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154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154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6041)普通話說:飢不擇食(jī bù zé shí
解說:
「飢不擇食」是諺語,意思是飢餓時不挑選食物的好惡,有什麼吃什麼。
比喻急迫時不作選擇、挑剔。
擇:挑揀。
出處1《水滸傳.第三回》:「自古有幾般:『飢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
出處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0三回:「那金桂原是個水性人兒,那裡守得住空房,況兼天天心裡想念薛蝌,便有些飢不擇食的光景。」
出處3老舍《文博士》一三:「她既是這麼個女子,就無怪乎她好像飢不擇食似的,這麼急於交個有博士學位的男朋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七咁食
以前的廣東人是比較注意自己的吃相,如果一時唔注意,吃東西的時候,
往嘴裡拼命塞,就會被人責備,罵他是「乜你好似食七咁食法架!」
【食七咁食】闡述:
我國2008512日汶川地震之後,是將19號定為全國哀悼日的,日子相隔是七天;
點解這麼定呢?
有中華文化知識的人都會覺得這樣定法好,因為隔七天就剛好符合中國人一向「做七」的傳統,
按照舊時的規矩,人去世後,後人對死者的祭奠是七天一次的,
所以叫做「做七」。
那為什麼要「做七」,唔「做六」也唔「做八」呢?
有人根據清代人王應奎《柳南隨筆》說,是因為「人生四十九日而魄生,
亦四十九日而魄散。」
意思是說,人生最初的七七四十九日是渾渾噩噩、痴癡呆呆的,
嗰「魄」只是處在形成過程之中,還未能完成的;
而人死後最初的七七四十九日,他的「魄」也是逐漸、逐漸消失的,
所以在那四十九日里面,生人對待死人要盡可能尊重些,要給他們
七天地做一次法事。
【做七—廣東人的說法】:
至於廣東人為什麼會有「食七咁食」的講法,這又要找一些歷史來講。
以前有一種向天地神靈祈福的儀式,叫做「打醮」,這種儀式,除了替活人求福之外,附帶也有替先人求超度的意思。
到了打完醮那天,主辦單位依照習俗要大擺「盆菜」來招待大眾,
村民固然是人人有份啊!而過路人亦都有份,稱之為「食七」,
這些是「免費餐」,雖然菜式只有七種,但是飯、菜都保證源源供應,
於是有些貪心的人就會放開肚皮,狼吞虎咽,塞得就塞,
形成「食七咁食」呢種情景了!

6042)普通話說:張機設阱(zhāng jī shè jǐng
解說:
「張機設阱」是諺語,形容暗設機關,布置陷阱,捕捉敵人。
也形容故意陷害對方。
張:設網捕捉;
機:機關;
阱:陷阱。
出處明·揭喧《兵經百篇·發字》:「制人於危難,扼人於深絕,誘人於伏內,張機設阱,必度其不可脫而後發。」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俾個氹你踩
廣東話即係「設陷阱害你」。
「氹」本字為「凼」,「凵」是地面凹陷的地方,
加「水」則解作「積水的坑」。
「氹」為後造字,從「乙」和「水」;
根據《廣東通志》解釋:「蓄水之地爲氹」。

6043)普通話說:積穀防飢(jī gǔ fáng jī
解說:
「積穀防飢」是成語,意思是儲存糧食,防備飢荒。
比喻預作準備,以備不時之需。
出處1元·高則誠《琵琶記·諫父》:「又道是養兒代老,積穀防飢。」
出處2《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積穀防饑,養子備老。」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好天攞埋落雨柴
「好天」指天氣好;
「攞埋」除指「斬埋」還指「執埋」(把撿拾得的柴結集在一起);
「落雨柴」指下雨天期間須耗用的柴。
一般來說,人們不會在下雨天去「攞柴」;就算去,「攞」的都是濕柴,
要存放好一段時間才能用作生火,如同沒用。
這就是說,趁好天的時候,「攞」多一點柴,積存下來以備下雨天之用。
中國人有所謂「積穀防饑」,而這裏就是「積柴防雨」,是異曲同工。

