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谷歌網站成語錯別字訂正及辭義解釋(13—14課)

13
bǐ ) ( bǐ jiē shì
(彼)(彼)皆是

bǐ ) ( bǐ jiē shì
(比)(比)皆是
比比解:到處都充滿著。

皆是解:形容很平常或常常都看見的東西。
1比解:四海之內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象鄰居一樣近。近鄰。
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出處】: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是王勃送別朋友時寫的詩句。
王勃確實有豪情,敢在一千多年前就說出這麼“酷”的道別語言那可是一個一分手就幾乎等於死別的時代。那時候,人們能用什麼聯繫?好的不過是“家書抵萬金”;差一點的碰上“馬上相逢無紙筆”,就只好“憑君傳語報平安”了;

“一騎紅塵”之類的“特快專遞”是皇家的特權在這種環境下,王勃對於大多數人要“兒女共沾巾”的事,居然如此想得開,他的胸襟簡直比“海內”“天涯”還要大。所以說,王勃很“酷”。這也難怪老天爺要讓他早死了。

而在現實世界中,地理空間的遠近直接決定了人們相遇的概率,而這種偶然的相遇甚至決定了他們後來的命運多少個萍水相逢,一見鍾情,或是擦肩而過的悲歡故事其實就是這種“地理空間決定論”的案例。

因此,人們在分別時傷心落淚,這不僅是對難以逾越的地理空間距離的恐懼,更是對再次相遇概率近於零的絕望預感。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詩人的豪情才顯得驚天動地。
另一看法:唐朝時,用於書寫的紙已相當普及,朋友間的聯繫也因此可以變得頻繁。試想,若想知道朋友當地的消息,還有比朋友的書信更確切的方法嗎?所以,因為有了遠方朋友的存在,朋友那邊發生的事情就像身邊的事情那樣瞭若指掌了。

從古以來,送別詩大多表現出黯然消魂、不勝傷悲的情感。此詩卻在情真意摯的同時,表現出高闊的意境、瀟灑豁達的胸懷。無怪其成為送別詩中的千古名篇,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歷代被人傳誦和引用的不朽名句。

人人都希望獲得真摯的友情。自此詩問世以來,不知多少人吟誦和引用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但世間上真能無愧於這兩句詩的知己又有多少呢?

自己常以真心善念對他人,他人才會真心善念對自己。兩心相融,彼此給予對方心靈的溫暖,才能成為知己。“千金易得,一友難求”,“士為知己者死”。古人對知己的看重,遠在金錢名利之上,甚至超過了生命。人生能有如此知己,那是何等美好的人生啊!真誠之心、友善之意,是任何一個人所能夠奉獻給他人的最美好的無價之寶。

2比解:佛教指「尼姑」。
例:比丘尼
比丘尼(梵文:भिक्षुणी bhikunī;巴厘文 bhikkhunī),又譯為苾芻尼、比呼尼、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女,中文俗稱尼姑

比丘尼則是指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僧侶。
「尼」在梵語中是指女性,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

受沙彌尼十戒的稱為沙彌尼。之後受了式叉摩那戒者,稱為式叉摩那, 又名學法女。最後受具足戒者為比丘尼。
在佛教僧團中,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是養育釋迦牟尼長大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在佛陀時代,修行成就的比丘尼甚多,著名的有神通第一的蓮花色比丘尼。

3比解: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總在一起飛,;古詩、詞裏常用來比喻恩愛夫妻。
例:比翼鳥與連理枝

【比翼鳥與連理枝】的故事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白居易《長恨歌》詩中傳誦千古的名句,用以描寫唐明皇及楊貴妃的淒美愛情。但是「比翼鳥」與「連理枝」一詞卻非始創於白居易。
據《爾雅》中記載,傳說中的「比翼鳥」只有一個翅膀和一隻眼睛,必須成雙並飛才能成行,因此後人便用這雙宿雙飛的比翼鳥來形容夫妻感情深厚。
「連理枝」的典故則來自《搜神記》中的一則故事。戰國時宋國大臣韓憑與妻子何氏兩人感情恩愛。當時宋君康王荒淫無道,竟因看上何氏的美麗賢淑,而把韓憑囚禁起來。
何氏暗中寫封信給丈夫,信上說:「其雨淫淫,河水大深,日出當心。」不料信卻落入宋王手中。此信為何氏的絕命詩,其中「日出當心」指的是「心有死志」。果然,何氏利用陪康王出遊的機會跳樓自盡,韓憑也於不久後殉情自殺。
康王震怒不已,下令將兩人的分葬二處,還說「若兩人的墓能合在一起,就不再阻止了。」沒想到幾天後,兩座墳的墓地都長出樹來,枝幹樹葉合抱在一起,樹根也糾纏在一塊兒,樹上還有一對鳥兒在唱和鳴叫著,聲音相當悽涼哀婉動人!這就是「連理枝」的典故由來了。

