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157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157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6101)普通話說:絞盡腦汁(jiǎo jìn nǎo zhī
解說:
「絞盡腦汁」是成語,意思是苦思積慮,費盡腦筋,想盡辦法;
形容用盡了心機;想盡了一切辦法。
出處1葉聖陶《得失》:「教的一篇若是白話,看來看去差不多沒有幾句需要講明的;然而也得絞盡腦汁,把五十分鐘敷衍過去。」
絞:擠;用;
盡:完。
出處2:老舍《四世同堂·偷生·三十七》:「唯其如此;他才更能顯出絞盡腦汁的樣子;替她思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腦
粵語中所說的「食腦」,不是真的吃掉腦袋的意思。
「食」,不是直譯為「吃」,而是「依靠」或者「運用」的意思。
「食腦」就是「用腦」、「動腦筋」的意思。
例句1:我們有今日,是靠「食腦」的!
例句2:做生意最緊要梗係「食腦」啦!

6102)普通話說:鼻青眼腫(bí qīng yǎn zhǒng
解說:
「鼻青眼腫」是成語,形容鼻子發青,眼睛腫起:臉部傷勢嚴重;
亦比喻遭受嚴重打擊、挫折的狼狽相。
出處1《醒世姻緣傳》第三五回:「眾人齊上,把一個德行之儒做下了個
胯下之客,打得鼻青眼腫。」
出處2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現在蔣介石在其他各戰場,碰得
鼻青眼腫。」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該煨
「該煨」是粵語詞彙,和「陰公」意思相近,就是「可憐、慘、糟糕」的意思。廣東話有一歇後語曰「番薯跌落灶—該煨」;
「煨」是把生的食物放在火灰裡燒熟。
其實,「該煨」的「煨」字,正字不是「火」字旁,而作「水」字旁,
即「渨」,因「渨」有「沉沒」、,「淹沒」之意,
「該渨」就是應該「淹死」的意思。
相傳古代,一對男女搞婚外情,知道的人大多會說一句「該渨」,
因為這對男女要接受一個嚴厲的處罰—「浸豬籠」,那就真是該「渨」。

6103)普通話說:皺眉蹙眼(zhòu méi cù yǎn
解說:
「皺眉蹙眼」是諺語,形容不滿的神態。
蹙:收縮。皺眉頭,瞇眼睛。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2回:「安老爺便皺眉蹙眼的問道:那裡去了?何小姐答道:只怕在書房裡罷!」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詐型
「詐型」,係一種隱誨表達唔滿嘅講法,可以視乎情境、程度,講成[埋怨]、[畀面色人睇]、[發脾氣]、[發爛渣]等意思。

6104)普通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
解說:
「道不同不相為謀」是成語,意思是有不同志向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
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自孔子《論語·衛靈公》: 「道不同,不相為謀。」
正確的斷句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不同、不相為謀。】闡述:
不相為謀謀:
相互之間沒法商量。指彼此觀點不同,不宜共同謀劃事情。
正確的意思應該是孔子對於君子的行為舉止的一種認知:
大道,不同,君子不會刻意的選擇去謀了。
這是一種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的豁達浩然君子之氣。
而現代對這句話多用引申義:
道不同,指人生價值觀不同。
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成語故事】《管寧割席》: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欲廢書出觀。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語譯:
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
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地裡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
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
又一次,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
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自此以後,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 崩嘴茶壺—難斟
這個俚語的字面意義是「崩了嘴」茶壺難把茶都倒進杯子裡
(茶水會漏下來),比喻不好商量;
這個俚語中「酙」同「斟」都用本字,本指用勺子舀取;
根據《說文》:「斟,勺也。」
根據《玉篇》:「斟,取也,計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故凡處分用「斟勺」,今多用「酙酌」。
因此「斟」有「倒」和「商量」的相關意義。
【斟勺、酙酌】闡述:
1廣東日常通語所以叫「倒茶」、 「倒水」、「倒酒」,乃因「倒」的俗義指「傾倒」。
2廣府人將「缺」叫「崩」,例如缺一顆或若干牙齒叫「崩牙」,
缺嘴叫「崩嘴」,豁口叫「崩口」
例如廣東話俚語「崩口(兔唇)人忌崩口碗」,猶如「莫對著和尚罵禿子」,引申指「缺」,例如「崩牙」和「崩嘴」。

