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
https://blog.stheadline.com/article/detail/930018/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
|
(3871)普通話說:得不償失(dé bù cháng shī)
|
解說:
償: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
得不償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
出處1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出處2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三回:「饒鴻生在精養軒雖化了幾十塊冤枉錢,在後樂園倒明白了一樁古典,不能說得不償失了」。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執條襪帶累身家
有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的意思。
例如看見人貪便宜,花數百元買來一駕殘車,事後發覺須要不斷費錢去維修才能使用。我們便可以對他說:你真係「執條襪帶累身家」囉!
我認為「執條襪帶累身家」,也如先前解說過的「風吹鴨蛋殼…」、「阿茂整餅…」、「跪地餵豬乸…」、「烏蠅嬲馬尾…」等等一樣,均同屬古諺體俗語。
古諺體俗語的結構都有個共通處,就是文意似通不通,前言與後語似欠缺完善的連貫性。
例如本篇俗語「執條襪帶累身家」,竟謂因執到一條襪帶,而弄致破產?
有人不禁問,不值錢的日常用品多得很,何解偏偏要說「執襪帶累人身家」呢?
其實用古諺體的格式去解答,這個問題是有答案的。
古諺體俗語的特點,就是用諧音來達到話中有話的目的。
「襪帶」是本俗語的「起興」,即以某事或某物以引起所欲言之事;俗語尾的「累身家」是言事所在,一定與諧音有關。
俗語中的「襪帶」只是「語訛」而已。
其實「襪帶」應是「孭帶」。(「孭帶」是舊時婦女常用來將小孩綁在背部的四方形大布帶,使自己騰出一雙手,一面工作,一面照顧小孩。)
若將「執條襪帶累身家」改為「執條孭帶累身家」,古諺體俗語話中話的特點,即時就突顯出來了。
再回頭看俗語「執條孭帶累身家」的「累身家」。
「累身家」的諧音就是「累身枷」。
「枷」是古代用來束縛犯人的「枷鎖」,所謂「披枷帶鎖」是也。
俗語「執條孭帶累身枷」的字面意義是:一方面為了生計,一方面為了湊仔,故被迫要用「孭帶」孭仔。
綁條「孭帶」在身上,就好像自己替自己套上了枷鎖一樣。
俗語「執條孭帶累身枷」的原意即在此。
再說明白一點,俗語一方面說「綁條孭帶在身上是累身枷」;
另一方面則借「累身枷」的諧音來點出所欲言的意思─「累身家」。 俗語中的「襪帶」與「累身家」扯上關係,至此明矣。
|
|
(3872)普通話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míng zhī shān yǒu hǔ,
piān xiàng hǔ shān xíng)
|
解說: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意思是明明知道山中有老虎,還要進山。比喻做事勇敢,奮不顧身,勇往直前。
這句諺語源自《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故事。
話說武松來到景陽岡前的一家小酒店。小酒店的酒叫「三碗不過岡」,意思是喝三碗酒就醉了,過不了景陽岡了,但是武松喝了十八碗酒,還想繼續趕路。
店裡的夥計告訴他山上有老虎,最好等明天結伴而行。武松卻不以為然,獨自向山中走去。
走了一會 兒,酒勁上湧,他在石板上打起盹來。
一陣狂風吹來,只見亂樹後面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虎。武松反應極快,挺身與老虎激戰,最後把老虎打死了。
這件事迅速傳遍景陽崗,獵戶們把武松稱作“打虎英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由此而來。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老虎頭上釘虱乸
有不怕兇險,敢向惡人或勢力強大的敵人挑戰的意思。最接近的意思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老虎頭上釘虱乸」並非廣東人獨有的俗語,散見於前人小說中的版本有:「老虎頭上撲蒼蠅」、「老虎頭上拍蒼蠅」、「老虎頭上打蒼蠅」、「虎頭上捉蝨子」、「老虎頭上捉虱乸」。
