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155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155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6061)普通話說:有尺水行尺船(yǒu chǐ shuǐ xíng chǐ chuán
解說:
「有尺水行尺船」是諺語:意思是有一尺深的水,就只能行駛一尺深的水
所能承載的船。
多用以勸喻人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
形容事情大小應彼此相適合;凡事量力而行。
尺水:淺水。
尺船:在淺水中只能行一尺的淺船。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五回:「過這門不出氣的日子,活一百年待怎麼?我且有尺水行尺船,等甚麼鷹神再來,我再做道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攬」有把持和經營的意思。
這句話與「冇咁大個頭唔好戴咁大頂帽」有異曲同工之妙。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闡述:
古代民間有一門手藝叫「鋦瓷」(「鋦」讀「局」);
就是把「破碎的瓷器」,用釘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將之修復的技術。
由於瓷器的硬度非常高,技師會用一種名為「金剛鑽」(鑽頭用鑽石造)
的工具來鑽孔,所以如沒有這件工具,這種「鋦瓷」的活兒,
肯定幹不下去,所以坊間便流行了以下的說法: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6062)普通話說:烏七八糟(wū qī bā zāo
解說:
「烏七八糟」是成語,意思是十分雜亂、骯髒。
或用於形容可鄙可憎的人或事。
出處1郭小川《新路歌》:「一切烏七八糟的東西,通通丟進垃圾堆。」
出處2歐陽予倩《車夫之家》:「一間破舊的平房,上手是門,外臨馬路,
台右很窄,很髒,台左一榻,一桌,堆得烏七八糟。」
出處3老舍《四世同堂·偷生·四十糟中》:「可是,整個的北平都在
烏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們,都閉著眼瞎混。」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澩澩嫪嫪(lao2 lao2 gao6 gao6)(撈撈攪攪 ) 
形容情況或事物雜亂、亂七八糟嘅意思。
也可形容事態或彼此關係一塌糊塗。
例句1:你整到間房澩澩嫪嫪,又要係亞媽幫你執手尾!
例句2:咁大個人,書包都唔識執,樣樣嘢都咁澩嫪,
根據《廣東俗語正字考》解說:紛亂謂之「澩嫪」。

6063)普通話說:憂心忡忡(yōu xīn chōng chōng
解說:
「憂心忡忡」是成語,形容心事重重,非常憂愁。
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
出處《詩經·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意思:
君子,本詩指的是女方將要出嫁的「男方」;
他是召南地區諸侯國的大夫(官員),
本詩中女子的娘家在周南地區的諸侯國。
「憂心忡忡(粵音:沖)」,內心憂慮不停。
「憂心」與「忡忡」也可以分開來運用,都是表示「內心憂慮」之意。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贔屭(閉翳)
形容情感嗰時寫嘅係「閉翳」;
比喻一個人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因而無精打采、不知所措,感覺迷惘。
寓意著要承受很大壓力的樣子。
【贔屭】闡述:
傳說係龍生九子,最大嗰個,貌似「龜」揹得重,又有牙,力大可揹住
三山五嶽。
「贔屭」外形造像係揹重嘢,通常揹石碑、石柱,底座同牆頭裝飾,
屬「靈禽瑞獸」。
將呢種神獸用來描寫情感嘅態度入面,話人嘅心情就好似瑞獸「贔屭」,
揹重後,郁都郁唔到,一籌莫展,所以叫做「贔屭」。
舉例:大佬你愁眉苦臉咁,咩事咁贔屭啊?
(看你愁眉苦臉的,發生什麼事啦?)

6064)普通話說:惹火上身(rě huǒ shàng shēn
解說:
「惹火上身」是諺語,比喻自己招災惹禍害自己。
惹:招引。
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生怕惹火燒身,連忙把余琳並馮氏,都送將出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瀨野
(形容:1做了糟糕的事或遇上了麻煩事2墮進陷阱或中招)。
所謂「瀨嘢」是一種替代字,字面意思是指「用舌頭舔某種物件」,
實際上這是一種「粗話」的含蓄說法。
其隱喻是「碰上麻煩事」的意思。
這是一句香港九十年代流行的口頭禪,
據說出自香港90年代的黑道人士,意指做一件事時,出了錯或受騙了。