6044)普通話說:說好嫌歹(shuō hǎo xián dǎi
解說:
「說好嫌歹」是諺語,意思是說這個好,嫌那個壞。
泛指諸多批評,褒貶。
出處《雪巖外傳》第11回:「所演的戲,卻是里外一樣的,裡面演什麼,外面也演什麼,以免那些人說好嫌歹的吵鬧。」
說好嫌歹說這個好,嫌那個壞。泛指批評,褒貶。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齮齮齕齕(gee gut
「齮齕」意思為側齒咬噬,形容咬牙切齒的場面。
俗語則用於形容人諸多批評,凡事愛頂嘴。
例句:「煮咗俾你就食啦,咁多齮齕!」

6045)普通話說:聽其自流(tīng qí zì liú
解說:
「聽其自流」是成語,意思是指不加約束、引導,聽任自由發展。
出處《淮南子 ·修務訓》:「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捩咁棄/呢咁Hea
這句廣東話用嚟形容人做事隨性,唔被約束;得過且過,一塌糊塗,懶散。
Hea字的來源】1
其實Hea不是英文,而是廣東話拼音!
地道香港人大多懂得如何運用「hea」字,卻未必都知道它原初的意思。
hea做」即「馬虎地做」,hea是「狀」語;
「去hea吓」即「無所事事」;
hea字」就成為「動」詞謂語。
兩個「hea字」儘管詞性不同,都有「慵懶」意義。
今天的用法多由引申而來,不代表它本來的詞性;
但如果說不清它當初到底是形容詞,副詞,抑或動詞,那又憑甚麼去考證
本字呢?所以先得回答兩個問題:
hea作為「潮流」語,到底是何時開始呢?當初是怎樣用呢?
記憶所及,hea2006年左右才紅火起來,它在媒體出現,
則可追溯到2002年陳奕迅的「利賓納」廣告
標語是「手提利賓納,出街hea嘅指定飲品」。
Hea字的來源】2
七八年前,我聽過一個現已鮮為人知的說法,將hea的起源推前到80年代。有位叫「金婆婆」的博客曾在網上留言說:
Beyond還是地下樂隊時,某天從電視看到一頭樹獺,掛在樹上很無聊,
便你一言我一語找個詞去形容「牠」的神態,結果「hea」字最貼切,
從此便在各方band友中流行起來。
若以上說法屬實,可推敲出以下兩點:
1,hea很可能來源自四邑方言(Beyond成員都是台山人);
2,它本來是當作「定」語或「狀」語用的(形容樹獺神態)。

6046)普通話說:數不勝數(shǔ bù shèng shǔ
解說:
「數不勝數」是諺語,形容數量極多,很難計算。
數:計算。數都數不過來。
:盡。
出處1《方岩記靜》:「類似這樣的奇跡靈異,還數不勝數,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絕,而尤以春秋為盛。」
出處2《論學習共產主義》:「我們決不能像舊學校那樣,用數不勝數的,
九分無用一分曲了的知識來充塞青年的頭腦。」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虢礫緙嘞(Kick溺卡嘞)
凡是形容,林林總總,乜乜乜,廣東人慣性會說「kick溺卡嘞」。
其實「kick溺卡嘞」應該寫成「虢礫緙嘞」;
數一數這四隻字,筆畫可多呢……!
無論讀法同寫法都夠哂刁鑽,好多地道香港人都未必識寫。
例句:「乜你間屋咁多虢礫緙嘞嘢架,好心你執執佢啦!」

6047)普通話說:惴惴不安(zhuì zhuì bù ān
解說:
「惴惴不安」是成語,意思是形容因害怕或擔心而不安。
惴:憂愁、恐懼。
惴:粵音:最
出處1《詩經·秦風·黃鳥》:「臨其穴,惴惴其栗。」
出處2宋·周孚《鉛刀編·滁州奠枕樓記》:「乾道八年,濟南辛侯
(辛棄疾)自司農寺簿來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風作,惴惴然不自安。」
出處3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他每次被召見,心裡
總不免惴惴不安。」
出處4歐陽山《苦鬥》六七:「大家都認為這是震南村第一個大災難,
愁眉苦臉,惴惴不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心悒
讀音:心嗡
形容詞 心悒的悒,不同噏。噏是用「口」,而悒,是用「心」。
只有用心的人,才會不只用口,會用手用腳。而只用口噏「心悒」的人,
其實悒也是假。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記:「君子終身守此悒悒。」
悒指不安。心悒則指內心不安。
例句:「隻狗之前原來俾人虐待過,聽到都心悒。」

