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168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168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

 

 

6321)普通話說:張皇失措(zhāng huáng shī cuò

解說:

「張皇失措」是成語,意思是驚惶恐懼,舉止失常,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形容十分慌張。

出處1清.薛福成〈書昆明何師失陷蘇常事〉:「乃無事則籌略紛紜,臨變已張皇失措。」

出處2·楊景賢《西游記》:「你看他脅肩諂笑;趨前退后;張皇失措。」

出處3清·採蘅子《蟲鳴漫錄》:「遍索新郎不得,合家大噪,遠近尋覓,廩生與表妹亦張皇失措。」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嚇到鼻哥(齃)窿都無肉

齃:粵音:押

翻查字典:

【廣韻】烏割切

【集韻】許葛切,音。同頞。

【說文】頞,鼻莖也。

【廣韻】鼻齃。

【史記·蔡澤傳】唐舉相蔡澤蹙齃。【註】鼻蹙眉也。

「嚇到鼻哥窿都無肉」是粵語說法,說這句話的人在處於一個害怕的狀態,

用嚟形容人十分驚恐,係一種幽默嘅說法。

鼻哥窿即係鼻孔,當人受到驚嚇嘅時候,鼻哥窿會張大,

而鼻哥窿入邊係冇肉啲,張大就更突顯入邊嘅空洞。

北方話會說:「嚇得眼珠子都掉出來、嚇死我了、牙煙」等等。

表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勸說,即使對你說「危險啊」的意思。

 

6322)普通話說:等因奉此(děng yīn fèng cǐ

解說:

「等因奉此」是成語,「等因」和「奉此」都是舊時公文用語;

「等因」用來結束所引來文;

「奉此」用來引起下文。

「等因奉此」泛指文牘,比喻例行公事、官樣文章。

這是民國初年公文常見成語。

現在形容例行公事或無謂官樣文章,一切只知按章辦事

而不聯繫實際工作作風。比喻做事死板。

出處鄒韜奮《抗戰以來·對保障人民權利的再呼籲》:「否則豈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紙公文在大老爺們的桌上轉來轉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托杉都唔識轉膊

「托杉都唔識轉膊」,「杉」就是「杉木」,這裡就是泛指一大塊木頭,

把木頭託在肩膀上,如果只會直前,不會轉彎;

就是說人做事太耿直,辦事不會轉彎;腦子不夠靈活,不會變通。

 

 

6323)普通話說:青山一發(qīng shān yī

解說:

「青山一發」是成語,意思是從青山遠望,其輪廓僅如髮絲一樣。

形容極其遙遠。

出處1宋·林景熙《題陸放翁詩卷後》:「青山一發愁濛濛,干戈已滿天南東。」

出處2宋·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之二:「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杳杳:解:深遠、幽暗。

杳:粵音:秒(杳如黃鶴,杳無人跡)

鶻:粵音:骨(兔起鶻落)— 兔子剛躍起,鶻鳥就猛衝下來。

鶻:解:部分鳥綱隼(粵音:准)科隼屬動物的舊稱。行動敏捷,兇猛有力,獵人常馴以捕捉鳥兔。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雷公咁遠

其實這句話應該這樣解釋,沒有雷公會去各個地方打雷,

但是連「雷公」都不去的地方在哪?

肯定超級「遠」啊!

【冇雷公咁遠】闡述:

在《廣東新語》中,曾描述嶺南地區臨海,地低土薄,溫度炎熱,

故無日不打(行)雷。

古人對自然現象認識有限,佢哋覺得一個地方唔「行雷」,即係連雷公都去唔到,

自然係遙遠到未知嘅地方。

所以廣東人就用「冇雷公咁遠」形容一個地方超級遠了。

【「無」雷公咁遠和「雷公咁遠】闡述:

「冇雷公咁遠」指連雷公都無法到達嘅地方,並非雷公住得好遠嘅意思,用嚟比喻非常遙遠嘅地方。

「無」雷公咁遠和「母」雷公咁遠有關聯嗎?