6105)普通話說:愣頭愣腦(lèng tóu lèng nǎo
解說:
「愣頭愣腦」是諺語,形容言行魯莽、冒失或發愣的樣子。
出處1曹禺《原野》第二幕:「乾媽,虎子傻,說話愣頭愣腦,沒分寸。」
出處2余秋雨《文化苦旅·狼山腳下》:「早就這麼想著,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間愣頭愣腦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霎戇
廣東話形容人一時蠢咗;某個判斷、行為愚蠢、傻、不合常理。
指責人行動不合常情。
例句:
你都霎戇嘅! 佢呃過你幾次你都仲信佢,你真係霎戇。

6106)普通話說:事在必行(shì zài bì xíng
解說:
「事在必行」是成語,意思是有很大的把握可以完成這個事情;
或事情已經非做不可了。
出處1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一》:「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犯無恕。」
出處2《東周列國志》第66回:「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我食硬你
首先要知道「食硬」係咩意思?
「食硬」即係代表肯定;宜家唔只「食」喎,就算係「硬」都食喎。
嗱,如果「硬」都食呢,就即係「好肯定」會食嘞。
這句廣東話內在意思是「我要和你糾纏到底」或者
「我不會放過你」的意思。

6107)普通話說:咎由自取(jiù yóu zì qǔ
解說:
「咎由自取」是成語,形容所有的責難、災禍都是自己造成的。
詞語含有自作自受之意。
出處1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然而據我看來,他實在是咎由自取。」
出處2《三國志·劉封等傳評》:「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得鹹魚抵得渴
廣東話的意思是要吃鹹魚就要忍得了口渴。
比喻要做某事就要勇於承擔某事所帶來的各種後果,敢作敢當。
引申義:就是當你想得到某樣東西或想做某一件事情,必須要考慮到它的
負面因素,並且要具有勇於承擔責任的思想準襲備,你才好去實施。

6108)普通話說:鼠首僨事(shǔ shǒu fèn shì
解說:
「鼠首僨事」是成語,比喻人膽小怕事,辦事沒決斷,就像膽小的老鼠,
在出洞時頭在洞口伸伸縮縮一樣。
出處清·程允升《幼學瓊林·身體》:「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譏人不決,曰鼠首僨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生人唔生膽
形容人雖然長成了,卻沒有沒有膽量,膽小怕事。
例句:叫你一齊玩十環過山車都唔敢,真係生人唔生膽。
(叫你一起玩十環過山車都不敢,真是生人唔生膽。)

6109)普通話說:詐謀奇計(zhà móu qí jì
解說:
「詐謀奇計」是諺語,形容狡詐的謀劃,出人意料的計策。
出處宋·王楙《野客叢書·韓信之幸》:「有報成安君不用詐謀奇計,而廣武君之說不行,信於是欣然大喜。」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詐詐諦諦/詐詐計計  
廣東話「詐諦」是使詐、運用奸計的意思;
此話亦可作「疊字」使用,如「詐詐計計」。
你可能會問,何故「詐計」讀成「詐諦」?
其實廣東話本身也有不同的廣東方言,例如台山白話、四會白話、
廣州白話 (標準方言)以及東莞莞城話等等,相信這些方言對某些字的發音有相當差異,例如「計」和「諦」字的「聲母」不相同,但「韻母」聲調相同。

6110)普通話說:罵天咒地(mà tiān zhòu dì
解說:
「罵天咒地」是諺語,不指明對像地詛咒漫罵。
亦作「罵天扯地」。
出處1賈平凹《妊娠》第二章:「後村裡紛紛傳說誰家老祖宗的墓被盜了,
罵天咒地,紮了紙人在村口槐樹上吊著,滿頭滿身插了針刺。」
出處2梁斌《播火記》七:「李德才跟著老山頭走回西鎖井,一進馮家大院,聽得馮大奶奶在內宅罵天扯地,正在吵鬧。」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早啲唞啦
這是廣東話鬧人嘅說話,比喻去死罷、快啲死咗佢的意思

