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33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33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
http://mastertsang1.com /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
https://blog.stheadline.com/article/detail/930018/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

3691)普通話說:輕浮qīng fú
解說:
言語舉動隨便,不嚴肅不莊重:作風不可輕浮。 
出處1清龔煒《巢林筆談續編·十二戒》:「謔言即不為虐,而輕浮失其長厚,終非積德之源。”」
出處2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為人忠厚誠實,不是一個輕浮的青年。」
出處3前蜀貫休《行路難》詩之一:「淺近輕浮莫與交,地卑只解生荊棘。」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沙塵白霍(也作沙塵白攉
“沙塵”形容驕傲輕浮、誇誇其談、好炫耀。
沙塵白霍的故事:
清朝末年廣州西關有個叫陳沙的人,賣洋貨發了財,便喜歡坐著轎子在街上轉,顯威風,耍派頭。
有一天晚上,忽然刮起狂風,轎夫站立不穩,差點把陳沙摔出轎子。陳沙下轎大罵轎夫,剛出轎門,大風“呼”的一聲吹掉了他的帽子,他自己也被吹得搖搖晃晃。
路人見狀,拍手大喊和嘲笑“陳沙變沙陳了!”後來人們寫成“沙塵”,用“沙塵兼白霍”來形容那些驕傲輕浮、誇誇其談、好炫耀的人。
廣東話這個「沙塵」,以前多喜與「白霍」連用,兩者語義相去不遠,合起來意思仍是驕傲輕浮,炫耀自大,亦有「牙擦擦」的誇誇其談的語義。
同樣地,時移世易,廣東話中「沙塵」「白霍」現在的使用率亦愈來愈少,尤其是「白霍」一詞幾已絕跡,代之而起的亦是「招積」,「扮嘢」,「認屎認屁」等。

3692)普通話說:無計可施wú jì kě shī
解說:
無計可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什麼計謀可以施展,指沒有辦法可用。
出處1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六回:「卻說糜芳聞荊州有失,正無計可施。」
出處2洪深《申屠氏》第三本:「父女相對默然,無計可施。」
詞語辨析:
無計可施黔驢技窮都有想盡辦法的意思。
無計可施是帶有貶義,是「直接的陳說」;
黔驢技窮表示本領有限的意思,是「形象的比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老鼠拉龜-無埞埋手
埞:地方。埋手:下手。
廣東話歇後語,老鼠是很難拉得到烏龜的,因為要拉的時候,烏龜只要把頭和四肢縮進龜殼裡,老鼠就沒有能下手的地方。

3693)普通話說:大大咧咧dà dà liē liē
解說:
大大咧咧本意是:形容待人處事隨隨便便,滿不在乎,做什麼事情都不拘小節,不注重細節。這是一個貶義詞。
換句話說就是做事情不是太仔細,太用心,不太留意每一個細節的意思。
其實大大咧咧的人一般都比較活潑,比較開朗,性格比較豪爽,爽快。這類人不喜歡斤斤計較。
所以和這類人做朋友是比較愉快,放鬆的。由此看來呢,大大咧咧也不是什麼壞毛病。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嚟搭霎(形容人做事不經心)