4比解:比比:一個挨一個。到處都是,形容很常見。
例:比比皆是
【出處】1:《戰國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出處】2宋·包拯《請救濟江淮饑民疏》:“年亢旱,民食艱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成語故事】老生常談

三國時候,有個名叫管輅的人,從小勤奮好學、才思敏捷, 光其喜愛天文。十五歲時,已熟讀《周易》,通曉占卜術,漸漸有了小 名氣。
日子一久,傳到吏部尚書何晏、侍中尚書鄧颶耳裏。這天,正好 是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這兩個大官吃飽喝足後,鬧著無聊,便派人 把管輅召來替他們占卜。
管輅早就聽說這兩人是曹操侄孫曹爽的心腹,倚仗權勢,胡作 非為,名聲很不好。他考慮了一會幾,想趁這個機會好好教訓他們一 頓,滅滅他們的威風。

何雖一見管輅,就大聲嚷道:”聽說你的占卜很靈驗,快替我算 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機會升官發財。另外,這幾天晚上我還夢見蒼 蠅總是叮在鼻子上,這是什麼預兆?

管輅想了一想,說:“從前周公忠厚正直,輔助周成王建國立業, 國泰民安;現在你的職位比周公還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懼伯你的 人卻很多,這恐怕不是好預兆。你的夢按照蔔術來測,也是個凶相 阿!

管輅接著又說:“要想逢凶化吉,消災避難,只有多效仿周公等 大聖賢們,發善心,行善事。” 鄧颶一旁聽了,很不以為然,連連搖頭說:“這都是些老生常談, 沒什麼意思。” 何宴臉上鐵青,一語不發。

管輅見了,哈哈一笑:“雖說是老生常談的話,卻不能加以輕視 啊!” 不久,新年到了,傳來消息說何宴、鄧輅與曹爽一起因謀反而遭 誅殺。管輅知道後,連聲說:“老生常談的話,他們卻置之不理,所以 難怪有如此下場啊!”

(彼)【粵音】(比)
(皆)【粵音】(佳)
(滿)【粵音】(顢)
(常)【粵音】(徜)
1滿解: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災禍的景象。
例:滿目瘡痍
【出處】唐·杜甫《北征》詩:“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

2滿解:滿口胡說、胡扯
例:滿口胡柴
【出處】《西遊記》第七十八回 那國丈聞言,付之一笑。用手指定唐僧道:“呵,呵,呵! 你這和尚滿口胡柴!

3滿解:全部計算在內,指從盡可能大的範圍考慮。
例:滿打滿算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他也是個八折。孔夫子給子華他們老太太的米,那是「行人情」,自然給的是串過的細米,那得滿打滿算。

4滿解:蕭然:冷落的樣子。滿目是淒涼的景象。
例:滿目蕭然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5滿解:園內到處都是春天美麗的景色。比喻欣欣向榮的景象。
例:滿園春色
【出處】1:唐·呂從慶《豐溪存稿·小園》:“小園春色麗,花發兩三株。”
【出處】2:宋·葉紹翁《遊小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1誡解:懇切耐心地教誨勸告。同“諄諄告戒”。
例:諄諄誥誡
【出處】1: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雲南護國起義》:“各省長官,皆能力保治安,軍人尤深明大義,均任守衛諄諄誥誡。
【出處】2:《詩經•大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2誡解:誡:引以為誡;莫:不;豫:同“預”,預防。事後警戒不如事瓣預防。
例:誡莫如豫
【出處】:《國語·晉語一》:“誡莫如豫,預而後給。”

3誡解:懲:懲罰;誡:警告,勸告。有小過失就懲戒,使受到教訓而不致犯大錯誤。
例:小懲大誡
【出處】:《周易·繫辭下》:“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1戒解:警惕並防止產生驕傲和急躁情緒。
例:戒驕戒躁
【出處】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 

3戒解:警戒防備極嚴密。
例:戒備森嚴
【出處】:《國語·晉三》:“日考而習,戒備畢矣。”

1常解:習:習慣。指某種事情經常去做,或某種現象經常看到,也就覺得很平常了。
例:習以為常
【出處】1:《魏書·太武五王傳》:“將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後族,故無妾媵,習以為常。”
【出處】2《逸周書·常訓》:“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

2常解: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例:人之常情
【出處】:南朝·粱·江淹《雜體詩三十八首·序》:“又貴遠賤近,人心向背;重耳輕目,俗之恒弊。”

3常解:原義為年老書生的平凡議論,泛指經常說起的老話。
例:老生常談
【出處】《三國演義》鄧颺怒曰:“此老生之常談耳!” 輅曰:“老生者見不生,常談者見不談。”