意思接近的還有「老虎面前車轔鬥」(在老虎面前打跟斗)、「虎頭上做窠」及「捋虎鬚」等等。
綜觀上述各個版本的語意,淺白易明,沒有值得討論的地方,唯獨我們廣東人的「老虎頭上釘虱乸」別樹一格,竟突兀地用上一個「釘」字,使全句俗語的意思變得難以理解了。
或謂「釘」字是「捉」或「打」字的「字訛」。
我的看法是:俗語是靠口語相傳為主的,言為心聲,豈有不知「釘」字是錯字的道理?「釘」字在本俗語中,必有其存在的道理。
「釘」字其實是「聽」字之音轉。
「聽」在粵語中有「等」、 「由得佢」、 「任得佢」、 「俾」的意思。
|
|
(3873)普通話說:囊中羞澀(náng zhōng xiū sè )
|
解說:
指口袋裡錢很少。囊:口袋。羞澀:難為情,比喻經濟困難。
出處宋·陰時夫《韻正群玉·陽韻·一錢囊》:「阮孚持一皂囊,遊會稽。客問: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錢看囊,恐其羞澀。」
(皂囊:解:黑綢口袋)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荷包燶[nung1]丁
(形容貧窮,錢包裡沒甚麼錢)
|
|
(3874)普通話說:人面獸心(rén miàn shòu xīn)
|
解說:
面貌雖然是人,但心腸像野獸一樣凶狠。形容為人兇殘卑鄙。
出處1《晉書.卷七十八.孔愉傳》:「又觀頃日降附之徒,皆人面獸心,貪而無親,難以義感。」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好眉好貌生沙虱
(長著一副好容貌,內心本性卻壞透了)
|
|
(3875)普通話說:造謠生事(zào yáo shēng shì)
|
解說:
製造謠言,挑起事端。
出處1《莊子·盜跖》:「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
出處2郭小川《沉重的教訓》:「有許多言論是荒唐無知、捕風捉影、造謠生事。」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噏得就噏
(形容說話沒遮攔或責備別人說話沒有根據)
|
|
(3876)普通話說:膽小如豆(dǎn xiǎo rú dòu)
|
解說:
極言膽子小。
出處《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們中國的官員,膽小如豆,莫說見著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驚得發慌,就是見了一個沒辮子的光棍,手裡提著一根趕狗棒,也要害怕起來。」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生人唔生膽(沒膽量,膽小怕事)
|
|
(3877)普通話說:長篇累牘 (cháng piān lěi dú)
|
解說:
長篇累牘是一個成語,指著作篇幅很長,內容很多
出處清·黃宗羲《陳令升先生傳》:「高會廣座,有所徵引,長篇累牘,應口吟誦。」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水蛇春咁長
(形容文章、講話、戲劇等過長而令人生厭)
|
|
(3878)普通話說:謔而不虐(xuè ér bù nüè)
|
解說:
出處梁實秋《聾》:「大概是謔而不虐,無傷大雅的。」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攞景定贈慶
(責怪別人在某些場合的所作所為)
|
|
(3879)普通話說:見雀張羅(jiàn
què zhāng luó)
|
解說:
比喻設圈套誘騙。
出處《紅梨記·踏月》:「則怕他指山賣磨,見雀張羅,滿口兒如蜜缽,心如逝波。」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裝彈弓
|
|
(3880)普通話說:墜兔收光(zhuì tù shōu guāng)
|
解說:
墜兔:落月。月亮落下去了。比喻一件事情的結束。 出處明·李昌棋《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逡巡間,墜兔收光,遠雞戒曉。」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曬冷(亮底牌)
|
|
(3881)普通話說:打家截道(dǎ jiā jié dào)
|
解說:
打家截道指到人家裡和在路上搶奪財物。
又作攔途截劫、攔路搶劫。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劏死牛
在路上被歹徒行劫,廣東人謂之被人「劏死牛」。
何以用「劏死牛」來形容被人搶掠呢?