6048)普通話說:泰然自若(tài rán zì ruò
解說:
「泰然自若」是成語,形容碰上意外、嚴重或緊急的情況;
能沉著鎮靜;不慌不忙。
泰然:鎮靜的樣子;
自若:跟平常一樣。
出處1《金史顏盞門都傳》:「有敵忽來,雖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出處2華而實《漢衣冠》:「三施天福坦率地註視鄭成功,泰然自若地搖頭。」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佗佻(他條)
「他條」源於「佗佻」,意為從容、輕鬆、舒適。
因讀音相近,該詞常寫作「他條」,可疊用為「他他條條」,
即「佗佗佻佻」,含強調的意思。

6049)普通話說:橫遮豎擋(héng zhē shù dǎng
解說:
「橫遮豎擋」是成語,意思是指阻手阻腳,多方阻擋,橫加擋道。
出處1《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不想舅太太只管這等橫攔豎擋的說著,他一積伶,到底把底下那個字兒商量出來了。」
出處2老舍《趙子曰》第三:「守門的手足並用,橫遮豎擋的不叫球攻入門內。」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掗掗拃拃
形容詞佔用太多空間,引申指人性格霸道、專橫。
根據《廣東俗語考》之「釋地理」篇錄:「阻止去路曰乍」;
而《說文》中亦提到:「掗,跨步也。」
「乍」有伸開、伸展的意思。
因此掗拃有張大手腳、佔用太多空間、礙事的意思。
例句:「你借過啦,又唔喺唔知自己掗拃!」

6050)普通話說:方枘圓鑿(fāng ruì yuán záo
解說:
「方枘圓鑿」是成語,方形的榫頭;圓形的卯眼。
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適宜。
人們在用木料製作器具時,
鑿出的「卯眼叫作鑿」,
「削成的榫頭叫作枘」,
「鑿」和「枘」的大小形狀必須完全一致才能合適的裝配起來;
(方形的榫頭是不能固定在的圓形卯眼裡的),
後來用此成語比喻雙方意見不合,不能相容,配合不好,格格不入。
枘:粵音:銳
榫:粵音:筍
出處1《文子》(又名《通玄真經》):「今為學者,循先襲業,握篇籍,守文法,欲以為治,猶持方枘而內圓鑿也,欲得宜適亦難矣。」
出處2戰國·楚· 宋玉《九辨》:「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襟衫上釘軍紐—不倫不類
客家藍衫,又稱「大襟衫」、「長衫」、「士林衫」;
客家「大襟衫」是客家女性千年的歷史中最典型的符號和圖騰象徵。
「大襟衫」與「軍服」的「紐扣」相去甚遠,比喻為不三不四,很是另類,
給人格格不入的觀感。

6051)普通話說: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bái shā zài nièyǔ zhī jù hēi
解說: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是成語,意思是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自然會變黑;
比喻好的人或物處在污穢環境裡,也會隨著污穢環境逐漸變壞。
涅:黑土。
涅:粵音:聶(nip6
【涅】闡述:
涅:是礦物,染黑色的「礬石」。
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並不會跟它一起變黑,放在水里「洗一洗」仍會變白。
但是,白色的「沙」和礬石放在一起,會染上別的顏色,
(礬石也不是純黑色的,它帶有一點灰黑色),且洗不掉。
出處1先秦·荀況《荀子·勸學》:「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出處2《荀子 ·勸學》:「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上粱不正下樑歪
廣東俗語,指作為上位者,卻做出錯誤的榜樣,將會讓下位者學習並模仿。
上樑:指上級或長輩。
比喻在上面的人行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著做壞事。
比如:長輩們在小一輩的面前做不正當的事〔抽煙,打架〕,久之,
小一輩也會學長輩們抽煙,打架了。
這是源於百姓生活的一個俗語。
舊時,人們居住的房屋大多都是土木結構,要由掌握建房技能的木工師傅
來建造完成。
這種房屋形式多樣,有的華麗雄偉,如宮殿寺廟,有的簡陋樸素,如居民住房。但無論其大小好壞,都要有
柱(直立的起支撐作用的構件)、
棟(脊檁,正梁)、
梁(順著前後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長木)、
檁(架在山牆或屋架上用來支撐椽子的長形構件)、
椽(檁子上架著屋面板和瓦的直徑較小的木料)等構件組成。
一般兩間房屋要有三梁六柱,但有的是多梁多柱。
木製結構的房屋結構嚴密,具有很深奧的科學原理。
所以一旦「上樑」安放不正,就會影響整個房屋結構,
「下樑」自然也不正了。
後來用「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句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人,例如領導和
長輩做事違背法律和道德準則,其餘的人就會跟著這樣做。