4常解:不軌:越出常軌,不守法度。謀劃越出常規、法度之事。
例:越出常軌
【出處】:《晉書·王彬傳》:“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越出常軌,禍及門戶。”

5常解:經常來往或訪問的行動、習慣或事例
例:常來常往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想這許多妖怪在園裡,還了得!裡頭人多陽氣重,常來常往不打緊。”
14
wàng ér qiè
望而(怯)步

Wàng  ér què
望而(卻)步
望而解:形容當遇到危險情況或困難存在時。

卻步解:就往後退避、躲藏的意思。

挾解: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例:挾天子以令諸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禦之?”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評析】

自漢末以來,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漢朝的江山分崩離析。在近百年裡,烽火在神州大地燃燒著,多少叱吒風雲人物,馳騁殺場,鬥志逞勇。最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峙的局面。
曹操憑著他的文才武略,廣羅人才,逐步擴大勢力範圍。西元196年聽取智囊荀彧等人建議,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昌(早在曹操舉兵之前,袁紹智囊就建議他迎接獻帝,但袁紹遲疑未決,所以被曹操搶得先機),在政治上取得優勢地位。
於東漢建安五年(西元二00年)官渡之戰打敗北方強敵袁紹後,逐步統一中國北部。他南征北討,確立了北方霸主的地位。然後實行“天下平,禮儀興”、“ 得人才得天下”、“論功行賞,唯才是舉”、“ 建銅雀台招賢納士”等策略。
關中一戰,更顯示曹操的雄才大略。建安十三年(西元二0八年),率軍南下,在赤壁和劉備、孫權的聯軍交戰,被打敗。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他曾在北方興修水利,開墾農田,為發展農業生產作出貢獻。他在軍事理論和文學創作上,均頗有成就。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操有十勝:“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
而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則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卻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
挾泰山以超北海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出《孟子•梁惠王篇上》
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揉揉胳膊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一天下,不是屬於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於為老年人揉揉胳膊的一類。
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麼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兒女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
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聖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3挾解:倚仗官府的權勢
例:挾勢淩人
【出處】1元·關漢卿《玉鏡台》第三折:“你說領著省事,掌著軍權,居著高位,又道會親處倚官挾勢。”
【出處】2元·武漢臣《玉壺春》第四折: “從公道,依正理,怎做得倚官挾勢。”

1朵解:韋陟在書信後面簽名,把“陟”字寫得像五朵雲。後遂用“朵雲、雲朵、飛雲五朵、五雲字、五雲書、書五朵”等美稱別人的書信。
例:朵雲之賜
【出處】《新唐書·韋陟傳》:“〔韋陟〕常以五采箋為書記(寫信),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唯團名,自謂所書''字若五朵雲,時人慕之,號'郇公五雲體'。”韋陟封郇國公。

1步解:後塵:走路或行車時後面揚起的塵土。指跟在人家後面走。比喻追隨模仿,學人家的樣子,沒有創造性。
例:步人後塵
【出處】:唐·杜甫《戲為六絕句》詩:“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2步解:比喻周密佈置
例:步線行針
【出處】元·康進之《李逵負荊》二折:“那怕你指天畫地能瞞鬼,步線行針待哄誰?”

3步解:步:古時以五尺為一步,“步步”表示距離短。軍隊每向前推進一步就設下一首營壘。形容防守嚴密,行動謹慎。
例:步步為營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一回》黃忠慌與法正商議,正曰:「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