且先由一個「劏」字說起。「劏」字是廣東人的自創字。惟《廣東俗語考》云:『宰牲曰湯。』不知有何依據。
翻查《康熙字典》,「湯」字不見有「宰殺」的含義。
因此我懷疑「劏」字,或是「屠」字之變。
因廣東人不會說屠雞、鴨、豬、牛、羊。
廣東人或因溝通時易產生語言誤會,故避用「屠雞」而用「劏雞」。此或可解釋廣東人不用「屠」字的緣故吧。
要解釋其中原因,有必要從「劏活牛」及「劏死牛」的方法入手。
古代劏牛器械離不開大刀和大鐵錘之類,故屠宰前的準備工夫至為繁瑣。
首先將牛頭牢牢縛緊於大柱旁,固定好牛頭後,再用大鐵錘將其打暈放血,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解牛工序了。
劏死牛的方法簡單而直接,元代有一段文字可作參考。
根據《元典章‧刑部十九‧禁宰殺》云:『凡有倒死水(水牛)、黃牛隻,不以遠近,須令牛主扛抬赴官相視過,方許開剝。』
元朝嚴禁私宰牛隻。意思是說,凡地方有「死牛事故」發生,毋論死的是水牛抑或是黃牛,毋論死牛的地點距離官府有多遠,法例規定牛主必須將死牛先扛至所屬官府檢驗明白,獲得批准,方可得開腔剝皮。
上文的「開剝」就是劏死牛的方法。
即不必先將牛打暈及放血,直截了當地割開死牛的肚便成。
簡而言之,即是「攔肚直截」。廣東俗語「劏死牛」背後的意思,就是「攔肚直截」明矣。
何以被人搶掠與「劏死牛」有關?
說穿了一文不值,「劏死牛」其實是一個「諧音俗語」。
廣東話「攔肚直截」的諧音,不正正就是北方話的「攔途截劫」了嗎?
|
|
(3882)普通話說:胸無點墨(xiōng wú diǎn mò)
|
解說:
胸無點墨,意思是肚子裡沒有一點墨水。
指人沒有文化。
點:一點;比喻極小;墨:墨水;比喻學問。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倒吊都無滴墨水
謂人文化水準低,廣東人就會如此說:此人「倒吊都無滴墨水」。
本俗語見於清人小說《奈何天.慮婚》:『我也曾讀過十幾年書,如今倒弔起來,沒有一點墨水。』
清代翟灝的《通俗編》亦云:『按:俗有「丁倒轉來無墨水」語。』所謂「丁倒轉來無墨水」,用我們廣東話來說,即是「倒吊都無滴墨水」是也。
所謂「倒吊都無滴墨水」,其實是將人比作皮囊,若內裡沒墨水,就算將皮囊倒懸,亦沒有半滴墨水滴出。成語「胸無點墨」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何以「肚有墨水」與「文化水準」扯上關係呢?