「母」雷公咁遠,其實來自「道教」有關的典藉,讓我講解一吓《搜神大全》中的「電母、雷公」。

「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屬陰,故稱母,又稱「金光聖母」;

「雷公」是司雷之神,屬陽,故稱公,又稱「雷師、雷神」。

由於「電母」、「雷公」都是天界人物,當然住得離我地的凡人很遙遠。

但是講話「電母、雷公咁遠 」就太長,所以演變為「母雷公咁遠 」;

咁就流行上口很多了。

講到「冇雷公咁遠」,其實它是由「電母、雷公打跤」演變而來,

大概的演變過程應該是由「電母、雷公打跤咁差好遠」,到「電母、雷公咁遠」,最後變成「母雷公咁遠」,把「母」錯解成「冇」,

於是就有了「冇雷公咁遠」的說法。

其實,正確的用法是「電母、雷公咁遠」,不過,既然已經約定俗成,

繼續用「冇雷公咁遠」也無妨。

 

 

6324)普通話說:顛三倒四(diān sān dǎo sì

解說:

「顛三倒四」是成語,意思是說話做事錯雜紊亂,沒有次序。

形容處理事情混亂、沒有條理或翻來覆去。

出處1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四回:「連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顛三倒四,坐臥不安。」

出處2《蕩寇志.第一二回》:「那劉母口裡不住的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佛國有緣,佛法相因,常樂我靜,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灰塵,顛三倒四價念那高王經。」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黐孖筋

粵語,正確寫法為:黐孖筋

「黐孖筋」究竟係黐邊兩條筋?

黐孖筋:廣州音[ci1 maa1 gan1]

詼諧的說法是指人經常弄錯事情或話不對題;經常做錯事或者講嘢毫無邏輯。

「黐孖筋」是一句罵人的話,但被罵者也不必太緊張,罵人「黐線」者

常帶有幾分不認真。

例如你向朋友提議,天氣太熱,把頭髮全部剪光,你的朋友可能罵你「黐線」。

不過要注意:好多人都將「黐線」的「黐」字誤寫為「痴」字。

但如果認識其本義,就不會誤寫了。

 

6325)普通話說:茫無頭緒(máng wú tóu xù

解說:

「茫無頭緒」是成語,意思是對事情摸不著邊際,不知從何下手;

一點兒頭緒也沒有。

茫:不清楚,紛亂。

出處1明·凌蒙初《譚曲雜禮》:「沈伯英構造極多,最喜以奇事舊聞,不論數種,扭合一家,茫無頭緒,尤為可怪。」

出處2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二回:「本駐使與貴總長磋商,已經數次,遷延至一月有餘,仍然是茫無頭緒,莫非輕視敝國不成?」

出處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到底是那一件事?這樣茫無頭緒的,叫我從何說起?」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揦手唔成勢

「揦手唔成勢」是指事情不知道該從何做起或者說事情不知道該怎樣做的意思。

也比喻因缺乏經驗而手忙腳亂。

【揦手唔成勢】闡述:

「揦手唔成勢」的「揦」,「從手、剌聲」,有拿、抓的意思。

有說是來自戲台表演;

「揦手」即拿起衣袖;

「勢」即架勢、身段動作,

戲中人要打架,一定是先要左手「揦右手」,「右手揦左手」那樣「揦」一輪,然後擺開一個架勢,再跟著那鑼鼓點和對方開打起來。

先「揦手」然後再「成勢」,應該是一個演出的程序;

按程式來做,在戲台上是不會有什麼意外的,因為戲裡面的情節

全都是編劇導演規定好的,一個演員還唔能「揦」好手,未能「成勢」;

另一個肯定不會撲上來,一拳將他打倒。

但是日常生活就不是戲台,如果真的打架,這即便「揦手還未成勢」,

另一邊就真的可能撲上來一拳把你擊倒。

「揦手唔成勢」是廣東話獨特的說法,普通話由古語那裡繼承了一句「迅雷不及掩耳」,意思和「揦手唔成勢」差不多,都是說外界發生了事件,來得好意外,速度好快,又好貼身,使人必須反應又來不及反應。

 

6326)普通話說:杞人憂天(qǐ rén yōu tiān

解說:

「杞人憂天」是成語,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杞: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杞人:杞國人。憂:擔心。

杞國人擔心天會塌下來,所以成天憂心忡忡。

出處1《列子‧天瑞》:杞國某人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地會崩裂,自己又不知道可以躲到哪裏去,以至煩惱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出處2《幼學瓊林.卷一.天文類》:「心多過慮,何異杞人憂天。」

出處3《孽海花.第六回》:「正盼他們互建奇勛,為書生吐氣,一面又免不了杞人憂天,代為著急。」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 天跌落嚟當被冚