【成語故事】步步為營

三國時代,魏、蜀兩國相互爭戰多次,各有勝敗。有一次,蜀軍派大將黃忠和嚴顏巧計奪取天盪山之後,劉備計劃要攻佔定軍山,並進而攻下關中。於是,就派遣黃忠和法正共同出兵征討。
另外,棄守天盪山的魏將張嗔和夏侯尚兩人,決定投奔鎮守定軍山的夏侯淵。
兩人見到夏侯淵後,除說明天盪山已失守,並請夏侯淵速奏魏王,派遣精兵猛將前來接應,共同對付蜀軍。曹操得知消息後,為確保漢中勢力,決定親自領兵四十萬出征。
黃忠和法正領兵屯紮在定軍山口,多次向魏軍挑戰,夏侯淵就是堅守不出。
蜀軍想要進攻,又怕山路危險,無法衡量敵情,所以只好據守。這天,士兵通報曹兵下山來挑戰。
黃忠原本要帶兵出戰,但副將陳式自告奮勇,願意出兵迎戰。於是,陳式領兵和曹兵夏侯尚交戰,夏侯尚詐敗逃走,陳式繼續追趕。到半路時,山上突然丟下木頭、石塊,令軍隊無法前進。
陳式正想撤軍時,夏侯淵突然帶兵從後頭出現,陳式來不及抵擋,被夏侯淵活捉,士兵、隨從大多投降。
有一些敗軍逃回,向黃忠報告陳式被捉,黃忠急忙找法正商議。法正說:「夏侯淵為人輕浮急躁,只憑仗膽量,沒甚麼謀略。
我們可藉此激勵士兵,拔營後前進,步步為營,引誘夏侯淵出戰,設法將他擒服,這就是變被動為主動的作法。」
黃忠就按照法正的辦法進行,把所有的東西,全部用來犒賞三軍,士兵受激勵而歡聲雷動,願效命與曹兵決一死戰。
黃忠當日就拔營出發,步步為營,每前行一程,就建營壘住幾天,嚴防敵人襲擊,之後再前進。不久,夏侯淵果然中計,夏侯尚被黃忠活捉,並用他將陳式交換回蜀營。
後來,「步步為營」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用來比喻行事小心謹慎,防備十分周密。
4步解:原意是說,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於缺乏主張,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
例:亦步亦趨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5步解:指行走困難行動不方便。
例:步履艱難
【出處】:明·邵景瞻《覓燈因話·桂遷夢感錄》:“念見劉,頸荷欠徽,手交木葉,顏色枯槁,步履艱難。”

(怯)【粵音】(挾)
(躲)【粵音】(朵)
(危)【粵音】(巍)
(步)【粵音】(哺)

1危解: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時間短。形容危險就在眼前。
例: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

2危解:比喻形勢非常危險;如同堆起來的蛋;隨時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累:堆;卵:蛋。
例:危如纍卵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四》:“當是時,魏危於累卵,天下之士相從謀。”

3危解:危言:使人吃驚的話;聳:驚動;聳聽:使聽話的人吃驚。指故意說些誇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
例:危言聳聽
【出處】: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意者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耶!”

4危解:危急:危險而緊急。指關係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例:危急存亡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5危解:不可預見的緊急關頭或困境,要求立即採取行動以避免造成災難。
例:危急關頭
【出處】我對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關頭毫不猶豫地站在我一邊。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6危解: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著。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例:正襟危坐
【出處】:《史記·日者列傳》:“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

7危解:由危險轉為平安(多指局勢或病情)。
例:轉危為安
【出處】:宋·司馬光《論周琰事乞不坐馮浩狀》:“陛下當此之時變危為安,變亂為治,易於返掌。”

(巍峨)【粵音】(危鵝)                                                                                                                                                                                                                                                                                                                                                                                                                                                   
1巍解:形容山或建築物高大雄偉。高大壯觀,雄偉矗立的樣子。
例:巍峨壯觀
【出處】1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三:“北有小城,城中樓殿巍峩,若王居。”
【出處】2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八章:“ 故宮的傍晚……瑰麗堂皇的角樓巍峨地矗立在這傍晚的浮雲下麵。

2巍解:巍然:極高的樣子;屹立:山勢直立高聳。比喻象高山一樣直立地上,不可動搖。
例:巍然屹立
【出處】1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六:下臨石壁,屹立萬丈,真奇觀也。 
【出處】2清黃遵憲《哀旅順》詩:礮台屹立如虎闞,紅衣大將威望儼。

哺解:指一頓飯之間,三次停食,以接待賓客。比喻求賢殷切。
例:一飯三吐哺
【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勿以國驕人。”

1朵解:比喻接到他人的來信。
例:頃接朵雲
【出處】1宋•王洋•回謝王參議啟:「尚稽尺牘之馳,先拜朵雲之賜。」
【出處】3清《覆胡筠坡查信》:“朵雲垂賁,而祥符一函,求之不得。遺我雙鯉,僅獲一鱗,不知沉浮何處,祈詳查之。”

2朵解:“大快朵頤”是大飽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也可用來形容食物鮮美。“頤”是臉頰;“朵”是動詞的意思,“朵頤”一詞出於《易經》,指動腮幫助進食。所以現在常用“大快朵頤”形容非常快活享受口福之樂。古人如果發現食物鮮美可口,大抵是鼓起腮頰大嚼特嚼,什麼紳士風度、淑女氣質,當然是拋在腦後的。
"大快朵頤”是大飽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頤”是臉頰;“朵”是動的意思。
例:大快朵頤
【出處】 1《周易·頤》:“觀我朵頤,兇。”疏:
“朵是動詞之義,謂之朵也。今動其頤,故知嚼也”
【出處】2朵是動詞,而“頤”是《易經》六十四卦的卦名之一,因為其卦像是兌上巽下,正好是一個口的形狀,所以後來就引申成“嘴”的意思。朵頤就因此具有大吃的意思。
注意不能混淆為:
朵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