要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必須從「飲墨水」的故事說起。
「飲墨水」的故事,見於南北朝的北齊。
《隋書.禮儀誌四》云:『後齊正日,侍中宣詔慰勞州郡國使……正會日,侍中黃門宣詔勞諸郡上計。勞訖付紙,遣陳土宜。字有脫誤者,呼起席後立。書跡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文理孟浪,無可取者,奪容刀及席。』
|
|
(3883)普通話說:同居異爨(tóng jū yì cuàn)
|
解說:
異:分開;爨:燒火煮飯。
在一起居住而不在一起吃飯;分家各起爐灶:指親屬分家。
出處1《舊唐書·劉審禮傳》:「再從同居,家無異爨,合門二百餘口,人無間言。」
出處2《宋史·孝義傳·洪文撫》:「六世義居,室無異爨。」
出處3明歸有光 《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廣東俗語:火頭大將軍
廣東俗語:「火頭」與「將軍」
明人《快園道古》有一段小笑話:『祖父一日怒庖人煮肉不佳,笞之。庖人泣曰:“老爺要炒炒,吃過了;老爺要熩熩,吃過了。別無煮法,叫小人怎地?”』物無貴賤,只爭遇與不遇而耳。
遇著懂得調製方法的人,不屑一顧的食物,搖身一變,也可成為美食。例如朱古力、魚子醬、鮑、參、翅、肚等等。
廣東人對廚師的稱呼有「火頭」、「將軍」和「候鑊」。「候鑊」,顧名思義,即是從事與鑊煮食有關的工作。
「火頭」本是寺院內管廚房的一個職銜,後來廚師才被人通稱為「火頭」。
清代翟灝的《通俗編.卷二十.典座》云:『凡寺院各僧,例分東西兩「序」。其職粗事者曰「東序」,「典座」是也。』
所謂「典座」,就是指管理齋堂雜務的負責人,工作範圍包括齋粥、醬醋、淹藏、收菜之類。
文中又說:『〈五燈會元〉雪峰(襌師)在洞山為「飯頭」(煮飯),慶諸(禪師)在溈山為「火頭」(煮食),
道匡(禪師)在招慶為「桶頭」(洗滌)
佛教在唐朝才開始盛行,看來「火頭」在唐宋時已開始使用了。
「將軍」是老一輩的廣東人對廚師的稱謂。
店舖老闆遇著廚師辭職不幹,就會向薦人館招聘,道:我個「將軍」啱啱走咗,有無「將軍」介紹俾我?
蓋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當時的商戶大都開火爨,並提供員工膳食。所謂「開火爨」,即是開爐灶煮食。
成語「同居各爨」是指兩家人雖同住一屋,卻各自煮食。
時至今日,香港的海味舖仍保留著這種富有人情味之員工福利。
|
|
(3884)普通話說: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
|
解說: 咄咄逼人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展迅速,給人壓力。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招積
這是一個廣東人常用的貶義詞。
形容人妄自尊大,舉止囂張,廣東人就會作如是說:「此人態度好招積。」
|
|
(3885)普通話說:成家立計(chéng jiā lì jì)
|
解說:
猶言成家立業或成家立室。
出處元·劉致《紅繡鞋·勸收心》套曲:「不指望成家立計,則尋思賣笑求食。」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拉埋天窗
本來專指男子成家立室而言。時至今日,男女亦可通用了。長輩見晚輩只拍施而不結婚,就會關心地問:你哋倆個幾時至肯「拉埋天窗」啫?
「天窗」常見於古老的中式磚屋之瓦頂上,主要用來彌補室內光線不足的缺點。
「天窗」是以繩作為開關的機活,住在屋內的人只須要拉動繩子便可開關天窗。
「拉開」即是“開天窗”,「拉埋天窗」是指將天窗閂好的動作而言。從字面的意思,絕難看出它與結婚有任何關連之處。
廣東俗語「拉埋天窗」之所以與結婚扯上關係,是因為它背後的諧音而已。
《廣東新語》有竹枝詞云:「大頭竹筍作三椏,敢好後生無置家。敢好早禾無入米,敢好攀枝無晾花。」(意謂其人一表人才又年輕,咁好條件,點解重唔正正經經搵個人成家立室?!)