廣東人形容人豁達樂天,說:「天跌落來當被冚」。

「天跌落來當被冚」的意思是說,世上沒有事值得擔心的,

就算天塌下來這樣的大事,也當它是蓋在身上的被單好了。

天塌落來都頂得住;比喻做人樂觀,凡事向好嘅方面諗。

【天跌落嚟當被冚】闡述:

「天跌落嚟當被冚」沒有典故,不過「天跌落嚟」卻是由上古

神話來的:

古人們認為,「天塌」是最可怕的災難,一但出現就會塗炭生靈。

《史記》中提及過,遠古曾經試過一次「天跌落嚟」事情發生的

原因:

水神「共工」,不屑火神「祝融」受人敬重崇拜而施法,以大水沖上崑崙山;

於是「共工」和「祝融」雙方大戰起來。

結果水神「共工」輸了,便憤怒撞向不周山(天柱),不周山折斷後,「天」隨

之塌下來,引起很多可怕的災難。

後來幸而「女媧」出現,煉「五色石」補天,災難才告結束。

當我們說「天跌落黎當被冚」時,直接意思是;「天塌了下來都只當

多了一張棉被而已」。

我們不妨想一想,一個人見人怕而神仙都花光心機來保救的災難,

而一個人卻把之視同平常物……?

因此,「天跌落黎當被冚」其實是後人指人面對危難時,可以處之泰然或

以樂觀心態觀望的比喻。

 

6327)普通話說:原形畢露(yuán xíng bì lù

解說:

「原形畢露」是成語,意思是指本來面目完全暴露,指偽裝被徹底揭開。

形容揭人之短,將別人原本的形貌、面目、短處揭露出來,公之於眾。

原形:原來的形狀;

畢:完全。

出處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憑著這張小紙條,就可以叫王忠這夥反動傢伙原形畢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篤爆

用針刺穿充滿氣的氣球,粵語口語會說成把球「篤爆」。

近年,香港人用上「篤爆」比喻揭人陰私、識破騙局、拆穿奸計、

戳穿謊言或揭發真相,與「踢爆」、「爆陰毒」、「揭老底」意近。

不同年代,對同一個現象有不同的描述。

就「篤爆」的情況,早年人們會說成:

拆穿佢個「西洋鏡」:

【西洋鏡】闡述:

上海人叫「西洋鏡」,洋人叫「peep show」,北方人叫「拉洋片」。

西洋鏡是舊時西洋(歐美)傳入我國的一種逗樂裝置,

因為根據光學原理,所以要暗箱操作,操作的人又大肆吹噓當中藏着不可言喻的玄妙,誰不知打開了,裡面不過是幾張圖片而已,也就一點不稀奇了。

舊時上海的弄堂口,經常有放西洋鏡人的身影。

小孩們圍著一個大箱子,箱子的一邊有幾個小洞,供眼睛湊上去看。

花二分錢,或用喝剩的藥水瓶換錢,就可以看十個之內的圖片了。

西洋鏡比電影更早傳入中國。

 

6328)普通話說:行色匆匆(xíng sè cōng cōng

解說:

「行色匆匆」是成語,意思是行走或出發前後的神態舉止急急忙忙的樣子;

形容出發前的行動神態匆忙急促。

出處1唐·牟融《送客之杭》:「西風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暫留。」

出處2冰心《寄小讀者》:「又是在行色匆匆裡,一兩天要到新漢壽。外面雪花飛舞,狂風肆意,路人行色匆匆,疾步而走。」

出處3《元曲選外編·圮橋進履》:「我這行色匆匆去意緊,飲過這餞祖香醪杯數巡。」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鬼掹腳

「鬼掹腳」是說有鬼拉腳,通常是形容人們匆匆忙忙,急著趕到某處,有如被鬼拉著走似的。

【電燈着鬼掹腳】闡述:

從前廣州市還有娼寮妓寨的時候,「電燈着,鬼掹腳」的一句話真的家喻戶曉。話說尋花問柳的活動,多在夜間,凡是有了召妓癖好的人,每到電燈吐亮時份,便會覺得心癮難耐,好像有「鬼」牽動他的腳跟,非到妓寨不可,這就是「電燈着,鬼掹腳」的緣起。其實,娼妓也是「人」不是掹腳的「鬼」,只是由心理產生出來的「暗鬼」罷了。

 

6329)普通話說:對牛彈琴(duì niú tán qín

解說:

「對牛彈琴」是成語,意思是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

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這句成語用以說明:辦任何事情,都必須看對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後人用「對牛彈琴」這句成語,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講高深道理是徒勞的。

