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網站成語錯別字訂正及辭義解釋(11—12課)
(共53課次)(分析1663條成語)
11
chún qiāng shé ( zhàn )
唇槍舌(戰)
chún qiāng shé ( jiàn )
唇槍舌(劍)
|
唇槍解:以口唇當作槍械。
舌劍解:以舌頭當作刀劍。
比喻辭鋒犀利,爭論激烈。
1冽解:象聲詞。形容風聲。
例:淅溜淅冽
【出處】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晚風兒淅溜淅冽,暮雲外征鴻高貼。”
2冽解:寒冷。清醇。
例:泉香而酒冽
【出處】1這首酒令是《紅樓夢》中史湘雲所作,與《酒令•落霞與孤鶩齊飛》、《酒令•奔騰而砰湃》都出自小說第六十二回
【出處】2宋玉《高唐賦》:“冽風過而增悲哀。”
【出處】3《醉翁亭記》:“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作品原文】
泉香而酒洌,(1)
玉碗盛來琥珀光。(2)
直飲到梅梢月上,(3)
醉扶歸,(4)
—卻為宜會親友。(5)
(出自《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作品注釋】
(1)“泉香”句:歐陽修《醉翁亭記》:“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冽,清。《紅樓夢》程高本中無“而”字,據出處,以庚辰本為准。
(2)“玉碗”句:李白《客中作》詩:“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琥珀,形容酒的色澤。
(3)梅梢月上:骨牌名。上,升起。
(4)醉扶歸:曲牌名。其名取意于唐代張演《社日村居》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5)宜會親友:曆書上的吉利話。《紅樓夢》程高本中無“卻為”二字。
【作品賞析】
書中,眾人在大觀園紅香圃內為賈寶玉等四人擺壽酒,於是在席上作了幾首酒令,辦法是:
“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的話,共總湊成一句話。酒底要關人事的果菜名。”
時憲書,即舊時之曆書。
酒令已在小說中出現過多次。酒令內容依然都按人物性格、命運給塗上了一層象徵性的色彩。林黛玉哀怨,史湘雲放達。史湘雲幼小時先喪父母,家業凋零,後來又丈夫早卒,青春孀居,其生活歷程也像江上孤舟,幾經風濤。
這一回“醉眠芍藥裀”是曹雪芹為史湘雲憨態寫真的精彩之筆。
(裀粵音:因)—解:床墊。
這裡,不但用紅散亂、蜂蝶鬧嚷等環境描繪為畫面作生動的藝術烘染,更以“睡語說酒令”的細節來寫史湘雲的情態,突出了她性格中不同于薛寶釵的狂放不羈的一面。這一切,都充滿著很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泉水和酒味都非常的棒)
1劍解:劍拔出來了,弓張開了。形容氣勢逼人,或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例:劍拔弩張
【出處】: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法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2劍解:比喻人心機多,很厲害。
例:劍戟森森
【出處】:《北史•李義深傳》:“劍戟森森李義深。”
|
(唇)【粵音】(純)
(劍)【粵音】(檢)
(舌)【粵音】(泄)
(烈)【粵音】(冽)
1唇解:敝:破碎;焦:乾枯。說話說得舌頭都破了,嘴唇都幹了。形容費盡了唇舌。
例:唇焦舌敝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焦唇幹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百姓。”
2唇解:舌如劍,唇象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象槍劍交鋒一樣。
例:唇槍舌劍
【出處】: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3唇解:嘴唇紅,牙齒白。形容人容貌俊美。
例:唇紅齒白
【出處】: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唇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泄)【同義】(洩)
1泄解:排出。匯:排泄。像是連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擁擠或包圍的非常嚴密。
例:水泄不通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德山門下,水泄不通。”