「拉埋天窗」的意思是關上「天窗」後,陽光便不能透進屋內。
引申而言之,即是「遮埋個家」。
「遮埋個家」的諧音便是廣東口語:「置埋個家」。
所謂「置家」,即是成家立室,娶妻生子也。
|
|
(3886)普通話說:敢怒不敢言(gǎn nù ér bù gǎn yán)
|
解說:
敢怒而不敢言,是漢語詞彙。
意思是內心憤怒但不敢說出來。
出處唐·杜牧《阿房宮賦》:「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石笮死蟹
「大石笮死蟹」是蠻不講理的代名詞,泛指一些以專橫的手段來迫人就範的行為而言。
【成語典故】
蘇東坡在玉堂官署的時候,有一個晚上,不知那來的興致,反複背誦杜牧的《阿房宮賦》不已,每次都讚嘆不已,如是者一直至深夜都不肯休息。東坡不睡,卻苦了兩位老兵,為了他被迫留在門外枯坐不能睡。
其中一人埋怨道:「聽佢不停咁誦讀,都唔知有乜好。天寒夜深,有覺唔肯瞓!?」說罷自怨自艾不已。
另一人答道:「咁都有兩句啱聽嘅。」
原先一人聽見同伴唱反調,大怒道:「你牛一隻,又知人讀乜?」
其人答道:「我最聽得明係個句『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二人的對答恰巧被東坡的同伴叔黨聽到,第二天東坡知道後大笑道:「這漢子真有鑒識。」
說過「大石笮死蟹」的典故後,我開始解說本俗語為什麼有「迫人」的意思?
俗語「大石笮死蟹」表面看來沒有甚麼不妥的地方,但只要細心咀嚼其中的語意,不難發現「蟹」字就是廣東粗口。
「笮」有“壓迫”的意思。
「大石」壓「蟹殼」有硬笮硬的意思,引申而言之,即是廣東話「挾硬笮」。
「笮死蟹」即是“迫死蟹”。
將“迫死蟹”的語法略變,便是含粗口語調的「迫蟹死」。
「大石笮死蟹」顯然就是“挾硬迫蟹死”。
或問何不直言粗話來得痛快?
我認為不直接講粗口有其客觀因素。須知道,講粗口有助舒解心中之不快。被人欺負,心中不忿可知,然而形格勢禁,又不好在欺壓你的人前宣諸於口;唯有兜個彎,改以隱晦的方式向對方說:「你咁即係「大石笮死蟹」啫!」
表面是詼諧,骨子裡即係向對方講緊粗口,藉此發洩一下心中不平之氣。
|
|
(3887)普通話說:狼狽為奸(láng bèi wéi jiān)
|
解說:
狼狽:狼和狽一同出外傷害牲畜,狼用前腿,狽用後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結幹壞事。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姣婆撞見脂粉客
|
|
(3888)普通話說:花說柳說(huā shuō liǔ shuō)
|
解說:
形容說虛假而動聽的話哄人。
指騙人的話。順口開河的說話。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充大頭鬼
這是一個貶義詞,常用來形容一些帶有欺騙性的勢利行為,如營造虛假形象或社會地位以博取別人的認同或敬仰,從而獲得物質或心理上的滿足感是也。
且以二則笑話作為「充大頭鬼」的現身說法:
第一則:
某君窮得實在一無所有,但性好「充大頭鬼」。有小偷不知底細,夜間摸進他家去偷東西,一無所獲之餘,亂說粗口洩憤不已。
正要離開之際,卻被某君一把拉著,硬將他床頭的幾個銅錢塞進小偷手裡,原來懇求小偷不要對人說他窮。
第二則:
有人喜歡信口開河,向親家自詡他家裡有三個寶貝:「一隻日行千里牛」、「一隻每更只啼一聲雞」、「一隻讀書狗」。
親家聽他繪聲繪影地吹,信以為真,決定第二日到他家去見識一下。大話精至此才知道闖了禍,於是急急忙忙回家向妻子求救。
他的妻子叫他躲起來,讓她明日來應付親家好了。
第二天,親家果然來找大話精,妻答道:「他今早去了北京。」
親家問他幾時回來?妻答:「大約七八日便回來。」
親家認為來回北京不可能這麼快,妻道:「他騎的是我家的千里牛嘛!」親家看不成千里牛,只好求看報更雞。
來到亭中,湊巧雞在啼,妻即指著雞說:「這隻雞不但夜間能報更,日間見生客來亦會啼嘅。」