【對牛彈琴】闡述:

「對牛彈琴」這句成語,因為帶有「譏諷」對方的口氣,所以引用時必須「區別」對象。對於某些「頑固」的人來說,同他們講道理,有時確實是「對牛彈琴」,白費勁兒。

但是對於各種不同知識水平的群眾來說,這個成語卻「不宜亂用」。

出處1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對牛彈琴】成語故事:

春秋戰國時的著名音樂家公明儀對 著一頭正在吃草的牛,彈奏了一首十分

難懂的歌曲。牛沒有理會他,仍然顧著吃草。公明儀經過細心的觀察後,

發覺那隻牛根本就聽不懂這首樂曲,所以他又重新彈了一首像蚊子、牛蠅、

小牛叫喚的樂曲,那牛便立即豎起耳朵來聽。

出處2《醒世姻緣傳.第二八回》:「說起天地二字,只當是耳邊風;說到關帝、城隍、直山聖母,都是當對牛彈琴的一般。」

出處3《鏡花緣.第九○回》:「對牛彈琴,牛不入耳,罵得狠好,咱們一總再算帳。」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鴨子聽雷有聽沒懂

此俗語常用來形容人糊塗、紆腐,總是聽不懂別人話裡的意思,聽了等於沒聽。

有人說「鴨子聽雷」的意思是鴨子聽到雷聲便不動,故歇後語取諧音

「有聽不懂」的意思。 

「鴨子聽雷,有聽沒懂」其實另有說法。

【鴨子聽雷,有聽沒懂】闡述:

「鴨子」其實是「啞子」的諧音。

而事實上,「啞子」亦未必是聾子;

俗語的意思是說,啞子雖然聽到雷聲,只是有口難言,不能

道出「雷聲」是怎麼樣的。

「鴨子聽雷,有聽沒懂」

其實即是「啞子聽雷,有聽卻不知道」;「不知道」即是「不懂」。

「不知道」既有「不曉得」,亦有「不知如何說個明白」的意思。

歇後語只不過巧用「一語相關」之語罷了。

 

 

6330)普通話說:白費唇舌(bái fèi chún shé

解說:

「白費口舌」是諺語,意思是費很多話也不易把道理說清楚。

比喻談話一無所獲。

出處1·石玉昆《三俠五義》第72回:「你老人家以後不要勸我們員外,不但白費唇舌,他不肯聽。」

出處2歐陽山《三家巷》:「人家的姑娘,又不是嫁不出去的黃花女,沒得來白費唇舌。」

出處3許地山 《綴網勞蛛》:「縱然能夠拿出來,人家也看不明白,那么,我又何必多費唇舌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同鴨講

「雞同鴨講」來源於粵語地區;字面意思為雞和鴨講話,語言不通,

形容兩個人並非共同語言,無法溝通

其實「雞同鴨講」是一個很有趣的場面,雞與鴨對話,

一方「咯咯咯」;

另一方「嘎嘎嘎」;

相互「不知所云」。

後來,人們便用「雞同鴨講」形容談話雙方言語不通、無法交流。

 

 

6331)普通話說:囉哩囉嗦(luō lǐ luō suo

解說:

「囉哩囉嗦」是諺語,形容多言不休的樣子;

比喻說話絮絮叨叨。指口頭說說,不見行動。

出處1朱自清《古文的欣賞》:「如《論語》白話注之類,可只是敷衍舊注,

毫無新義,那注文又囉裡囉唆的。」

出處2端木蕻良《早春》:「你快說,到底她在哪兒呢,我要見她。我討厭門倌的囉哩囉嗦。」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講耶穌

廣州話當中有一句既古老又形象嘅俚語,叫做「講耶穌」。

以前廣州是唯一對外國開放的城市,很多外國人在廣州傳教,那些來自葡萄牙嘅天主教傳教士( 耶穌會),一天到晚跟住你傳教,嗰份耐心絕對係無可挑剔嘅,一般市民都任由呢啲傳教士喺度囉囉嗦嗦。

但係由於廣東先民多數信奉「佛教」同其他「本土神」,對天主教興趣唔大,

對於西方信仰大部分不感興趣,反以為「煩」;

不過就扣頂高帽畀佢哋,叫「講耶穌」。

所以就有「講耶穌」這一說法。

將「鬼佬」佈道、宣教稱為「講耶穌」,意為說些沒有建設性嘅廢話。

後比喻說空頭的大道理或沒有建設性的話。

 

