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之茅」令學生學習詞彙成語時茅塞頓開。 「成語之盾」是老師維護教學尊嚴的良朋知己。 「寫正字.讀正音」是學習中國語文的奠基石。 但願我的努力,能令你「獲益」。
1 唐代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您能全面理解這一首詩的喻意嗎?
這一首離別詩與崔鶯鶯在《西廂記》宣揚,曾經震撼當時舊社會的愛情宣言:「願天下有情人,都能成為眷屬」。
兩者有些甚麼密切聯繫?
2 成語「出一頭地」出自宋代歐陽修《與梅聖俞書》。
這一則成語與「出人頭地」有相關性嗎?
3 成語「小題大作」見於梁啟超《新軍滋事感言》。
這是一則常常被人誤用為「小題大做」的成語。
其實成語「小題大作」與古代科舉考試制度有密切的關連。
您是否想知道它們彼此有那些關連?
4 成語「舊雨新知」見於杜甫《秋述》。
為甚麼成語「舊雨新知」中的「舊雨」是解作「舊朋友」呢?
當您看到杜甫《秋述》的原文,您便會恍然大悟。
5 成語「梨園弟子」見於唐代白居易《長恨歌》:「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為甚麼後世從事戲曲行業的人,都自稱為「梨園弟子」呢?
成語典故問透透答案
1 céng jīng cāng hǎi 曾經滄海
成語「曾經滄海」見於唐代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離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成語「曾經滄海」見於《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
成語「曾經滄海」見於《兒女英雄傳》:「一個曾經滄海的十三妹,這些玩意兒可有個不在行的」?
成語典故見於元稹著的《會真記》。詩人元稹自己化身為主角,取名張生。
崔鶯鶯因父死,隨母投靠長安普救寺,張生在寺內邂逅鶯鶯,兩人共遊山水,感情甚好。
可是,崔鶯鶯母親反對她們的婚事,張生最後決定放棄鶯鶯,寫成《離思》詩,親手交給鶯鶯母親轉交鶯鶯。
這詩本來只是一首就男、女戀情而寫的詩。
後來金代董解元寫成雜劇《西廂記諸宮調》。
到了元代王實甫,更據此寫成《西廂記傳奇》。
這時鶯鶯已變身成相國的女兒,才貌雙全,雖然母親反對兩人的婚事,但她們還是私訂終身。
鶯鶯把愛情置於功名之上,她曾經說:「但得一頭並蒂蓮,強如狀元及第」。
她甚至呼籲說:「願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成為眷屬」。
現代的人用「曾經滄海」來比喻當人見過大海的滄茫後,對於其他江、湖的水,再也看不入眼了。
意思是說,當人見過大場面後,眼界特高。
元稹詩最初的喻意是:促使男、女分開的不是雲(上天),而是長江的水。
用以推卸不辭而別的因由。
詞語釋義:
稹粵音:震。
曾經解:似曾相識。或以前有過這麼一回事。
滄海解:大海。中國古代對東海的別稱。
難為解:多虧。
除卻解:排除、阻隔。
巫山解:長江橫切巫山主脉的石灰岩層。山峰海拔一千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並列長江兩岸,以神女峰(望霞峰)山勢最奇特。
2 chū yì tóu de 出一頭地 chū rén tóu de 出人頭地
成語「出一頭地」見於宋代歐陽修《與梅聖俞書》:「讀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成語「出人頭地」見於清代無名氏《喻世明言》:「資性聰明,過目不忘,吟詩作賦,無不出人頭地」。
成語「出人頭地」見於清代李漁《憐香伴.聞試》:「妙算神機,出人頭地」。
現代用「出一頭地」表示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意思是說有意讓對方高出自己一頭。
3 xiǎo tí dà zuò小題大作
成語「小題大作」見於《紅樓夢》:「沒有什麼,只不過是他們小題大作罷了,何必問他」?
成語「小題大作」見於梁啟超《新軍滋事感言》:「捕此風吹草動之機會,小題大作,涸千百人之血,以易其一階之進」。
明、清時代科舉考試。
用「五經」文章命題,稱作「大題」。
用「四書」文章命題,稱作「小題」。
考生用作「大題」的章法作「小題」,當時叫做「小題大作」。
詞語釋義:
涸解:把水淘乾後捉魚。
涸粵音:確。
一階之進解:晉升一級。
現代用「小題大作」比喻渲染誇大小事或把小事當大事做,有不應當或不值得的意思。
近代用「小題大作」見於民國朱自清《選詩雜記》:「這裏頗用了些工夫作小小的考證,也許小題大作,我卻只是行其心之所安罷了」。
4 jiù yǔ xīn zhī舊雨新知 jiù yǔ chóng féng舊雨重逢
成語「舊雨新知」見於杜甫《秋述》:「卧病長安旅次,多雨,……當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後人就把「舊」和「雨」聯用作為「老朋友」。
成語「舊雨新知」見於清代張集馨《宦海見聞錄》:「十年不踏軟紅塵土,舊雨新知,履舄交錯,宴會幾無虛席」。
詞語釋義:
今解:新結交的朋友。
旅次解:旅途中暫時居住的地方。
車馬之客解:來探視的朋友都是乘馬車而來。
履舄交錯解:鞋子零亂錯雜地堆在一起(古人席地而坐,入席脫鞋)形容賓客眾多。
舄解:鞋子。
舄粵音:色。
不踏軟紅塵土:沒有參加過塵世間的交際應酬宴會。
無虛席解:沒有空着的座位。
近代用「舊雨重逢」見於朱永清《歐遊覽見》:「在遊覽巴黎埃菲爾鐵塔時,與闊別三十年的秋楓舊雨重逢,興奮之餘,百感交集」。
5 lí yuán dì zǐ梨園弟子
成語「梨園弟子」見於唐代白居易《長恨歌》:「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成語「梨園弟子」見於《警世通言》:「玄宗天子移植於沉香亭前,與楊貴妃娘娘賞玩,詔梨園弟子奏樂」。
「梨園弟子」是唐玄宗時宮廷歌舞藝人的統稱。
梨園解:玄宗訓練宮廷歌舞藝人的地方。
「梨園弟子」成語典故見於《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玄宗喜歡音樂,又酷愛「法曲」。
這是一種古代樂曲,多用於佛教法會儀式當中。
當時玄宗挑選了三百名歌舞伎,自己親自在梨園落場教授,歌舞伎都安排坐在會堂中學習奏樂、聲樂。每有錯誤,玄宗都能察覺並逐一指正。
這班歌舞伎號稱「皇帝梨園弟子」。
另外還有數百名宮女在場練習歌、舞。全部都住在「宜春北院」,也歸入梨園弟子之列。
近代用「梨園弟子」見於清代和邦額《夜譚隨錄.倩霞》:「藩府多梨園弟子,皆極一時之選,有貼旦名「珍兒」者,尤姣媚」。
近代用「梨園弟子」見於《儒林外史》:「擇於五月初三日,「莫愁湖」湖畔大會,通省梨園弟子各班願與者,書名畫知,屆時齊集湖畔合演雜劇」。
現代用「梨園弟子」泛指唐代以後歌舞藝人及戲曲演奏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