6065)普通話說:步屐蹣跚(bù lǚ pán shān
解說:
「步履蹣跚」是成語,意思是:
一指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二指行步緩慢,往來徘徊的樣子;
三指行步搖晃跌撞;
四指舞步翩躚;
五指旋行、徘徊。
蹣:粵音:盤
跚:粵音:山
出處1唐皮日休《太湖詩·上真觀》: 「天鈞鳴響亮,天祿行蹣跚。」
「天祿」、「辟邪」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似鹿而長尾,一角者為「天祿」,
二角者為「辟邪」。
出處2宋·龔熙正《釋常談·步履蹣跚》:「患腳謂之步履蹣跚。」
出處3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七回:「手裡捧著一對大蠟燭,步履蹣跚的走了進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遴遴迍迍
粵語裡面的「遴迍」,從動作上形容手腳不麻利、動作生硬、行動不方便。
「遴」、 「迍」兩字分別都有行走艱難的意思,於是廣東人就加大劑量,雙料齊下地組成「遴遴迍迍」這詞來表達意思了。
形容一個人笨手笨腳,動作遲鈍,粗心大意,馬大哈,做事常出毛病,
麻煩、累贅,粵語稱為「論盡」。
我們坊間常見「論盡」的寫法通常都是論述的「論」,盡頭的「盡」,但「論盡」並非正式的寫法。
「論盡」從字面上看不出和「不靈活、動作遲鈍」等扯上關係。
無論怎麼解釋都不能形容一個人做事情手腳笨拙。
所以寫作「論盡」是詞不達意。
「遴迍」,粵音「卵遵」,形容動作不協調,不能靈活自如。可以寫成
「遴遴迍迍」來加強語氣。
因為
「遴」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行難也」;
「迍」在《玉篇》中解釋為「邅也」,即行走艱難的樣子,
因此,寫為「遴迍」比較合乎詞義。
例句:你睇吓你,做嘢遴遴迍迍,雞手鴨腳咁,醒少少得唔得?

6066)普通話說:礙手礙腳(ài shǒu ài jiǎo
解說:
「礙手礙腳」是成語,意思是妨礙別人做事。
礙:阻礙。
出處1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三十二卷:「後邊有些嫌忌起來,礙手礙腳,到底不妙。」
出處2《紅樓夢》第十七、十八回:「咱們別在這裡礙手礙腳,找探丫頭去。」
出處3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八回:「寶釵因說道:咱們別在這裡礙手礙腳。說著,和寶玉等便往迎春房中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佗手掕腳
意思是指阻手阻腳,導致行動不便;
用嚟形容人幫唔到手,成為負累。
例句:你又幫唔倒手,去到咪棧佗手掕腳!

6067)普通話說:魚死網破(yú sǐ wǎng pò
解說:
「魚死網破」是成語,意思是指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比喻拼個你死我活或同歸於盡。
出處《杜鵑山》第五場:「他就是張網捕魚,我也拼他個魚死網破。」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敗的鵪鶉鬥敗的雞
你知道為什麼「打敗的鵪鶉鬥敗的雞—上不了陣勢」嗎?
【打敗的鵪鶉鬥敗的雞】闡述:
話說每天早上,永城市(河南省直管縣級市)老城大隅口處,就圍滿了
前來「交流鵪鶉」的人群。
有賣鵪鶉的、鬥鵪鶉的、也就炫耀鵪鶉的,好不熱鬧。
市集中間的是鵪鶉小販,來的時候帶了滿滿一箱鵪鶉,粗略的算了下,
鵪鶉價格一隻平均50元,這一早上估摸着也賣了有1000塊錢了。
「鬥」鵪鶉,源於唐玄宗時代。
本來是民間遊戲,後成為官宦富豪、紈絝(粵音:阮富)子弟消閒取樂
和賭博的活動。
因秋末端冬初鬥鵪鶉,即稱「冬興」。
鬥鵪鶉時,先貼標頭分籌碼,然後逐對相鬥,每鬥一次稱一圈,
故又稱「鵪鶉圈」。
「鬥鵪鶉」已被收錄入棗莊市(山東省地級市)
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甚麼「鬥鵪鶉」都會在早晨舉行?
因為早上鵪鶉肚子餓,所謂「鳥為食亡」,鵪鶉為了爭奪穀子,
鬥性也就起來了,所以「鬥鵪鶉」都選在早晨舉行。
鬥鵪鶉多是在房間內,雙方把鵪鶉放在藤條編織的長方形的簸欄裡,
決鬥便開始了。
決鬥過程中,如果其中一隻鵪鶉突然飛了,或是不鬥了,在簸欄中被對方追得亂跑,鵪鶉便被判定鬥敗了。
所謂「打(咬)敗的鵪鶉鬥敗的雞」,也就是說,鵪鶉被咬敗後,即使不飛走,
留着也沒有意思了,因為它再也不和別的鵪鶉鬥了。
所以,主人在鬥鵪鶉時,特別認真觀察,發現自己的鵪鶉有失敗的傾向,
就趕緊將它們分開,留部分勇氣在鵪鶉身上,以利下回再戰,萬不可看到
魚死網破的局面出現。
有一點要補充的是,「雄性」鵪鶉也分三、六、九等,不是所有的鵪鶉都可以用來「鬥」的。
其中以「黑嘴白鬍鬚」的最為珍貴,有「牛不換」的稱謂。
其次,是「黑嘴紅鬍鬚」的。
最後剩下那些雜毛橫生的只是把把而已(把把解:糞便的俗稱),至於希望它們取得最後的勝利,簡直是奢望。