6052)普通話說:心問口,口問心(xīn wèn kǒukǒu wèn xīn
解說:
「心問口,口問心」是成語,形容內心思前想後,反復思考,自問自答。
出處1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七回:「這才是進退兩難心問口,
三思忍耐口問心。」
出處2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這張姑娘只管如此心問口、
口問心的一番盤算,臉上那種為難的樣子,比方才憋著那泡尿還露著為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惗過度過算過
「惗過、度過、算過」是廣東人時時掛起口頭的話;
分開來講,「惗過」同「度過」、「算過」的意思是差唔多的嗟!
咁點解唔止講一個,仲咁長氣,多講兩個呢?
呢度就有竅妙在裡面啦!
換過講法啦,改成「惗清楚」未嘗不可的,但是,講到「惗過度過算過」,
果種語言的衝擊力,就明顯加大咗了,是唔是?
訓瞓過身落去
6053)普通話說:心懷叵測(xīn huái pǒ
解說:
「心懷叵測」是成語,意思是心存險詐,難以預測。
叵:粵音:頗
出處1《三國演義.第五七回》:「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出處2《醒世恆言.卷二四.隋煬帝逸遊召譴》:「卻只是心懷叵測,
陰賊刻深,好鉤索人情深淺,又能為矯情忍訽之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無事獻殷勤
意思是提醒大家要注意那些「套近乎」的陌生人,以防遭遇不測的後果。
所以廣東人常說,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意思是說,每一個人都不會
對另外的人毫無原因的熱情,要是有一天忽然熱情起來了,那一定是
這個人有事相求或者對你有不好的圖謀
【無事獻殷勤】闡述: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平白無故的好處給你,對你大獻殷勤,
必是有求於你,想從你那得到好處。
用「非奸即盜」來形容別人對你懷謀不軌的心思,一點也不能放鬆。
「奸」和「盜」在句中作賓語,是名詞。
「奸」是指容奸詐邪惡的人,「盜」是指偷東西的人、地位低下的人
或奸佞小人。
(佞:粵音:濘)佞:解:用花言巧語諂媚

6054)普通話說:順手人情(shùn shǒu rén qíng
解說:
「順手人情」是諺語,意思是利用機會順便給人的好處。
也指不費力的人情。
出處1·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9回:「守將和軍卒都受了賄賂,
落得做個順手人情。」
出處2熊召政《張居正》第一卷第三回:「遇上什麼事兒,拿銀子抵上,
抬手放你過去,送個順手人情,總還是可以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水鬼人情
意思是白做的人情,做了也沒用,或者不值得做的人情。