6111)普通話說:喬模喬樣(qiáo mú qiáo yàng
解說:
「喬模喬樣」是成語,意思是裝模作樣。
喬:假裝。
出處1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八:「梳個縱鬢頭兒,著件叩身衫子;做張做勢,喬模喬樣。」
出處2《金瓶梅詞話》:「他本性機變伶俐,不過十二三,就會描眉畫眼,傅粉施朱,品竹彈絲,女工針指,知書識字,梳一個纏髻兒,著一件扣身衫子,做張做致,喬模喬樣。」
出處3二月河《乾隆皇帝》三:「穿一件周正衣服,換一副斯文臉,再喬模喬樣地裝個闊公子—你們就認不得自己祖宗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詐假意(詐介姨)
詐假意粵語意思是「假裝」而唔係詐騙。
「假」,粵語借字,讀「介」音。
「意」讀「姨」音(55調)。
呢句我哋細個嗰陣講得好多嘅詞,其實亦係來自古百越語,響百越語中,
「假」意思是「些」(不定量詞),
「意」的意思是「這」,由於百越語詞序倒轉,所以,「假、意」意思就是
「這些、這樣的」;換言之,「詐假意」原意就是「假裝這樣的」。

6112)普通話說:摧眉折腰(cuī méi zhé yāo
解說:
「低眉折腰」是成語,形容在人面前顯出卑躬屈膝的樣子。
比喻沒有骨氣。
出處1明·何景明《歸來篇》:「男兒委身事權貴,摧眉折腰誠可憐。」
出處2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托大腳
粵語托大腳意思就是北方話的「拍馬屁」,又有另一個詞「擦鞋」;
其實,所謂「托大腳」是另有所指的,並非真是「人」的「大腳」也。
關鍵就是呢個「腳」字,呢個「腳」字係來源於古「百越」語,響百越語中,「腳」意思是「捆」,即一大「捆柴」的「捆」;
所以,「托大腳」原意是「自己」去「托」最大捆的「柴」,
讓「其他比自己較位高權重的人」托最小「捆」的,以達到討好之目的。

6113)普通話說:思不出位(sī bù chū wèi
解說:
「思不出位」是成語,指考慮事情不超過自己的職權範圍。
比喻規矩老實,守本分。
也形容缺乏闖勁。
思:考慮;
位:職位。
出處1《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出處2《論語‧憲問》:「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出處3章炳麟《分鎮》:「思不出位,則慮周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儋石唔偷食擔屎唔偷食
廣東話「擔屎唔偷食」形容人老實可靠,個個都知,但若問到呢個俗語
點嚟就怕且連做過「倒夜香」嘅人都未必知曉。
查實,「擔屎唔偷食」 根本係個誤會,同「屎」字冇關,而同明代嘅大儒,人稱「白沙先生」嘅廣東人陳獻章有關。
白沙先生爲人耿直清高,不滿官場腐敗,辭官後退隱家鄉過住清淡嘅日子,
寧願同鄉里借貸,都唔收受朝廷嘅俸給。
當時嘅「都禦史」鄧廷瓚曾經命令地方官員按月送一石米畀佢,
但佢堅决唔收,啲鄉里就以「儋石不偷食」稱道佢清廉自守。
其中「儋」讀[daam1],乃裝穀物之容器;
「石」讀[daam3],乃容量單位,「儋石」有「少量」嘅意思。
至于「偷食」,並唔係「偷嘢食」,
「偷」係「苟且」咁解,例如「偷生」、「偷活」。
儋石唔偷食」意思就係話白沙先生佢老人家唔願意苟且貪吃朝廷嗰「尐咁多」米糧,(「尐」字是「啲」字「正寫」);
呢句話傳到後世依然係形容人正直誠實。
但由於口耳相傳,有邊讀邊,深僻嘅「儋」變成個個都識睇嘅「擔」,
本應讀[daam3]音嘅「石」就讀成「石頭」嘅「石」音,並逐漸演變成
近音嘅「屎」(北方話直頭一樣音添)。
於是乎,「儋石不偷食」就成爲「擔屎唔偷食」,雖則唔多合邏輯,但勝在够(盞)鬼,留「香」百世

