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間不容髮」見於漢代枚乘《上書諫吳王》:「係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與不出,間不容髮」。
成語「間不容髮」見於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他說他前後兩個人都死了,他躲閃了一下,總算幸免」。這種間不容髮的生死之際也夠人深長思了」。
成語「間不容髮」見於清代李伯元《中國現在記》:「這事間不容髮,我明天就上個折子,一定要爭回此事」。
現代使用成語「間不容髮」形容情勢危急,緊迫到了極點。
詞語釋義:
係絕於天:確實被上天趕盡殺絕。
不可復結:不能恢復原狀。
深長思了解:前思後想,多番考慮。
2 zhú lán dǎshuǐ 竹籃打水
成語「竹籃打水」見於唐代《寒山詩》:「我見瞞人漢,如籃盛水走,一氣將歸家,籃裏何曾有」?
成語「竹籃打水」見於《金瓶梅詞話》:「撇的我四撲着地,樹倒無蔭來,竹籃打水落而無效」。
近代使用成語「竹籃打水」見於高天龍《西北遊》:「他完全未料到她並不在意自己身價之不菲,幾年來的苦苦追求,算是竹籃子盛水走,打水一場空」。
現代使用成語「竹籃打水」意思是使用竹編成的籃子盛水。
比喻勞累一番之後,所付出的工夫,空無效果。
詞語釋義:
瞞人漢:隱瞞真相的人。
如籃盛水走解:如同拿着籃子盛水一般。
一氣解:一口氣。
3 bù zhī hǎodǎi 不知好歹
成語「不知好歹」見於元代鄭廷玉《金鳳釵》:「做兒的不知好歹,做娘的不辨清濁」。
成語「不知好歹」見於《西遊記》:「你這猴子,不知好歹,那果子聞一聞,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活四萬七千年,叫做萬壽草還丹」。
成語「不知好歹」見於《紅樓夢》:「他回到自己房中,埋怨賈璉夫婦不知好歹,如今鬧出放賬的事情,大家都不好過」
現代使用成語「不知好歹」形容不懂得好壞,不明事理。
多用於不能領會別人釋出的善意或好意。
詞語釋義:
不辨清濁解:不懂得處理無原則糾紛的家庭瑣事。
4 bù shí yìding 不識一丁
成語「不識一丁」見於《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戰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當時的說法是:「丁」字是最易認識的字,故用「不識一丁」形容一字都不認識的人。
另一說法指出「丁」字為「个」字的誤寫,「一丁」即指「一個字」。
成語「不識一丁」見於《幼學瓊林.人事類》:「村夫不識一丁,愚者豈無一得」?
詞語釋義:
石解:古代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斗。
力弓解:沉重弓箭。
5 niǔ ní bù ān 忸怩不安
成語「忸怩不安」見於馮玉祥《我的生活》:「問的時候,我盡力避免神色上的顯露。
但他懷着鬼胎子,臉上一陣紅,立刻忸怩不安起來」。
成語「忸怩不安」見於茅盾《子夜》:「在屠維岳的鋒芒逼人的眼光下,這張長方臉兒上漸漸顯現了忸怩不安的氣色」。
近代使用成語「忸怩不安」見於林翠蓉《愛情遊戲》:「人生在世,坦露胸襟,大大方方做人,實在不必瞻前顧後,忸怩不安而自找苦吃」。
現代使用成語「忸怩不安」形容感覺羞愧心中不安寧,在行為上顯出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樣子。
詞語釋義:
忸怩解:表情不自然、羞愧的樣子。
忸怩粵音:紐尼。
坦露胸襟解:坦白率真,泰然自若。
瞻前顧後解:瞻前意思是往將來看;顧後意思是回顧舊日;本意是慮事周到。但也可用於顧慮太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