6068)普通話說:能文能武(néng wén néng wǔ
解說:
「能文能武」是成語,意思是既有文才,又通武藝。
現指既能動筆又有實際工作能力。
出處1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七回:「如今知道朝里那些老爺們都是
能文能武,出力報效,所到之處,早已消滅了。」
出處2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則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巴閉
這是粵語一句很常用的口語,
但如果我說「巴閉」是外來語?很多人不一定相信。
事實上,「巴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詞語,一般作為形容詞,
它的「意義項」很多,卻不定性,但是「意義項」間卻有著微妙的關聯,
並且
和詞語的起源也有關。
詞條「意義項」主要分三個:
1巴閉的「第一個意義項」是有顯赫、光彩、成就輝煌,有很厲害的意思,
是個「褒義詞」。
例句:你考上研究生啦?你好巴閉啊!
2巴閉的「第二個意義項」是囂張、不可一世,橫蠻無理,
是個「貶義詞」;
例句:唔使咁巴閉,有麝自然香。
3巴閉的「第三個意義項」是嘈吵的意思,「嘈喧巴閉」是因為囂張及
逞強時必定提高了聲調,故有「嘈喧巴閉」這樣一句俚語。
例句:靜一靜好唔好?嘈喧巴閉好煩!
中文詞語裡沒有「巴閉」一詞,「巴」與「閉」合起來亦費解,
粵語為什麼有「巴閉」一詞?
那麼,這個詞語是怎麼來的?
原來「巴閉」一詞是音譯過來的「外來語」。
話說,早於唐宋時已有外地商人到中國經商,沿海地區外地商人雲集,
外來的語言便在中國流行起來。
當其時,以中東、印度半島的商人最常到達廣東沿海,他們在語言溝通上
的確有點困難,正所謂「雞同鴨講」,做起生意來有時產生了誤會,
尤其在金錢上的爭拗引來的嘈吵在所難免。
有爭吵便會提高聲浪,而外商經常又叫「BAPREBAPRE」,意思是「呼天」、「的天的」意思。
沿海居民不知這兩個聲音是什麼意思,觀察外商的身體語言、聲態,
看他們很煩躁的樣子,又有囂張之態,於是便以這兩個音合成為一個廣州話獨有的詞語「巴閉」了。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
出自《聖經·創世紀》的「Babel」。
Babel」也就是「通天塔」,乃人類歷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
所以「巴閉」的詞義就是「了不起」。
當然,因為「通天塔」最後沒建成,所以這個「了不起」便有了
「貶義」色彩,變成「揄揶」多於「佩服」。
上帝看見人類極其傲慢,變亂了建造者的聲音。所以,「巴閉」的另一詞義
就是「聲音亂雜」。

6069)普通話說:首鼠兩端(shǒu shǔ liǎng duān
解說:
「首鼠兩端」是成語,形容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左右動搖不定。
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時一進一退,不能自決;
兩端:拿不定主意。
出處1《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
出處2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二回:「何得首鼠兩端,坐待滅亡。」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把心唔定
意思是下不了决心,拿不定主意。