 

6332)普通話說:出入無間(chū rù wú jiān

解說:

「出入無間」是成語,意思是指出入無間隔;猶言進出自由。

出處《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建謂左右曰:吾為神策將軍時,宿衛禁中,見天子夜召學士,出入無間,恩禮親厚如寮,非將相可比也。」

出入無間隔。猶言進出自由。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厴雞籠

「厴」是蓋子,這裡指雞籠的門蓋。

沒有門蓋的雞籠,雞就可以自由出入。

比喻一個應該有限制的地方,人們卻能自出自入,帶有貶義。

插圖中的「鷄籠」指飼養雞隻的籠(多用竹篾做成);

「厴」則指鷄籠的門,讀「掩(jim2)」。

「冇厴鷄籠」指「沒門的鷄籠」,那鷄隻便可進出自如了。

由於「沒門的籠」與「籠的門沒『掩』蓋(沒關上)」意義相同,

加上「掩」與「厴」音同,於是也寫作:冇掩鷄籠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33)普通話說:呼之即來,揮之即去(hū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解說:

「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是成語,意思是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

形容統治階級對下屬或奴才的任意使喚。

即:就,立刻;

揮:揮手。

出處老舍《老舍自傳》第六章第五節:「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毫不客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觀音兵

「觀音兵」是香港俚語,用來形容為了追求異性,願意為該異性做各種事情,

極為順從;

也可以理解為心甘情願圍著女人轉的男人。

也就是我們普通話平常說的「備胎」。

後來此詞引伸至互聯網論壇等虛擬社群,多用於男性。

成為「觀音兵」常被稱作「做兵」、「當兵」;

被人崇拜的女性稱作「觀音」,

觀音招攬觀音兵常被稱作「招兵」、「收兵」。

 

6334)普通話說:避勞就逸(bì láo jiù yì

解說:

「避勞就逸」是成語,意思是躲避繁重的工作,追求安逸享樂的生活。

形容貪圖安逸享受而憎惡勞動。

就:靠近;逸:安逸。

出處漢.陸賈《新語.道基》:「於是民知輕重,好利惡難,避勞就逸。」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蛇王

「蛇王」是粵語中的俚語,亦即書面語裡的「躲懶」,由於「蛇」大多時間把身體捲作一團,蛇又有冬眠習性,可以長時間不活動,而偷懶者離開工作崗位,

同樣以「靜止」休息為主,與蛇相似,因此粵語指人「懶」為「大懶蛇」;

「蛇王」取其「大條」的意思, 所以被廣東人視為「懶惰」的象徵。

廣東人以「蛇王」稱呼「躲懶」的人,再而泛指「躲懶」這種行為。

粵語中的「蛇王」有兩種意思,上述所講是第一種;

第二種是指那些對「蛇」很了解,玩「蛇」玩的比較好的人,

香港及廣州絕大部份售賣蛇羹的店舖的名稱,皆以東主的名字,

再配上「蛇王」二字成為「蛇王某」。

蛇王的本業除了是蛇店東主外,但仍有副業,就是每當民居附近發現蛇踪,警方亦會電召蛇王處理。

 

 

6335)普通話說:偷閒躲靜(tōu xián duǒ jìng

解說:

「偷閒躲靜」是成語,意思是擺脫雜務,得個清靜。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9回:「第一個鳳姐事多任重,別人或可偷閒躲靜,獨他是不能脫得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Pop/吞脬(吞泡)

「吞脬」一詞來源於舊時的「食大煙」(抽鴉片),延伸至後來的食煙(抽煙)。

「吞撲」應寫作「吞脬」,「脬」,指的是鼓起而輕軟之物,如魚的氣囊一類。

很多人誤以為「吞泡」中的泡(粵讀「paau1(拋)」)是

「水泡」中的泡(粵讀「pok1(3-1)」,與英語POP音近)

於是就有「吞POP」這個流通寫法了。

「吞Pop」是粵劇界的術語,表示「躲懶」的意思。

從前的粵劇演出者,不少有吸食鴉片的陋習。

每當過場或小休時,他們總會躲在一角,在煙槍一端盛著鴉片,另一端用口吸。當鴉片燃著後,會形成一個「泡」,吸食者就是吸「泡內」的空氣。

所以,人們便稱吸鴉片為「吞 pop」,粵劇中人更將「吞 pop」和躲懶劃上等號。

【吞Pop】闡述1

「鴉片」(opium)經過提煉,成為「嗎啡 morphine」,舊時是

肢體切除手術時用的麻醉藥,今天多數是給癌症病人止痛用了。

「嗎啡」再進一步精煉,就成為俗稱「白粉」的「海洛英 heroin」;

吸食白粉的其中一種方法叫「追龍」 。

抽大煙時,一個人在那裡吞雲吐霧,吹出一個一個的煙泡,類似於「魚脬」漂浮於空中!

