立佛根本看不出眉眼高低。」 出處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7回:「只是跟著奶奶,我們學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兒,也得見識見識。」 【眉眼高低】闡述1: 邯鄲人對說話辦事沒有眼色、不知深淺,不講分寸的人, 愛說他「不知道眉眼高低」; 而對那些能從人的眼色中觀察、判斷別人心意,或行動舉止得體的人, 則會誇獎說:「這個人(小孩)機靈,可知道眉高眼低哩!」 【眉眼高低】闡述2! 眉眼高低的說法,來源於一個聯語故事: 話說古代一個私塾先生去赴宴席,因來得稍晚坐在了下席, 他看到一位年輕農夫坐在上席,覺得屈居下席有失面子。 於是他提議即席對「對聯」,獲勝者方可坐上席。 於是,他先出上聯:「眼珠子,鼻孔子,珠(諸)子反在孔子上」; 這位農夫應聲對曰:「眉先生,鬚後生,後生更比先生長」。 滿座人一致稱讚農夫下聯對的好,羞得這位老先生無地自容。 後來人們就以「知道眉眼高低來形容人有眼色,知上下的人。」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眉頭眼額 「識睇眉頭眼額」是粵語裡的一句俗語, 「識睇」就是懂得看; 「眉頭眼額」就是臉色,所以整句話就是會「看人臉色」的意思。 即看出人家的神色,由人家的神色而猜出人家的心意。 |
|
(6454)普通話說:拿賊拿贓,拿姦拿雙 (ná zéi ná zāng,ná jiān ná shuāng) |
解說: 「拿賊拿贓,拿姦拿雙」是諺語,意思是捉賊要有贓證,捉姦要有成雙人證。 指問罪要有真憑實據 贓:贓物; 姦:通姦。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2回:「拿賊拿贓,拿姦拿雙,你又不曾捉住他的孤老,你活活的打殺了媳婦,這是要償命的。」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捉黃腳雞 意思是「登徒子」追逐良家婦女,追進那女人家裏去,被她家裏的人捉到,把他身上的財物搜去之後,並給予極難堪的折磨。 「捉黃腳雞」係種涉及到性關係嘅敲詐,多數針對一啲有錢或者有社會地位嘅人,做法一般都係安排一段「豔遇」畀目標,之後再用「捉姦」做藉口去勒索錢財。 【捉黃腳雞】詞源: 「捉黃腳雞」這個俗語是出自廣東的農村,當地農民專養母雞而少養公雞, 因為母雞可以生雞蛋,農民可以拿去賣。 但祭祀時卻需要公雞,而捕捉公雞的方法,就是農民先把穀子撒在門外,群雞就會跑來啄食(粵語把雞走動的動作稱為「雞咁腳」),當母雞在啄食時, 公雞就「色心起」,懶得去吃穀子,撲上母雞身上「交配」, 這是正是捕捉「公雞」最好的時候,公雞「交配」時疏於防範, 農民抓住雞腳就行。 因為公雞的雙腳呈深蛋黃色,而母雞的腳淺黃色,很容易辨認。 後來就把以女性勾搭男性進行性行為然後勒索稱為「捉黃腳雞」。 【捉黃腳雞】闡述: 粵語俗稱「捉黃腳雞」,此名「稱謂」常見於港澳地區; 華北俗稱「放鷹」或「放鴿子」。 這種手法於中國可追溯至宋朝,直至現在仍然流行於臺海兩岸, 於歐美國家則最遲於十九世紀初期出現,尤其盛行於十九至二十世紀初期, 即當地社會對「通姦」反響最大的時期; 現時則多是針對知名、有權力、財富、地位的人士,如政治人物、藝人、運動員、士紳、富豪等或神職人員; 於各地觀光區亦有專門針對遊客的桃色敲詐; 一般來說前述的對象是比較容易成為下手的目標。 |
|
(6455)普通話說:溜之大吉(liū zhī dà jí) |
解說: 「溜之大吉」是成語,是偷偷地溜掉為妙,一走了事; 溜:趁人看不見走開; 吉:吉祥。偷偷地跑掉為妙。 出處1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回:「其在一班勢利小人,早已溜之大吉。」 出處2《文明小史》第十九回:「原來他一見打烊,曉得要惠茶帳,早已溜之大吉,預先跑在樓下等候了。」 出處3沙汀《祖父的故事·兩兄弟》:「他自己則已下定決心,若果逼得太緊,他就溜之大吉!」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著草 粵語的「著」字,是有「穿」的意思。 例如:「著衫」、「著褲」都是用這個「著」; 但是「著草」大家怎麼理解? 為什麼要穿草,難道「穿草」是種潮流? 其實「著草」的意思的跑路、潛逃的意思。 多數用於黑道、犯下嚴重罪行的人和道德淪亡的人。 為什麼要「著草」才能逃跑呢? 古時候人穿的是「草鞋」,到遠方去的時候更加得多準備幾雙鞋備用。 因為古時候穿著「草鞋」和「草蓑」走在野外,「草蓑」能遮擋風雨幫助隱蔽,「草鞋」能防滑防聲以便奔走。 故此,常以「著草」形容跑路、逃跑、秘密潛逃。 在古代,一般人都住的是「茅草」屋,遠走高飛時,會燒掉自家的茅草,以示不會再回來。 演化到現代,粵語「我著緊草」即表示因欠債或某些其他原因,而正外出避風頭。 |
