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更闌人靜」見於宋代王詵《人月圓.元夜》詞:「更闌夜靜,千門笑語,聲在簾幃」。
成語「更闌人靜」見於元代關漢卿《侍香金童》:「銅壺玉漏催淒切,正更闌人靜也」。
成語「更闌人靜」見於元代王實甫《西廂記》:「有一日,柳遮花映,霧障雲屏,更闌人靜,盟山誓海」。
近代使用成語「更闌人靜」見於許地山《信仰底哀傷》:「在更闌人靜的時候,倫文就要到池邊對他心裏所立的樂神請求」。
詞語釋義:
形容夜色已沉,四周悄無聲息。
詵粵音:伸。
更解:古代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約二小時。
更粵音:耕。
闌解:將盡。
千門解:形容屋宇廣深或家人眾多。
簾幃解:用布、竹、葦等做成的遮掩門窗的用具。
銅壺玉漏解:古代計算時間的器具。
2 qiē cuō zhuómó 切磋琢磨
成語「切磋琢磨」見於《詩經.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成語「切磋琢磨」見於《眾祭潘用和文》:「上窮千古,下極目前碎事,以致其切磋琢磨之意,此人情之至歡,而人道之成也」。
成語「切磋琢磨」見於清代梁錦標《分杯羹》:「同行相聚,切磋琢磨學問,樂在其中」。
現代使用「切磋琢磨」比喻相互之間,深入地商量、研究探討,互相啟發,學習長處,糾正缺短。
詞語釋義:
古代把骨頭加工成器物叫「切」。
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
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
把石頭加工成器物叫「磨」。
3 lǎo mǎ shí tú老馬識途
成語典故「老馬識途」見於《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管仲跟隨齊桓公去打仗,回程時迷失了路途。
管仲放老馬在前面走,結果找到了回頭路。
成語「老馬識途」見於《兒女英雄傳》:「既承你以我為識途老馬,我卻有無多的幾句話,只恐你不信」。
現代使用「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能帶領新手工作。
也比喻閱歷經驗豐富的人能起指導作用。
詞語釋義:
隰粵音:習。
孤竹解:古國名。齊桓公救燕國,伐山戎時,曾經攻打孤竹。
山戎解:中國古代西部民族
戎粵音:容。
戎粵音:容。
迷惑失道解:迷途。
4 yuē fǎ sānzhāng 約法三章
成語典故「約法三章」見於《史記.高祖本紀》:漢高祖劉邦攻下咸陽後,「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成語原文的意思是:約定三條法律,與國民相約遵守。
成語「約法三章」見於《兒女英雄傳》:「又因姑娘有不見外人的約法三章,早吩咐過公子,沿路無事不必到姑娘船上去」。
現代用成語「約法三章」泛指互相訂立簡單的條款,讓締約雙方遵行。
5 jǔ zhòng ruòqīng 舉重若輕
成語「舉重若輕」見於清代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成語「舉重若輕」見於冰心《我的學生》:別的女人覺得痛苦冤屈的工作,她以‘真好玩’的精神,舉重若輕的應付了過去。
現代使用成語「舉重若輕」的意思是:舉起沉重的東西,就像拿很輕的東西一樣。
形容面臨繁重艱難的事情,能從容應對,妥善解決。
詞語釋義:
甌解:浙江省溫州市的別稱。
甌粵音: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