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拖泥帶水」見於《五燈會元》:「一棒一喝,猶是葛藤,瞬目揚眉,拖泥帶水」。
成語原文「拖泥帶水」本來是佛家語。
表示擺脫不掉人世間的牽連糾纏,抓不住佛法的根本要義。
成語「拖泥帶水」見於《古今小說》:「卻說陳大郎呆等了幾日,並無音信。見這日天雨,料是婆子在家,拖泥帶水的進城來問個消息」。
成語「拖泥帶水」見於老舍《四世同堂》:「他從來是個丁是丁,卯是卯的人,從來沒幹過這種拖泥帶水的事」。
現代用「拖泥帶水」形容雨天在泥水路上行走或比喻說話囉唆、做事拖拖拉拉不俐落。
詞語釋義:
瞬目解:一眨眼間。
瞬粵音:信。
2 qiān lǜ yì dé千慮一得
成語「千慮一得」見於《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成語「千慮一得」見於唐代陸贄《論敘遷》:「伏惟陛下不以人廢言,不以言廢直,千慮一得,或有取焉」。
成語原文:
以人廢言解:統治者因為不喜歡某人而不聽他的意見。
以言廢直解:統治者聽到不合心意的話,便拒絕接納規勸。
成語「千慮一得」見於宋代張綱《書舍人敕令》:「臣既不能補助大化,以表現千慮一得之思;職在詞章,又不能發揚盛德,以聳動四方萬里之聽」。
成語原文大化的意思是:四時陰陽的變化或佛的教化。
現代使用「千慮一得」形容即使是愚笨的人,在他千百次的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對的、正確的。用於自謙之語。
詞語釋義:
贄粵音:至。
「一得」解:得當、可取。
3 bān nòng shì fēi搬弄事非
成語「搬弄事非」見於元代李壽卿《伍員吹簫》:「誰想太傅伍奢無禮,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許多的是非」。
成語「搬弄事非」見於明代王世貞《罷輔臣特敕》:「小人狡詐之資,奸邪譎詭之行,往來構禍,搬弄是非」。
成語「搬弄事非」見於梁曉聲《冉之父》:「一方是前任公會主席,儘管品質不佳但畢竟沒做太出格的事,無非挑撥離間,搬弄事非的小勾當」。
現代用「搬弄事非」形容把別人的話搬來搬去,製造矛盾或引起爭端。
詞語釋義:
奸邪解:奸詐邪惡的人。
奸邪粵音:艱斜。
詭譎解:狡詐、變幻莫測。
詭譎粵音:鬼決。
構禍解:造成禍患。
冉粵音:染。
挑撥離間解:引起他人彼此之間鬧矛盾。
4 chū ěr fǎn ěr出爾反爾
成語「出爾反爾」見於《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成語原文意思是:你怎樣待人,別人也怎樣待你。
也指言行前後矛盾,反復無常。
成語「出爾反爾」見於宋代范仲淹《竇諫議錄》:「為善為惡,出爾反爾,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成語原文「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意思是:惡者終究逃脫不了懲罰。
成語「出爾反爾」見於清代洪棟園《後南柯.立約》:「凡貴國所以待敝國的苛例,一一施之於貴國,此之謂出爾反爾」。
敝解:對人自謙之詞,用於跟自己有關的事物。
敝粵音:幣。
近代使用成語「出爾反爾」見於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我們可要講究親疏,看重情誼,辨明恩仇,不能那麼出爾反爾,此一時,彼一時」。
現代用「出爾反爾」形容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便怎樣對待你,或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
5 bù chéng tǐ tǒng不成體統
成語「不成體統」見於《三國演義》:「刻印不及,以錐畫之,全不成體統」。
成語「不成體統」見於《紅樓夢》:「我看裏頭着實不成體統,要屈尊大妹妹一個月,在這裏料理料理,我就放心了」。
成語「不成體統」見於《二十年目睹的怪現狀》:「此時官廳上亂烘烘的,鬧了個不成體統」。
現代用「不成體統」形容言行不符規矩,超出或打破了,當時的正統觀念及作法。
詞語釋義:
體統解:制度、格局、儀式、規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