而以前不少人(尤其是家境不寬裕的人)抽大煙時,都是瞞著家人偷偷出來抽幾口,過一過神仙癮的;而不少在幹「活路」(江湖)的人,忙裡偷閒,也會悄悄抽上兩口以解「困乏」。

久而久之,「吞脬」這個粵語詞彙就變成了「蛇王」(偷懶)的代名詞了。

【吞Pop】闡述2

吸鴉片時除要側臥在牀,還需不少道具,如煙籤、煙燈、煙槍等。

吸前還將條狀的鴉片搓成小丸,名為「煙泡」,在火上焙軟;

然後,將「煙泡」塞進煙槍的煙斗中,翻轉煙斗對準煙燈的火苗讓「煙泡」燃燒。吸煙者就是吸食燃燒「煙泡」所產生的煙。

如果吸食者煙癮發作,卻因現場工具不足(例如有別的人家、片場)或受時間所限(如工作中),便會將「煙泡」和水吞服來頂癮(吊癮,即暫時舒緩煙癮,也就是對此嗜好略加滿足),因此絕不可能在「小休」時躲在一角,拿着煙槍吸鴉片的。

【吞Pop】闡述3

這個說法是有文獻記載:

1.沙汀《代理縣長》:「他早已只『吞服一兩顆煙泡子』吊癮了。」

2.一份於加拿大溫哥華發行的中文報紙《大漢公報》(1937)中報道:

……有煙癮者原只吸鴉片,間有少數旅客及下層遊民,以旅次便利及金錢關係而「吞服煙泡」……。

「吞泡」一詞就是從這上述兩段文字所提到的「『吞』服煙『泡』()」而來。

話說回來,「插圖」中的大老倌可能有吸鴉片的習慣,故在綵排時癮起便需以「吞泡」頂癮,當然偶爾也會借「吞泡」來「躲懶」一番。


 

6336)普通話說:如膠似漆(rú jiāo sì qī

解說:

「如膠似漆」是成語,意思是指像膠和漆那樣黏結。

形容感情熾烈,難捨難分。多指夫妻恩愛。

比喻友誼的堅固、篤厚或感情的投合、親密。

出處1西漢·司馬遷《史記 ·魯仲連鄒陽列傳》:「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於眾口哉。」

出處2《古詩十九首 ·客從遠方來》:「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出處3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夜來明去,一出一入,都是兩個丫鬟迎送,全無阻隔。真個是你貪我愛,如膠似漆,勝如夫婦一般。」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糖黐豆水摳油

1「糖黐豆」本來是一種食品,就是先炒熟啲黃豆,然後再黐啲糖上去,

由於啱啱炒過的黃豆是熾熱,所以黃豆同啲糖黐得好埋的,呢個詞通常是形容人的關係是非常之好的。

2「水溝油」是一種物理現象,「水」與同「油」彼此溶解唔到喻,即使將「水」與「油」倒入同一個容器裡面,佢地都是完全分開的,呢個詞就被形容為人與人的關係唔是幾好的。

3至於說一時“糖黐豆”,一時“水溝油”指的是呢兩個人的關係反复無常,一時攬頭攬勁,好親密,一時又貼錯門神咁吖!

例句1

佢地兩個日日都糖黐豆,真係羨慕死人。

(他們兩個天天都像糖漿和豆子那樣黏在一起,真是羨煞旁人。)

例句2

你地兩個琴日仲糖黐豆噶,點解今日就變左水摳油?

(你們兩個昨天還如膠似漆,為什麼今天就變成水火不容了?)