3694)普通話說:AA huò
解說:
 A貨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說法不一,須以行業為準繩來界定其範圍和特點。
在外貿單上,A貨是指原單尾貨,但品質好壞難以區分,基本上流通的是品質較高的仿冒產品;
在生產QC環節,A貨指的是合格產品,即市場上正常流通的商品,而B貨則指帶有瑕疵的次品正品。
在外貿行業,A貨是仿冒產品的統稱,通常為服裝、皮包、鞋等用品,仿冒對像一般為著名的高檔奢侈品牌,
由於A貨較其仿冒對象而言,價格上非常低廉,因此能滿足許多追求名牌但是資金不多的消費者。
所謂A貨一等」,具有以下的特點:
選用材料與正品完全一致,做工非常精細,外包裝的細節也和正品完全一樣。
簡單來說就是從裡到外的完全抄襲。
其「質量」與「正品」沒有差別,可以說是相當實惠的選擇。
其實很多名牌產品的製造成本非常低廉,其昂貴的價格完全是由於品牌所造成的,因此「A貨一等」才具有其生存的空間。
AB品」從質量上分(也只表示質量含義)
AB品的原始說法來源是質量的檢測的分類,完全僅僅只是對質量上的劃分。
例如:A品的意思就是授權工廠按嚴格工藝控制製作的通過了正規檢測的鞋
A品和正品唯一的差別就是“A品是出售前的正品A品一旦在正規銷售渠道上市,就是正品了
國外這些「鞋」公司是沒有自己的鞋廠的,他們認證授權「鞋廠」產鞋,然後檢測人員驗證合格後發放到各銷售通路去,A品就是這些。其它質量檢測不合格的會打上一個「紅色B」的標記,然後集中銷毀。所以B就是說的質量不過關。
真的所謂B品,正規檢測時候一般有一個B的標誌的(不過不排除特殊流出的)。
貓膩在於:在部分檢測或者銷毀的時候,內部工作人員將B品偷運出來地下流通到市面;其實就是將質量不合格的鞋弄出來賣。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檢測人員將部分質量過關的鞋(A品)也擅自打上B的標記或者混同著,這樣便於偷運出來。這種「鞋」其實沒有質量問題。
A貨是仿貨裡仿得很好的一種。
在仿貨裡面有很多等級,如B​​C貨。
A貨是最好的,最好的A貨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朱二盛
朱二盛的由來:
清朝時期,佛山有個叫朱義盛的人在筷子路開設了一家朱義盛號店鋪。他發明用紫銅鍍金,製成金飾,工藝很好,幾乎可以亂真。
買不起真金的人常來“朱義盛號”店鋪光顧。
後來,朱義盛在廣州開店,當時很多人來廣州花錢玩耍,錢用得差不多了,才想起要給親戚朋友買金飾,最後只好去光顧“朱義盛號”,買一些鍍金首飾回去,沒想到居然可以瞞天過海。
從此“朱義盛”就成了「假貨」的代名詞。

3695)普通話說:耳語(ěr yǔ
解說:
湊近耳朵小聲說話,低頭共耳語。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附耳低語。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行酒次至 臨汝侯 , 臨汝侯 方與 程不識 耳語,又不避席。
出處1《玉臺新詠·為焦仲卿妻作》:「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
出處2老舍 《四世同堂》四六:「他們互相耳語,前後與卡車上輕輕跳下來的人們耳語。」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咬耳仔(偷偷地彼此間耳語)

3696)普通話說:無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
解說:
奈何:如何,怎麼辦。指感到沒有辦法,只有這樣了。
出處1·陳忱《水滸後傳》第三回:「大哥同楊太守來拿我,實是一毫不知,既被他連累,也無可奈何了。」
出處2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上》:「太保舜謂太后: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
出處3·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眾人且扶著趙氏灌開水,撬開牙齒灌了下去,灌醒了時,披頭散發滿地打滾,哭的天昏地暗,連嚴監生也無可奈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怕咗你先怕米貴(向對方表示無奈和厭煩)

3697)普通話說:靠不住kào bú zhù
解說:
不可靠;不可信;不能相信。
如果說某人辦事情意思是說他辦事不可靠,不讓人放心,靠不住的意思;
如果是說事情意思就是說這件事辦起來有難度,可行性不高。
出處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平心之論。我想中國的人心,實在是靠不住的,清朝存在的時候,個個吹牛拍馬,說他帝德什麼大,皇恩什麼深,到了清室推翻,又個個批他一錢不值,這又何苦?帝王末路大都如是。」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三腳凳(暗喻靠不住)