6114)普通話說:踢天弄井(tī tiān nòng jǐng
解說:
「踢天弄井」是成語,意思是上天入地的事都能做。
形容本事大,能力強。也形容頑皮到極點。
出處1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折:「你道有左慈術踢天弄井,項羽力拔山也那舉鼎。」
出處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1回:「咱們城裡的孩子,個個踢天弄井,鬼聰明倒是有的。」
出處3《西遊記》第二十回:「我老孫也捉得怪,降得魔。伏虎擒龍,踢天弄井,都曉得些兒。」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扭紋柴
形容一些頑劣、很難教、很懂得刁難成年人的孩子,就被形容為「扭紋柴」。
【扭紋柴】闡述:
從前香港人煮食不是燒炭、燒煤,而是燒柴,所以一般人都要上山斬柴,
但並非所有柴都是「直紋」,也有是「扭紋」的,遇上這些扭紋的樹木
就很難「劈」,甚至是劈不入。
「火水爐」出現之前,香港人煲水煮食不錯都是燒柴,但這些柴都是由柴鋪供應,那時候,米舖已經多,柴鋪比米舖更多,事實上不少米舖兼營柴業,
取其「買柴糴米」一條龍服務也。(糴:粵音:笛
柴鋪供應的柴,大致分兩種,一種簡稱「坡柴」(來自新加坡);
一種稱「雜柴」,亦有人叫山打根柴(來自山打根);
前者都是較粗大樹木破片,而且都是屬於一種樹木,後者則是多種樹木的枝幹(圓徑約一寸至寸半左右),以竹箍作束狀捆紮以便搬運。
「坡柴」遠比「雜柴」為貴,所以燒「坡柴」多為中上收入人家,
一般人家只燒雜柴,而且破坡柴易劈(有如破竹),破雜柴難劈,
「扭紋柴」就是出現在這種雜柴之中。
那時候家家戶戶每天都要破柴,當時大部分都是木建樓宇,如何解決破柴問題?
所以當年建樓規定,在跨入廚房那個門檻地方,橫擱一塊八、九寸厚,十餘寸寬,約四尺餘橫的麻石,那柄柴刀就是放在麻石之上,幾乎每家都是如此。

6115)普通話說:慨然允諾(kǎi rán yǔn nuò
解說:
「慨然允諾」是成語,意思是形容豪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慨然:慷慨、爽快。
出處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二十七回:「令婆召孟良入與言其事,孟良慨然領諾。」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𦧲飯應(lur飯應)
形容將嘴裡面嗰啖飯𦧲出來,然後應承別人等嘅請求。
因為條件對自己非常有利,所以毫不猶猶疑即刻應承。

6116)普通話說:井然有序(jǐng rán yǒu xù
解說:
「井然有序」是成語,指整整齊齊,次序分明,條理清楚。
井然:整齊不亂的樣子。
序:次序。
出處1陶行知《育才二周歲之前夜》:「我們的校容要井然有序,秩然有序。」
出處2黃傳惕《故宮博物院》:「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牆,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
出處3雨果《諾曼底號遇難記》:「救援工作進行得井然有序,幾乎沒有發生什麼爭執或鬥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 齊戢戢(tsɐi¹¹ tsɐp tsɐp
根據《漢語重言小詞典》「戢戢」條,意義項三︰「整齊的樣子︰
出處:「張籍」‧《採蓮曲》:青房圓實齊戢戢,爭前競折漾微波。
「粵語」至今仍有「齊戢戢」一語,意思也是「整齊的樣子」。
原來這個詞已有千多年歷史(「張籍」是 「唐朝」人)。
不過「戢」字就由中古不送氣的「阻立切」(《廣韻》入聲緝韻)
轉讀為送氣的「tsɐp」。
(不送氣音轉讀為送氣音是常見的。如「拘」、「給」、「豹」、「昭」等字,本來都是不送氣的,現在都讀成送氣音了。)

6117)普通話說:妄自尊大(wàng zì zūn dà
解說:
「妄自尊大」是成語,意思是形容人過高地看待自己,過分狂妄地誇大自己,以為自己了不起,輕視別人。
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別人放眼裡。
出處1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出處2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近者有一等閭閻市井之徒暴發,為人妄自尊大,追富傲貧。」
出處3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吾與汝官品一般,吾久鎮邊疆,於國多勞,汝安敢妄自尊大耶!」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飽死荷蘭豆餓死韭菜頭
舊時的荷蘭豆較為矜貴,而且豆莢包着的豆子,發育成熟,顆顆脹卜卜
迫爆出莢,像急不及待地驕傲於人前,所以「飽死」意指懶叻,懶醒、牙擦擦;
交誼時,當對方說了一些很傻很笨的話,廣東人會自言自語一句:「飽死」。
意思是對方的說話令人哭笑不得,讓人有「飽死」的感覺。
這種用法在八十年代比較盛行,現在年輕一代已經不大使用。
「荷蘭豆」也是好笨的意思,新潮用法。
翻譯成英文就是holland bean
讀音近似粵語的「好倫笨」,「倫」是粗口字,指男性生殖器。
意思就是「好他媽的笨」。
用『荷蘭』等英文來套用廣東粗口,是香港人發明的。
香港著名作曲家黃霑寫的《不文集》,就收集了:
「荷蘭支票」(holland bank cheque,好倫笨七),
「荷蘭風扇」(holland fan,好倫煩),
「荷蘭月亮」(holland moon,好倫悶)等。
「飽死荷蘭豆」就是新舊兩種說法的結合。
意思無非就是:你笨的讓人受不了啊!
至於「餓死韭菜頭」。
因為韭菜粗生,摘完一造仍不斷生長,若不施肥照料,近根部的韭菜頭
會愈長愈幼細,營養不良,表現就像沒精打彩似的「餓死」狀。