2泄解:舊時迷信認為世事都由上天安排,而事先卻不能泄漏。也指涉及機密的事,不到時候不能預先透露。
把祕密的事泄漏出來。
例:泄漏天機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秦氏道:‘天機不可泄漏。只是我與嬸子好了一場,臨別贈你兩句話,須要記著。’”
3泄解:透露出去。
例:事慮洩(泄)露
【出處】1《東周列國志》第四回:“祭足曰:‘主公才智兼人,此事必非坐視,只因大庭耳目之地,不便洩(泄)露。子貴戚之卿也,若私叩之,必有定見。’”
【出處】2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內閣規制職掌》:“雍正七年,青海用兵,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事慮洩(泄)露,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
|
劍
|
|
12
( dài ) zuì lì
gōng
(帶)罪立功
( dài ) zuì lì
gōng
(戴)罪立功
|
戴罪解:雖然被判了有罪。
立功解:但是法官給予犯罪者立功的機會。
(梵唄)【粵音】(犯敗)
梵唄解:佛教徒唸經的聲音。
梵唄簡單來說是指佛教的唱誦。其形式的原因是為了方便經文的諷誦,而漸漸形成具特定旋律與節奏的音聲組織。
「唄」是指運用旋律來諷誦經文,「梵」字則有較多重的意義,首先是代表與印度的連繫,此外也是代表微妙的音聲特質,能超越人世間的音樂。
故此,「梵唄」一詞可解釋為「清淨的諷誦」。也因此,雖然比丘不應歌舞伎樂,也不應往觀歌舞伎樂,然而,佛陀卻宣揚「唄」有五種利益,包括「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可見「梵唄」與「音樂」是兩種不同的活動,含藏不同的意義。
梵唄的意涵是宗教與性靈的,而音樂則與宗教無必然關係。前者是與佛教儀式有密切的關係,並非像音樂常以個人或單曲的形式出現。
一般而言,課誦本並不提供旋律的標示,因此念誦經文就沒有既定的旋律。在台灣,梵唄的風格主要可以分「鼓山調」及「海潮音」兩種。
因為早期還到台灣的僧人多半是來自中國福建鼓山湧泉寺,因此他們唱誦的調稱為「鼓山調」。
除「鼓山調」外,目前台灣梵唄的另一種唱腔為「海潮音」。它是1949年跟隨從中國浙江省及江蘇省的僧人帶入台灣,因此,於1949年之前已經在台灣流傳的梵唄曲調可以泛稱為「鼓山調」,亦稱為「本省調」。海潮音則稱為「外省調」。
「鼓山調」大致上的速度較快,骨幹音加花比較多, 而「海潮音」速度較為舒緩平穩,旋律比較簡單。
所以,若令法會氣氛熱鬧,就使用「鼓山調」,但若需要莊嚴攝心的氣氛,則可使用「海潮音」。
1罪解:罪惡大到了極點。
例:罪大惡極
【出處】:宋·歐陽修《縱囚論》:“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五:“矧如(秦)檜者,密奉虜謀,脅君誤國,罪大惡極
,豈可赦乎。”
2罪解:誅:把罪人殺死。罪惡極大,殺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惡。
例:罪不容誅
【出處】:《漢書·遊俠傳序》:“況于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誅矣。”
3罪解:魁:為首的。作惡犯罪的頭子。
例:罪魁禍首
【出處】:明·鄭若庸《玉玦記·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
(戴)【粵音】(歹)
(判)【粵音】(拚)
(罪)【粵音】(綴)
(犯)【粵音】(梵)
1判解:辨別清楚。
例:判明是非
【出處】1茅盾《虛驚》:“離這裡不過二十來裡的據點裡的敵人昨天就有了移動,企圖尚未判明。”
【出處】2馬南邨《燕山夜話·誰最早發現美洲》:“為了判明這個資料的可靠性,報紙編輯部調閱了俄文《知識就是力量》的原稿。”
2判解:高低差別就象天上的雲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樣懸殊。
例:判若雲泥
【出處】:唐·杜甫《送韋書記赴西安》詩:“夫子歘通貴,雲泥相望懸。”
3判解:判:區別;鴻溝:古代運河,在今河南省,秦末是楚漢分界的一條河,比喻事物的界線。形容界限很清楚,區別很明顯。
例:判若鴻溝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1歹解:陰險毒辣。
例:歹毒
【出處】1《紅樓夢》第六五回:“他心裡歹毒,口裡尖快。”
【出處】2馮德英《苦菜花》第十八章:“﹝龐文﹞被打傷的左眼用紗布包著,看起來吊斜得厲害,更顯得兇狠歹毒。”
2歹解:做種種壞事。
例:為非作歹
【出處】:元·尚仲賢《柳毅傳書》:“我且拿起來,只一口將他吞於腹中,看道可還有本事為非作歹。”
|
戴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