3698)普通話說:一塌糊yī tā hú tú
解說:
一塌糊塗是一個成語形容混亂或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出處清· 曾樸孽海花》:「與其顧惜場面,硬充好漢,到臨了弄的一塌糊塗,還不如一老一實,揭破真情,自尋生路。」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單刀
烏里,人名。相傳一二七八年,宋末元初元軍統帥張弘範率大軍,狙擊宋軍至香山縣(今中山市)一帶,宋軍包括忠臣陸秀夫、張世傑及小皇帝宋帝昺。
其時,元軍有剽悍百夫長叫烏利(蒙古名音譯,或作烏里),騎高頭大馬,舞尖利單刀,重六十斤,其追宋軍至香山坦洲,幾名受傷南宋將士得當地村民幫助,坐小艇渡河。
烏利快馬趕到,揮動單刀,策馬大呼一聲,想跳過河,糊裏糊塗,連人帶馬跌落河,因不諳水性,掙扎片刻即浸死。
蒙古人消滅新會崖山之宋軍後,怒迫當地人立廟祭烏利,廣州城區也曾建有三座烏利將軍廟。
當年,廣州百厭小童見廟內供奉的係個烏面神,手持單刀,又聞其為侵略軍將領,曾於坦洲糊塗送命,乃笑其烏里單刀,形容人處事一塌糊塗。
至於烏利的單刀,今仍藏於新會博物館,屬三級文物。

3699)普通話說:蒙混過關méng hùn guò guān
解說:
蒙混過關,意思是用欺騙等的手段逃避詢問或審查。
當然,蒙混過關也不全是形容壞人。
1. 用欺騙手段使人相信虛假的事物也叫蒙混過關
出處1瞿秋白《文藝雜著續輯·青年的九月》:「他們的本事是在善於蒙混,巧於影射。」
出處2中國紀檢監察報》:「她四處做手腳,制造假像,為調查設置障礙,企圖蒙混過關。」
【成語故事】蒙混過關 
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大國兼併小國,擴張了土地。
可是大國的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給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勢力大了起來。他們之間也經常發生鬥爭。大國國內的矛盾尖銳起來,
大家都想把爭奪霸權的戰爭暫時停止下來。
為了這個緣故,宋國大夫向戍(音shù)在晉、楚兩國之間奔走,做調停人。
西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議(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戰爭)。
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了和,訂了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以後五十多年裡,沒發生大的戰爭。
直到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後,楚國漸漸衰落了。
西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伍奢說什麼也不承認,立刻被關進監獄。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殺太子,一面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
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來,他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沒有同意。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
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髮也愁白了。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裡。東皋公有個朋友,名叫皇甫訥,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
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髮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
前面是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划著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我把它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回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吳國,吳國的公子光正想奪取王位
伍子胥幫助下,公子光殺了吳王僚(音liáo),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音hé lǘ)。
吳王闔閭即位之後,封伍子胥為大夫,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將軍孫武,他是一個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吳王依靠伍子胥孫武這兩個人,整頓兵馬,先兼併了臨近幾個小國。
西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連戰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墳,還把平王的屍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側側膊唔多覺(想藉故蒙混過去)
這句話意思是形容人做事態度得過且過,隨便馬虎了事。
側膊是粵語俗語中所謂的卸膊,即推卸責任;
唔多覺意思是不察覺,希望事情不會被別人發現、識破。

3700)普通話說:闖禍chuǎng huò
解說:
因疏忽大意,行動魯莽而引起事端或造成損失;鬧出亂子。
出處1《西游記》第八三回:「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凈身闖禍,踏倒水晶宮。」
出處2《說唐》第二十回:「他乃是一個慣好闖禍的賣鹽浪漢。」
出處3沈從文 《大小阮》:「猜出小阮一定在一點鐘前就用這手槍闖禍,說不定已打死了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搞出個大頭佛(闖禍或惹出了麻煩事)
大頭佛指的是廣東人在過節舞獅時,頭戴和尚面具、身穿長衫、手執葵扇在前面逗獅的人。
因為在舞獅時總是由大頭佛在前面引路,後面才跟著出現舞獅和敲鑼打鼓的一大群人,這群人看起來都是由大頭佛引來的。
由此引申出用大頭佛形容帶來了一大串麻煩。

3701普通話說:矯揉造作jiǎo róu zào zuò

解說:
矯:使彎的變成直的;揉:使直的變成彎的。
矯揉造作是一個成語, 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出處1郭沫若《女神·春蠶》:「蠶兒呀,你的詩可還是出於有心?無意?造作矯揉?自然流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豉油撈飯整色整水(形容人很造作)

3702)普通話說:好色之徒(hào sè zhī tú
解說:
好色之徒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喜歡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出處1:清·張南莊《何典》第八回:「無知骨子裡是個好色之徒,怎敖得住!家裡不能做手腳,便在外面尋花問柳。」
出處2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第二回:「他定是個好色之徒,偏偏像那蝶兒戀花一樣的跟著我,可笑世間真有這麼樣的人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豉油樽蓋又鹹又濕(形容人好色)