 

6337)普通話說:胸無點墨(xiōng wú diǎn mò

解說:

「胸無點墨」是成語,意思是肚子裡沒有一點墨水。

指人沒有文化、毫無學識。

出處1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某家本殷實,父母以獨子故,甚愛之,讀書十年,胸無點墨。」

出處2宋·釋普齊《五燈會元》:「師自讚曰:匙桃不上個村夫,文墨胸中一點無,曾把空虛揣出骨,惡聲贏得滿江湖。」

出處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二回》:「因為市上的書賈,都是胸無點墨的,只知道什麼書銷場好,利錢深,卻不知什麼書是有用的,什麼書是無用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倒掟都冇滴墨水

我們要評說一個人文化水平低,廣東人就會如此說:「此人「倒吊都無滴墨水」。

根據清代翟灝的《通俗編》所說:『俗有「丁倒轉來無墨水」一語。』

所謂〔「丁」倒轉來無墨水〕,用我們廣東話來說,

即是「倒吊都無滴墨水」是也。

【打倒掟都冇滴墨水】闡述:

所謂「倒吊都無滴墨水」,其實是將人比作「皮囊」,若內裡沒墨水,

就算將「皮囊」倒懸,亦沒有半滴墨水滴出。

然而何以「肚有墨水」與「文化水平」扯上關係呢? 

要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必須從「飲墨水」的故事說起。

「飲墨水」的故事,見於南北朝的北齊。

北齊時,已開始採用考試制度來選拔人才,由於當時的考試規模尚屬雛形,

報名參加考試的應試生,文化質素良莠不齊,因此呈上給皇帝御覧的試卷,

好壞相差甚遠。

因而觸發皇帝實施一連串懲罰應試生「肥佬」的規則:

1凡寫錯字或脫字留白者,罰到座位後面企立;

2凡字體奇劣者,罰飲墨水一升;

3凡文理不通,語無倫次者;罰撤銷其佩容刀和座席的資格。

出處《隋書.禮儀誌四》云:『後齊正日,侍中宣詔慰勞州郡國使……正會日,侍中黃門宣詔勞諸郡上計。勞訖付紙,遣陳土宜。字有脫誤者,呼起席後立。書跡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文理孟浪,無可取者,奪容刀及席。』

 

 

6338)普通話說: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

huǒ dào zhū tóu lànqián dào gōng shì bàn

解說:

「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是諺語,形容錢能通神,不管辦什麼事,

都必須用金錢打點賄賂才能辦成。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三:「自古道好: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憑你世間稀奇作怪的東西,有了錢,那一件做不出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錢使得鬼推磨

在廣東,「有錢能使鬼推磨」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口頭禪」。

但大多數人只曉得直觀地理解成:「只要你肯花錢,什麼勾當也有人替你幹,

卻未必知道它有一番來歷呢!

【有錢使得鬼推磨】的來歷:

我們先從一首山歌談起:「造紙先師係蔡倫,鼎鼎大名世間聞。紙幣看來張張薄,能抵幾多金和銀」。

這是我們先輩對古代造紙大師對人類物質文明創造出無限財富的頌揚。

卻說當年蔡倫發明造紙術,一時轟動並陡然富貴起來。

前來做買賣的、要求學技術的有如潮水般湧來。

而蔡倫卻只做買賣,生怕別人學了技術,搶了自己飯碗,擠掉自己財源,

對前來要求學技術的一概謝絕,只收留下胞弟一個人。

但是他那個弟弟,因為圖財心切,功夫還未學到家,就急著和妻子一起在家裡辦起了「作坊」,日夜趕工生產,可惜所生產出來的紙質量低劣賣不出去,

眼看紙成品堆積成山,連老本也快虧光了!怎麼辦?

夫妻倆對著紙堆發愁,不知如何是好……

想著想著還是老婆的腦子好用,一下子計上心來。

經她一說,丈夫連聲稱妙!說幹就幹。

那一夜他們偷偷弄來一口棺材,到天一露白,老婆就扶著棺材大哭起來:

哭唱道:

一燒草紙哭涯(我)夫,因為造紙把命收,涯(我)夫唔係短命種,仰般閻王亂鉤簿?

二燒草紙哭涯(我)夫,為何前世柬麼修?丟下涯(我)今來守寡,瞞人帶大你遺孤?

三燒草紙哭涯(我)夫,今日麼夫面烏烏,孤兒寡母難度日,情願隨夫命唔留!

就這樣直哭得天昏地暗,一時驚動四鄰,有前來勸解的,也有前來悼念的,

一個個都為她淒切的哭聲陪下眼淚。

可就在這時,只聽得「咚」地一聲,棺蓋沖開,她老公鑽了出來:

「涯妻莫哭,涯妻莫哭」!