6070)普通話說:當面是人背後是鬼(dāng miàn shì rén bèi hòu shì guǐ
解說:
「當面是人背後是鬼」是諺語,比喻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耍陰謀詭計
的兩面派人物。
出處海濤《硝煙》:「人世間是有這樣一種角色,當面是人,背後是鬼。」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鬼鼠
形容陰濕不光明磊落,暗中搞鬼的意思,
不過,「鬼鼠」正寫應為「鬼祟」(粵音:需),廣東話是指「偷偷摸摸」
的意思。
「鬼祟」原本是惡鬼暗中害人之意思,尤指那些突然去世或遇到災難的狀況,古人大多歸咎於「惡鬼作祟」,根據《焦氏易林•兌之》:「命夭不遂,死多鬼祟」即是此意。
由於「惡鬼作祟」,加害於人而人不自知,此詞後來引申為
小人專作「暗事」害人之意。
廣東話把「祟」字誤寫成「鼠」除了是「北音」直讀之外,除了兩音相近,
還有「鼠」亦有「暗中破壞、害人染病」的特徵,故此誤寫為「鼠」字。
平常廣東人也會說某些人做事「鬼鬼鼠鼠」。

6071)普通話說:矯情飾詐(jiǎo qíng shì zhà
解說:
「矯情飾詐」是成語,意思是掩飾真情而以虛假的現象偽裝欺騙別人。
出處1宋.朱熹〈與宰執劄子〉:「伏念熹昨以蒙恩進職,輒具辭免,非敢矯情飾詐,罔上盜名。」
矯:粵音:繳
出處2·沈德符《野獲編·臺省·房心宇侍郎》:「至謂海瑞矯情飾詐,種種奸偽,賣器皿以易袍,用敝靴以易帶,此真公孫弘布被中夢想所不能到者。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充大頭鬼
「充大頭鬼」來自:
《眉廬叢話‧清‧況周頤》的記載:話說咸豐年間,盛傳在北京舉行的
順天闈「鄉試」鬧鬼,試場內經常見「大頭鬼」出沒,有考官竟因此
而被嚇死了。
見過「大頭鬼」的人都說,鬼的頭很大,甚至比五斗栲栳還要大
(栲栳:亦叫作笆斗,是一種用竹條或柳條編織而成的器具),
一些窄小的門戶「大頭鬼」也無法自由進出,其大可知。 
自此已後,經歷同治、光緒兩朝,「大頭鬼」偶爾也會出現於「鄉試」或
「會試中」。
由於「大頭鬼」無惡意,加上祂的故事實在太多了,慣聽了亦不怪,
漸漸人們也不當一回事了。 
傳說中的「大頭鬼」「面圓圓」、「金光閃閃」,看來甚有富翁相,
凡見過祂的人都會行好運,「試官」見過祂必升遷,士子見過祂必中榜,
所以一致認為「大頭鬼」的頭是『裝絕大面孔者』,所謂『裝』者,有假裝的意思,『裝絕大面孔者』就是「冒充大頭鬼」。
廣東俗語「充大頭鬼」是由「大頭鬼」變化出來的。
不過,廣東俗語「充大頭鬼」是一個「貶義詞」,常用來形容一些帶有
欺騙性的勢利行為,如營造虛假形象或社會地位以博取別人的認同或敬仰,
從而獲得物質或心理上的滿足感。
說到這裡,筆者想與讀者分享一則「充大頭鬼」的小故事:
原文《笑林廣記》:『貧士素好鋪張,偷兒夜襲之,空如也,唾駡而去。貧士摸床頭數錢,追贈之,囑曰:君此來,雖極怠慢,然在人前尚望包荒。』
【語譯】:
某君窮得實在一無所有,但性好「充大頭鬼」。有小偷不知底細,
夜間摸進他家去偷東西,一無所獲之餘,亂說粗口洩憤不已。
正要離開之際,卻被某君一把拉著,硬將他床頭的幾個銅錢塞進小偷手裡,
原來懇求小偷不要對人說他家裡貧窮。

6072)普通話說:自食其力(zì shí qí lì
解說:
「自食其力」是成語,意思是憑藉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
出處1《禮記·禮器》:「食力無數。」陳浩集說:食力,自食其力之人。
出處2《聊齋志異.卷一一.黃英》:「自食其力不為貪,販花為業不為俗。」
出處3《東周列國志.第八六回》:「又公族五世以上者,令自食其力,
比於編氓。」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大食大,無大食自己
香港電影中最常見的對白,兩個人面左左對峙時,就必出此言,「你大我呀?」
下一句就係:「我大你唔起呀」或「我自細嚇大!」、
「最多有前無後,打死罷就。」
「食自己」是來自『有大食大』,即食老大,一切由老大哥包起,
因有老大照起,所以自己唔駛出錢;
又有『食阿公』,即由公家出錢,自己一個仙都唔駛。
不過,如果「老大」唔在;「阿公」環境又唔好,便要「食自己」,
自己想辦法搞掂。