3703)普通話說:啞口無言yǎ kǒu wú yán
解說:
像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
出處1·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語;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擘大個口得個窿=驚訝

3704)普通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huà bù tóu jī bàn jù duō
解說:
話不投機半句多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彼此心意不同,談話不能相契,乾脆就沉默不言。
出處:《賢集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衣服破時賓客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同佢傾唔埋欄 / 同佢無計傾

3705普通話說:相知相惜xiāng zhī xiāng xī
解說:
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 
解釋: 人與人能互相認識,可貴在於彼此相交而能相互了解; 因相互瞭解而成為友誼深厚的知己良朋。 
相知: 能彼此相互了解的朋友。 
知心: 彼此契合,互知心意; 即知己的朋友。 
【成語故事】相知相惜
在「呂氏春秋」裡有一段,講孔子周遊列國,來到陳國與蔡國之間,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有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就下鍋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就去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囁(粵音:)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裡,
一些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自己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懷疚,抱歉地說:
「我平常對顏回已經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內心的自我判斷,有時還會錯誤,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所謂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同佢無乜兩句

3706)普通話說: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
解說:
沉默:不出聲;寡:少。不聲不響,很少說話。
出處1《舊唐書·郭子儀傳》:「釗(郭子儀孫);偉姿儀;身長七尺;方口豐下;沉默寡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 粒聲都無 =意指該人沉默不說話

3707)普通話說:躊躇chóu chú
解說:
躊躇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也作思量、考慮的意思。
出處1明 施耐庵《水滸》第三十回:「提著樸刀躊躇了半晌,一個念頭,竟奔回孟州城裡來。」
出處2魯迅《一件小事》:「車夫聽了這老女人的話,卻毫不躊躇,仍然攙著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頭都大晒

3708)普通話說:活蹦亂跳huó bèng luàn tiào
解說:
活蹦亂跳是一個成語,形容活潑、歡樂,精力旺盛的樣子。
出處曹禺《日出》第四幕:「我一定可以把小東西還是活蹦亂跳地找回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紮紮跳

3709)普通話說:魂飛魄散hún fēi pò sǎn
解說:
 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出處1《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出處2·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五回:「猛然間一個人從身後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聲,二人唬得魂飛魄散。」
根據【古道教典籍記載】:
人死後,三魂升天,七魄入地,唯有寄居於人體內的三
三尸解說三尸指道教的三尸神。尸者,神主之意。道教認為人體有上中下三個丹田,各有一神駐蹕其內,統稱三尸,也叫三蟲、三彭、三尸神、三毒。上屍好華飾,中屍好滋味,下屍好淫欲。
早期道教認為斬三尸,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成仙。
也有指痴,貪,嗔慾望產生的地方。
當人死亡後,三尸則從人的屍體脫離出來,變為游離狀態,其形象為人生前形象,稱之為
根據《雲笈七簽》卷八十一曰:(人)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唯三尸遊走,名之曰鬼。)。
因此,鬼並不是死人靈魂,而是游離的三尸。
,變化為人生前的形象,稱之為鬼。
因此,民間所說的鬼,並不是人的靈魂,而是三屍。
魂飛魄散以後,就變成“無”,歸根結底,歸於“道”,根本不是簡單地以完整的靈魂又重新投胎。
天地萬物,包括人的肉體及魂魄,均由道化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都有走到“無”的那一天,最後都歸於道。
如此循環往復
魂飛為天地命三魂不再在天地之間出現,魄散為七魄離體,從此無法聚集,化作灰飛。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嚇到鼻哥窿都無肉

3710)普通話說:鬼迷心竅guǐ mí xīn qiào
解說:
鬼迷心竅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鬼怪迷惑住心竅。指對問題認識不清。
竅:孔穴。古人認為心有好幾竅;竅不通;人就糊涂。
鬼迷住了心竅。比喻受錯誤認識支配而糊塗。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一回:「一時鬼迷心竅;後悔不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鬼揞眼(比喻一時糊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