親家看過雞後,又想看讀書狗。妻道:「不瞞親家說,只因我們家貧,讀書狗為了幫補家計,被迫出外教書去了。」
笑話過後,開始談「大頭鬼」的來歷。
「大頭鬼」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頭鬼。
據清人況周頤的《眉廬叢話》記載:咸豐年間,盛傳在北京舉行的順天闈鄉試鬧鬼,試場內經常見「大頭鬼」出沒,有同考官竟因此而被嚇死了。
見過「大頭鬼」的人都說,鬼的頭很大,甚至比五鬥栲栳還要大(栲栳:亦叫作笆斗,是一種用竹條或柳條編織而成的器具),一些窄小的門戶「大頭鬼」也無法自由進出,其大可知。
自此已後,經歷同治、光緒兩朝,「大頭鬼」偶爾也會出現於鄉試或會試中。由於「大頭鬼」無惡意,加上祂的故事實在太多了,慣聽了亦不怪,漸漸人們也不當一回事了。
傳說中的「大頭鬼」面圓圓金光閃閃,看來甚有富翁相,凡見過祂的人都會行好運,試官見必升遷,士子見必中式,咸謂為勢利鬼裝絕大面孔者。
原文《眉廬叢話‧清‧況周頤》『咸豐間,順天闈中,哄傳大頭鬼事。據稱其頭大逾五鬥栲栳,門之小者,不能容出入。同考官有悸而死者。迨後同、光朝鄉會闈,大頭鬼猶間一示現,人亦習聞而不畏之。相傳其面閃閃作金光,團團如富翁,見者試官必升遷,士子必中式,咸謂為勢利鬼裝絕大面孔者。』
要清楚瞭解俗語「充大頭鬼」的由來,有必要仔細分析原文結尾一段說話:『相傳其面閃閃作金光,團團如富翁,見者試官必升遷,士子必中式,咸謂為勢利鬼裝絕大面孔者。』
為了更有系統地解釋兩者之關係,必須將這段文字分成兩部分來看。 先從『見者試官必升遷,士子必中式』入手,「大頭鬼」顯然有能力帶挈人發達無疑。
推而論之,將「大頭鬼」比諸有社會地位之富貴人士,不難理解人們巴結富貴人士所帶來的好處吧!
結尾句『咸謂為勢利鬼裝絕大面孔者』與廣東俗語「充大頭鬼」有直接關係。以今日的語言演繹之,就是後來人們稱呼那些勢利之人為『裝絕大面孔者』。
所謂『絕大面孔者』即是「大頭鬼」;所謂『裝』者,有假裝的意思,『裝絕大面孔者』就是「冒充大頭鬼」。
既然「大頭鬼」是假貨,是沒有實力的假像,它怎有能力帶挈人獲得好處呢!?
總括以上的觀點,我認為廣東俗語「充大頭鬼」是由「大頭鬼」變化出來的。
|
|
(3889)普通話說:夜長夢多(yè cháng mèng duō)
|
解說:
比喻時間一拖長,情況可能發生不利的變化。
出處清·呂留良《家訓真跡》:「薦舉事近複雜紛紜,夜長夢多,恐將來有意外,奈何?」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得更多夜又長
|
|
(3890)普通話說:為他人作嫁衣裳(wèi tā rén zuò jià yī shang)
|
解說:
為他人作嫁衣裳,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唐代秦韜玉。
直譯是說給別人在做嫁衣,看著人出嫁高興。
更深一層的意思是說忙來忙去,自己沒撈到什麼好處,反而是促成了別人的好事。
詩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會貧寒士人不為世用的憤懣和不平。
蓬門未識綺羅香,
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
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
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
為他人作嫁衣裳。
這首詩,以語意雙關、含蘊豐富而為人傳誦。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賣花姑娘插竹葉
(為替他人準備,而自己不能享受。也形容貧富差距。)
|
|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42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