6073)普通話說:礙口識羞(ài kǒu shí xiū
解說:
「礙口識羞」是成語,意思是怕羞而不說話。
礙口:說不出口。
出處1《石點頭·潘文子契合鴛鴦塚》:「這事關係你終身,肯與不肯,明白說出,莫要礙口識羞,兩相耽誤。」
出處2·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文若虛終是礙口識羞,待說又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小鬼唔見得大神
據說,鬼是怕見神的,見了便要懾伏,尤其小鬼,見了大神
便有無地自容之慨。
廣東話形容一些人膽怯,不善交際,當接觸領導或「大人物」時,
往往過分自卑,言語遲鈍,唔敢同上流社會交往。

6074)普通話說:羽毛未豐(yǔ máo wèi fēng
解說:
「羽毛未豐」是成語,意思是指小鳥的羽毛還沒有長全;
比喻年紀輕,經歷少,不成熟或力量還不夠強大。
豐:豐滿。指小鳥沒長成,身上的毛還很稀疏。
出處1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出處2魯迅《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但這好像中日親善,同存共榮之說,從羽毛未豐的無產者看來,是一種欺騙。」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我識你係老鼠
廣東話「我識你老鼠」實為「我識你老屎」
這是兩廣(廣東、廣西)白話方言。
「老屎」或「老黑屎屎」(兩廣方言「黑」自音即女人的陰道);
這是罵人擺老資格、或不夠資格而裝擺出老資格!
「我識你老屎」意為我知道你故意老擺資格!
即普通話的依老賣老。(自以為年紀大,閱歷豐富,而看不起別人。)

6075)普通話說:不知甘苦(bù zhī gān kǔ
解說:
「不知甘苦」是成語,意思是分不清是甜還是苦。
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對前人的艱辛沒有體會。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
出處1春秋·魯·墨翟《墨子·非攻上》:「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辨矣。」
出處2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3回:「少年正待開口,卻被老頭子搶著說了一遍,無非是怪少年不知甘苦,不會弄錢的一派話。」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苦過弟弟(Di Di
廣東有句歇後語叫:「涼瓜炆鴨」。
下一句是什麼?「苦過弟弟」。
涼瓜炆鴨為什麼苦過弟弟?其實「弟弟」不是指人,另有所指。
【苦過弟弟】闡述:
「涼瓜」即「苦瓜」,原名「蘇門答臘一等瓜」,是三寶太監鄭和
由蘇門答臘引進中國的。
廣東因為氣候炎熱,火氣旺盛,本地人都喜歡吃些苦的東西解暑降火;
於是便把苦瓜曬乾,用來煲水喝;但苦瓜曬乾後「皮皺皺」的,很難看。
所以廣東人見到別人不開心,愁眉戚臉,就說別人是「苦瓜乾」。
 苦瓜以味得名,苦字不好聽,粵人又喚做「涼瓜」。
在民間傳說中,苦瓜有一種「不傳己苦與他物」的品質,
就是說它與任何「餸菜」一起煮,如魚、肉等同炒同煮,絕不會把苦味
傳給對方,所以有人說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譽之為「君子菜」。

6076)普通話說:出醜狼籍(chū chǒu láng jí
解說:
「出醜狼籍」是諺語:形容丟臉丟得不成樣子。
出醜:丟臉。
出處《後西遊記》第二十五回:「你這些無情沒福的和尚,我也沒功夫出醜狼籍與你打官司,待幾日餓死了,出我這口惡氣罷。」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攞架嚟丟
「攞架嚟丟」
是一句典型的「純廣東」式句子,普通話裡很難找到意義相同的形容
「自己令自己丟臉」的成語。
其最大的原因是在〔普通話、中文〕基本「文法」中有關:「自在」、「辛苦」與「丟架」(丟臉)都是不可分開而用的「二字結合詞」,如果硬是將其
分開便不成原來的意義;
但「廣東話」就硬將其分離,〔「丟」字、「架」字〕,
反而創造成「獨特」的意境。
「攞架嚟丟」這句語詞,多半是責備別人,泛指別人「自曝其醜」。
「攞架嚟丟」的「攞」字在這裡除了具備「拿」、「取」的意思外,
更兼具了「渴望求取」之意,所以,無論怎樣詮釋,「攞架嚟丟」
在語氣上與普通話語文都多了一個「渴望爭取」的動感層次,
這便是廣東話其更加「傳神」的地方。