|
(6456)普通話說: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 (yǒu réncí
guānguīgù lǐyǒu rénxīngyègǎnkēchǎng) |
解說: 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原文: 有人辭官歸故里, 有人星夜趕科場。 少年不知愁滋味, 老來方知行路難。 釋義: 意思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是因為看清了社會黑暗,憤然辭官,返回自然, 而有人漏夜趕科場說明了他對功名的急切渴望,與前面的行為形成對比。 年輕的時候不懂得世間有什麼事情值得煩惱憂愁, 等到了老年才知道人生路上有太多的坎坷,要走過這一條人生路又有太多的艱難。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雞死一雞嗚 這民間俗語表面指的是:「一隻雞雖然死亡,但在其死亡的同時,仍會有另一隻鶏出世,發出雛鳥的鳴叫聲」 「一雞死一雞鳴」,意思指有些工作,無論是好事抑或是壞事,今天的人不幹了,明天也將有人來承接他的工作。 深層指的是:
這其實是以「一雞的死亡」比喻「一件事情/事物之結束」; 以「另一隻「鶏的出世」比喻「另一件事卻又開始發生」
故而比喻事情結束後,就很自然地會有另一事情發生,這是自然界的慣常定律;其情況就如「花開花落,花落花開」般,延綿不絕。 【一雞死,一雞鳴】的用法建議: (1)可以用來表示一個「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情況,如知名學者退休後,接著仍會出現新的知識學者。 例子: 張教授雖然已從科學界上退隱下來,叫人遺憾;但正所謂「一雞死,一雞鳴」,相信他退引後,科學界中依然人才輩出。 (2)可以用來表示「壞情况不休止,十分猖獗」: 例子: 本以爲海關加緊搜查行動,就可以把翻版情况加以遏止;然而「一雞死,一雞鳴」,情況卻不是這樣:當這邊廂海關人員成功搗破一個翻版組織,另一邊厢又有翻版組織又在蘊釀崛起中。 (3)表示商店倒閉後又重開的情况 例子: 雖說香港經濟不景、市道慘淡,但當很多食肆關門的同時,也發現有很多菜館開張,同一條街你可以見到「一雞死,一雞鳴」的情況。 (4)可用於比喻時勢之變遷,及事物之更替: 例子: 正所謂「一雞死,一雞鳴」,十年前人們還坐在電腦檯面前,面對著一部部體型龐大的舊式電腦;但舊式電腦的時代已過去了,現在人人手上卻已拿著輕巧的掌上型手提電腦,隨時隨地都可享受用電腦的方便了! |
|
(6457)普通話說:門可羅雀(mén kě luó què) |
解說: 「門可羅雀」是成語,意思是原指門外可張網捕雀。 形容為官者休官失勢後,門庭冷落車馬稀少;賓客稀少、交往的朋友很少, 門庭冷落。 也比喻生意清淡或形容事業由盛而衰。 羅:張網捕捉雀鳥。 出處1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媼皆散,不半載,門可羅雀矣。」 出處2金·元好問《寄西溪相禪師》詩:「門堪羅雀仍未害,釜欲生魚當奈何?」 例句:受景氣不佳的影響,很多商店都門可羅雀。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拍烏蠅 「拍烏蠅」一般有兩種意思: 1 在粵語中,「烏蠅」是指蒼蠅。 此外,在廣東的部分地區,人們對一些動物和昆蟲有不同的叫法, 例如:馬騮(猴子)、竹絲雞(烏雞)、大笨象(大象)、曱甴(蟑螂)。 2 「蠅」字原音[jing4],此處升調為一聲。(粵音讀:英) 「拍烏蠅」形容生意冷淡,店員們閒著沒事可幹,只好拿「蒼蠅拍」來「拍」蒼蠅。 例句:而家市場唔好,呢幾個月舖頭日日都拍烏蠅。 (現在市場不好,這幾個月我們商店每天都沒什麼客人。) |