6055)普通話說:豈有此理(qǐ yǒu cǐ lǐ
解說:
「豈有此理」是成語,意思是哪有這個道理。
形容別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極其荒謬。
出處1《朱子語類》卷十六:「如人腹痛,畢竟是腹中有些冷積,
須用藥驅除去這冷積,則其痛自止;不先除去冷積而但欲痛之自止,
豈有此理?」
出處2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五回:「豈有此理!修仙的人,
敢有這般壞心的事!」
出處3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三巧兒道:'雖然相擾,
在寒舍豈有此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柯老爺(Call Lao Yeah
廣州人碰到不順心的事,有時嘴裡會爆出一句帶潮的話:「Call Lao Yeah!」
Call Lao Yeah」是什麼話?
粵語嗎?語源出處?文字怎麼寫?
Yeah!」這的確是一句粵語。
常見於傳統粵劇中人物的念白,寫成文字,即:「可惱也!」
然而,它的意思又不盡是「惱火」,還帶有「豈有此理」之意。
其實「可惱也」;
是老粵劇的「口白」,粵劇人稱「官話」,以廣西桂林官話為準。
粵劇源於南戲,很長時間都是用「中原官話」表演,清末才開始用
粵語廣州話演繹。
民國後才由薛覺先等提倡用「白話」。
不過,現在很多古老排場戲還保留官話,例如《六國大封相》。
【柯老爺(Call Lao Yeah)】闡述:
「惱」即「惱火」也;
「可惱也!」從字面解釋就唔單只係「惱火」之意,可帶入語境,
如發覺己方在理而對方不在理之時,一般人則會說出「可惱也!」。
因此,「可惱也!」即為己方佔據道義的制高點,用以斥責對方沒有道理時
所用,表達有可以「惱火」的理由。
在粵劇對白中,「可惱也」多出自為「官」者之口,甚少出自「平民百姓」。【模擬場景】:
1包公斷案,若證據確鑿,疑犯仍舊砌詞狡辯,包公便會怒不可遏叱道:
「可惱也,開鍘!」,意思是「鍘」你係有道理嘅。
2當年楷叔(張悅楷)講古,亦經常用到:「可惱也!膽敢喺太歲頭上動土!」「太歲頭上動土」乃民間禁忌,縱有千百萬理由亦不得為之,因此惱之有理。

6056)普通話說:剔蠍撩蜂(tī xiē liáo fēng
解說:
「剔蠍撩蜂」是諺語,比喻招惹惡人,自討苦吃。
蠍:粵音:歇
出處1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偏你這罷職歸田一老農,公然敢剔蠍撩蜂。」
出處2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常是個爭龍斗虎,剔蠍撩蜂。」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自唔在攞苦嚟辛
意思是有舒服、自在的條件不去享受,偏要去挨辛苦的生活!
簡單的意思就是:自己找罪受,自討苦吃的意思。
與其自己給自己找罪受,倒不如按照自己的計劃做事情(工作)更好。

6057)普通話說:身大力不虧(shēn dà lì bù kuī
解說:
「身大力不虧」是諺語,意思是身形高大的人力氣肯定不小,
會在很多方面佔據優勢。
形容人身材高大,強壯有力。
出處老舍《駱駝祥子》七:「瞧他這樣,身大力不虧的,還和小孩一樣呢,倒是真著急!」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 手瓜起腱食嘢唔駛俾錢
形容一個人體魄健碩、粗壯。即使吃東西不付錢也沒人敢動他。

6058)普通話說:陰溝裡翻船(yin gou li fan chuan
解說:
「陰溝裡翻船」是諺語,比喻在有把握的地方出了問題。
出處《三俠五義》第八十八回:「焉知他(蔣平)不是藝高人膽大,陰溝裡會翻船,也是有的。可憐一世英名,卻在此處傾生」
【陰溝裡翻船】闡述:
其實,最早的說法是說「陽溝裡翻船」,可以參考《詞典》的說法。
陽溝裡無風無浪,是絕對不該翻船的。比喻完全不該有的失誤!
後來「陽溝」的說法不通行,便被說成「陰溝」了。
因為,陰溝是指暗溝,陽溝是指明溝,不能與長窄的渠道混淆,二者有區別。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老貓燒鬚
粵語的「老貓燒鬚」是比喻一個人對某種事物很熟悉,很有經驗,
是某一行業的「行家里手」,但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把事情弄糟了。
【老貓燒鬚】闡述:
據說貓的鬍鬚有特別的功能,猶如一把尺子,是用來測量洞口寬度的;
如果沒有「貓鬍鬚」,貓抓老鼠時,就可能撞壁傷亡。
因此,鬍鬚對貓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到了冬天,農家的貓為了避寒取暖,晚上都往熄火後的灶爐火堂里鑽,
到了天亮主人起來生火做飯時,貓就會先離開灶堂,否則人們一點火,
貓的「鬚毛」就會給燒掉,逃的慢的話,還可能葬身火海,成為烤貓。
老貓經驗豐富比較少出危險,「小貓」貪睡則經常出事故。
一般剛買回來的小貓不熟悉環境,不知道爐灶的火勢如何,往往躺爐灶上
就很容易被燒着貓鬚,但生活久了的老貓就不同,牠知道拿捏,所以一般
老貓不容易被燒着「貓鬚」,但是萬一被燒着了,就說明這隻老貓太大意了。