6077)普通話說:貪小失大(tān xiǎo shī
解說:
「貪小失大」是成語,意思是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出處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權勳》:「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出處2·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這叫做:「貪小失大 ,所以為人切不可做那討便宜苟且之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豉油貴過雞
是翡翠行業的一句俗語;
醬油指「鑲嵌」,雞指「被鑲嵌」的東西
「雞」是指被鑲嵌的「翡翠」,「醬油」是指「鑲嵌的成本」,
醬油比雞貴是比喻,即「鑲嵌的成本」比「翡翠」的價錢還要高了。
豉油雞,相信大家都吃得多了。
豉油雞的主要材料就是「雞」,而「豉油」只是輔助調味料,
如果花費喺買「豉油」的錢仲多過主要材料「雞」的話,
是唔是有啲唔係「好合邏輯」呢?
呢句說話的意思,就是指花費喺輔助物品的費用,仲多過喺主要物品,
潛臺詞即是「唔值得」。

6078)普通話說: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赴考場
yǒu rén cí guān guī gù lǐ yǒu rén xīng yè fù kǎochǎng
解說: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赴考場」這話是什麼意思?
出處《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清朝.揚州人。
原文:
有人辭官歸故里,
有人星夜趕科場。
少年不知愁滋味,
老來方知行路難。
【釋義】:
意思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是因為看清了社會黑暗,憤然辭官,返回自然;
而有人漏夜趕科場說明了他對功名的急切渴望,與前面的行為形成對比。
年輕的時候不懂得世間有什麼事情值得煩惱憂愁;
等到了老年才知道人生路上有太多的坎坷,要走過這一條人生路
又有太多的艱難。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赴考場。
說明了人們對於功名利祿的不同看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雞死一雞鳴」
「一雞死,一雞鳴」點解: 
這廣東民間俗語表面指的是:「一隻雞雖然死亡,但在其死亡的同時,仍會有另一隻鶏出世,發出雛鳥的鳴叫聲。」
深層的意思是:
這其實是以「一雞的死亡」比喻「一件事情/事物之結束」;
以「另一隻「鶏的出世」比喻「另一件事卻又開始發生」
故而比喻事情結束後,就很自然地會有另一事情發生,這是自然界的慣常定律;其情況就如「花開花落,花落花開」般,延綿不絕。

6079)普通話說:焦頭爛額(jiāo tóu làn é
解說:
「焦頭爛額」是成語,意思是頭部和額部被燒焦、灼爛。
比喻受到嚴重打擊而慘敗;
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非常狼狽窘迫。
凡做事嚴重失敗;以至於不可收拾;可用此語。
出處1《漢書·霍光傳》:「令論功而清賓;曲突徙薪亡(無)恩澤;
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出處2《三國演義.第40回》:「到四更時分,人困馬乏,軍士大半焦頭爛額。」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毛鴨血
「雞毛鴨血」是形容人身陷極爲艱難的處境,束手無策,求助無門,
被弄得焦頭爛額的慘況。
並唔係指雞嘅毛同埋鴨嘅血,而係用嚟形容輸得好慘好慘,
或者被搞到好難翻身嘅悲慘情況;
佢嘅出處已經無從稽考,但係就成為咗香港人好常用嘅形容詞語。

6080)普通話說:誇誇其談(kuā kuā qí tán
解說:
「誇誇其談」是成語,意思是說話不切實際而又滔滔不絕。
指浮誇空泛地大發議論。
出處1茅盾《子夜》:「三吳蒸甫先不發表意見,任聽唐雲山在那裡誇誇而談。」
出處2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進了書房門,聽見楊執中在內咶咶而談,知道是他已來了,進去作揖同,同坐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識彈唔識唱
字面意思是只會「彈琴」不會「唱歌」,因「彈」有指責之意,
所以成為「雙關語」,意指只會批評別人,自己卻不會做。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