在場的人都為「死鬼還魂」嚇得張口結舌,面如土色,渾身發抖,連腳也挪不動,

待回過神來,問是怎麼回事,只聽她丈夫哭著回答道:

眾多親鄰你唔知,因為造紙害死哩,去到陰間閻王殿;

閻王見我兩手空空,臉上立即變了顏色,厲聲喝道:你是想做鬼還是做「唧」? 〔注:「唧」讀去聲。傳說是鬼中最醜陋、最低賤的一種。〕

若想做鬼,為何不帶見面禮來?

說罷,就喝令左右:「快把新客打入大牢,罰做苦力拉大石磨!

死鬼丈夫說道:

今日好得有賢妻,火燒草紙滿天飛,

張張紙灰化作錢,飛到閻君大殿裡。

閻王一見心歡喜,張口露齒笑瞇瞇,

眼看新客多朝貢,夢裡笑醒多少回。

次日,閻王便來到大牢,見我拉磨拉得滿頭大汗,肩頭也磨腫了,喊道:「小蔡,現在你可以回陽間去了!

死鬼丈夫說,我一時不敢相信自己耳朵,抬頭一看,見是閻王老爺,立即跪道:「老爺,你這是……」

閻王老爺說:「我查了一下壽簿,見你氣數未盡,不該早日下來,是主管的人誤了情報委屈你了,今日賜你還陽,夫妻團聚,生兒育女去罷。」

死鬼丈夫又說:「這,……我那磨還未推完呢?

「不要緊,我自會安排「死窮鬼」去推了!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小蔡的草紙一下子就賣完了。

「有錢能使鬼推磨」也就成為代代相傳的俗語了。

「有錢使得鬼推磨」這句話形象化地點出金錢的重要性,以誇張手法道出金錢對人的影響。


 

6339)普通話說:吹大法螺(chuī dà fǎ luó

解說:

「吹大法螺」是成語,原比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

後藉以諷刺吹牛皮,說大話。

法螺:做佛事時用的樂器,用磨去尖頂的法螺殼作成,中間空,吹起來聲音

卻很響亮。

出處《妙法蓮花經‧序品》:「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篤數/篤飛

「篤數」以前叫「造數」、「報大數」即把實際數字誇大。

如某人作出虛假陳述,我們可說他「『指』天『篤』地」。

由於「報大數」與「虛報數字」無異,所以坊間就有「篤大條數」或簡稱「篤數」的講法了。

【篤飛】闡述1

香港人會叫「車票」、「戲票」、「演唱會門券」做「車飛」、「戲飛」、

「演唱會飛」。

當中的「飛」的發音參考了英文「fare」的讀音。

上世紀70年代,各大片商為了擴大某套電影的口碑,或會在電影放映期間

公佈每日/每周的票房數字;

如當中有所誇大,那就是「篤」大銷售戲「飛」的數量。

人們叫這個行為做「篤飛」,當然也可叫「篤數」。

後來不少主辦演唱會單位依樣畫葫蘆,在發售門券期間也來「篤飛」。

【篤飛】闡述2

對「篤飛」一詞,其出處還有以下的講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舞廳夜總會林立,客人上小舞廳,可以叫「小姐」

(舞小姐/舞女)坐枱陪跳舞、飲酒、談心。

每張枱都放了一隻杯,每位「小姐」會把一張「鐘飛」(記錄坐枱時間)

「篤」(放)入杯內以便「算鐘數」。

「媽媽生」(舞女領班)若見有生客,往往帶幾位「小姐」埋枱,

亦即多「篤」幾條「飛」以增大埋單條「數」。

行內叫這方式做「篤飛」,及後演變成「篤數」了。


 

6340)普通話說: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

解說:

「絮絮叨叨」是成語,意思是說話婆婆媽媽、囉嗦、嘮叨。

形容說話絮絮不休,沒完沒了

出處1明·湯顯祖《紫簫記·勝遊》:「自成了人後,夜里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番來覆去,那裡睡來?」

出處2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夜間絮絮叨叨,你問我答,凡街坊穢褻之談,無所不至。」

出處3明·胡文煥《群音類選·雙忠記·二仙點化》:「心坎坷上煩煩惱惱,耳邊廂絮絮叨叨。」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啄唔斷

在粵語中,「雞啄唔斷」形容人一直在說話或聊天,有滔滔不絕的意思。

例句1

 夠鐘開工喇,你唔好雞啄唔斷啦!

例句2

 佢真係長氣袋,講起話嚟雞啄唔斷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