|
(6458)普通話說:講是說非(jiǎng shì shuō fēi) |
解說: 「講是說非」是成語,猶言說三道四。 形容不負責任地胡亂議論,說了不該說的話。 出處元·柯丹邱《荊釵記·受釵》:「這財禮雖是輕微,你為何講是說非?」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開口夾着脷 廣東話裡頭「開口夾著脷。」是形容亂說話的情況,有「唔衰攞來衰」的意思,當廣東小孩子因年幼無知,很容易會「開口夾著脷」說了些不吉利的說話時, 那時候大人們會很緊張地說:「醜嘅唔靈好嘅靈」,或者是「𦧲口水講過」; 又或者講一句:「有怪莫怪,細佬哥唔識世界」改窘。 【開口夾着脷】闡述: 至於「開口夾著脷」的「脷」,不用講大家都知道,正是因為廣東人迷信,害怕做生意「蝕本」,而改「舌」為「脷」嘅。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書」字和「輸」字同音,「通書」遂讀成了「通勝」;「絲」字和「輸」字的音近,於是「絲瓜」改成讀「勝瓜」; 「空」字和「兇」字同音,於是乎「空屋」就變成了「吉屋」,「空鋪」也成了「吉鋪」。 至於北方話的「竹籃打水一場空」,廣東話裡頭相對應的就是「辛苦一場得個吉」,不過還好,空姐還沒有變成「吉姐」(哈哈哈!)。 |
|
(6459)普通話說:方寸已亂(fāng cùn yǐ luàn) |
解說: 「方寸已亂」是成語,意思是指心緒已被擾亂,行動慌亂。 出處1《石點頭.卷四.瞿鳳奴情愆死蓋》:「眼紅耳熱,胸前像十來個棰頭撞擊,方寸已亂。」 出處2《野叟曝言.第四一回》:「我豈不知,只是方寸已亂,不繇妹子做主哩。」 出處3謝冰心《往事(二)》:「母親坐在中間屋裡,看見我,眼淚便滾了下來,我那時方寸已亂!」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盲頭烏蠅 「蒼蠅」在粵語中叫「烏蠅」。 「無頭」蒼蠅,粵語叫「盲頭」烏蠅。 【盲頭烏蠅】闡述: 一些低等動物頭部甩咗後重可以喐動,只不過就冇曬方向感。 所以用「盲頭烏蠅」去形容有啲人做嘢時冇晒方向、亂了方寸,左騰右騰都唔知做緊乜的人。 正確說法是「盲頭烏蠅」是用來形容六神無主;做事情亂碰亂撞;找東西時亂翻亂抄的意思。 |
|
(6460)普通話說:罕譬而喻(hǎn pì ér yù) |
解說: 「罕譬而喻」是成語,意思是說話用不著多作比方,都能聽懂。 形容話說得非常明白。 喻:清楚明辨,人人都很明白。 出處《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食放光蟲 廣東話用「滋滋聲」 形容蟲的叫聲,蟲蟲在雞身體裡還叫 (不死?) , 形容好像心有「滋滋聲」,粵語「滋」字與「知」字同音; 心滋=心知; 「放光蟲」會發光的蟲,在雞體內還能照明?所以肚「明」了。 形容心裡清楚明白。 【雞食放光蟲】闡述1: 一般使用只說上句,下句可以不用點明; 為什麼說「雞食放光蟲」是「心知肚明」呢? 放光蟲,一種會發出「磷光」的小蟲,與螢火蟲不同的是,它不會飛。 雞覓食時,喜啄吃小蟲,放光蟲自然也在啄食之列。 這就產生了個有趣的歇後語「雞吃放光蟲—心知肚明(自己明白)」。 【雞食放光蟲】闡述2: 放光蟲被雞吃進肚裏,因而雞肚被照亮,這是歇後語依據的「事」所具有的特點。 雞肚子為什麼會放光? 雞自己當然「心知」是什麼原因了。 這歇後語以「事」和「一音多義」兩種方法釋義, 十分形象化、生動化。 「明」,既是「明亮」,也是「明白」,但取義的是「明白」。 【雞食放光蟲】闡述3: 這歇後語淺白易懂,就是說:對某事的來龍去脈,真相,當事人都理應一清二楚。因此,在使用時要注意的是,所論及的必須是當事人,或當事人的同夥,而且所涉及的事並不那麼光彩,大有問罪語氣。 |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
|
|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173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