6059)普通話說:慢慢悠悠(màn màn yōu yōu
解說:
「慢慢悠悠」是成語,形容說話做事慢吞吞,不著忙,慢條斯理的。
出處1水運憲 《禍起蕭墻》:「他拎著一個暖水瓶,慢慢悠悠地走出辦公樓,到水房去打開水。」
出處2江波《發生在一九八三年》一:「那男人再不說什麼,若無其事地
慢慢悠悠轉過身。」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老牛拉破車
字面意思指衰老的牛拉著失能的破車,形容人做事一點不利落,不講究效率。也比喻才能低。

6060)普通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zèng rén méi guīshǒu yǒu yú xiāng
解說: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是印度及英國諺語,意思是方便了別人,
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方便,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
讓大家明白即使付出了,也會使自己快樂。
因為只懂得收穫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闡述:
印度古諺:「贈人玫瑰之手,經久猶有餘香。」
用英語說是「The roses in her hand,the flavor in mine.
這是英國的一句諺語,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贈人一支
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帶來的溫馨都會在贈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騰、
瀰漫、覆蓋。
在生活中,我們都應這樣體會。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瞎子點燈
今天筆者想和讀者分享兩則有關「點燈」的故事。
【點燈的故事】1
有一個盲人住在一棟樓裡。
每天晚上他都會到樓下花園去散步。
奇怪的是,不論是上樓還是下樓,他雖然只能順著牆摸索,卻一定要
按亮樓道裡的燈。
有一天,一個鄰居忍不住,好奇地問道:「你的眼睛看不見,為何還要
開燈呢?」盲人回答道:「開燈能給別人上下樓帶來方便,也會給我帶來方便。」
鄰居不解地問道:「開燈能給你帶來什麼方便呢?」
盲人答道:「開燈後,上下樓的人都會看得清楚些,就不會把我撞倒了,
這不就給我方便了嗎?」
鄰居這才恍然大悟。
【點燈的故事】2
在漆黑的夜晚,一個遠行尋佛的「苦行僧」,到了一個荒僻的村落中,
漆黑的街道上,絡繹不絕的村民們,正在你來我往。
苦行僧走進一條小巷,他看見有一團暈黃的燈,從靜靜的巷道的深處照過來。一位村民說:「瞎子過來了。」
「瞎子?」
苦行僧愣了,他問身旁的一位村民:「那個挑著燈籠的人,真是瞎子嗎?」   
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
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
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桃紅柳綠的世界萬物,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
什麼樣子的,那他挑一盞燈籠,豈不令人可笑嗎?
那燈籠漸漸近了,暈黃的燈光,漸漸從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問:「敢問施主,您真的是一位盲者嗎?」
那挑燈籠的盲人告訴他:「是的,自從踏進這個世界,我就一直雙眼混沌。」
僧人問:「既然你什麼也看不見,那為何挑一盞燈籠呢?」
盲者說:「現在是黑夜嗎?」
我聽說,在黑夜裡沒有燈光的映照,那麼全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樣,
什麼也看不見,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
僧人若有所悟地說:「原來您是為了給別人照明?」   
但那盲人卻說:「不,我是為自己!」
「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人緩慢地向僧人說:「你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過?」
僧人說:「是的,就在剛才,我還不留心被兩個人碰了一下。」
盲人聽了,深沉地說:「但我卻沒有。雖說我是盲人,我什麼也看不見,
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更讓別人看到了我。
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聽了,頓有所悟。
他仰天長嘆說:「我走遍天涯海角,奔波著找「佛」,沒有想到「佛」就在
我的身邊。原來「佛性」就像一盞燈,只要我點燃了它,即使我看不見「佛」,「佛」也會看得到我呀!」
【附言】
為別人點燃我們生命的燈吧!這樣,在生命的夜色里,我們才能尋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燦爛。
是的,在與眾人分享之際,自己卻是從中獲益最多的一位。
是的,點亮屬於自己的那盞生命之燈,既照亮了別人,更照亮了我們自己。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