6118)普通話說:裡勾外連(lǐ gōu wài lián
解說:
「裡勾外連」是諺語,意思是聲氣相通,彼此串通,互通消息。
出處1明·施耐庵《水滸》第六十二回:「你這廝是北京本處良民,
如何卻去投梁山落草,坐了第二把交椅?如今倒來裡鉤外連,要打北京!」
出處2清·吳趼人《糊塗世界》第七回:「這兩個就裡勾外連的朋比為奸,
鬧的不成樣子。」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同通/打籠通
1)粵語「打同通」原意是指「同一張被子裡面睡」,引申為「串通」之意。
咁「同通」所指何意?
原來,呢個詞係來自古百越語,響百越語中,
「同」意思是「男情人」;
「通」意思是「女情人」,
所以,「打同通」亦即是「男情人女情人」睡一起,
呢個當然是詼諧嘅講法,但久而久之,漢化成「漢語」的「同」、「通」,
就不是原來的含義了。
2)「打籠通」,响廣東話裡面有暗中串通嘅意思。
「打籠通」正寫應該係「打聾通」,由於聾人聽唔到嘢,
所以聾人溝通通常用手語或者各類身體語言,但往往旁人就唔知佢哋做緊乜。就係咁,有人就會將「暗中串通」稱為「打聾通」喇!

6119)普通話說:豹頭環眼(bào tóu huán yǎn
解說:
「豹頭環眼」是成語,意思是形容人眼睛目露兇光,面目威嚴、凶狠。
出處1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折:「我也不信,我豹頭環眼,倒拿不住一目的夏侯惇。」
出處2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3回:「只見那人年紀只好三十上下,生得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十分精悍。」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狼過華秀隻狗
廣東話俗語。
常言道:「狼過華秀隻狗」,形容人外貌十分兇惡。
粵語當中,通常用「狼」來形容一個人的兇惡、兇狠、兇悍,
例如「你真係狼死」;
這裏講到「狼過華秀只狗」,字面意思就是比華秀的狗還要狠的話,
那華秀的狗肯定也是個狠角色。
【狼過華秀隻狗】闡述:
說「狗」先說主人。該狗主人「華秀」,是民國初年佛山的一位茶葉商。他十分喜歡養狗,而且善於「相」狗,一眼看去,便知該狗是否狠勇善鬥。
要發現好狗,他就不惜高價收買下來。
有一次,華秀路過德慶縣。在一間專營杉木的店鋪里,他發現一隻奇狗。
它個子不大,頭大,身短,尾巴捲起來像一個球, 最是奇怪的是
前足比後足長。
華秀一見,大為驚喜:這不是一隻優秀的「打狗」嗎!他立即懇求狗主相讓,終於把狗買了過去,使它成了「華秀只狗」。
「華秀只狗」究竟實力如何?
華秀在德慶得到該狗後,隨即帶着它到封川縣(今屬封開縣)去探望一位朋友。這位朋友的店鋪裡養有3頭惡犬,惡犬見華秀的狗個頭不大便要欺負它。
誰知華秀的狗一聲不響,對着其中一隻惡犬個一口咬去,扭頭一甩,
把它摔出三四米遠。這下子把大家都驚呆了。
當時廣東人喜歡鬥狗賭博。
華秀的這隻狗逢鬥必勝,「戰績」最輝煌就是戰勝「獵祖」一役。
「獵祖」是當地林三少爺畜養的一頭打狗,所向無敵。
林三少爺聽說華秀有狗好鬥,便邀其公開決鬥,賭注為三百兩白銀。
巨額的賭注引起社會轟動。
鬥狗當天,許多人圍觀。開打的時候,華秀的狗頗得要領,頻頻攻擊對方要害,咬向「獵祖」的咽喉。
「獵祖」仰頭躲避.胸部便被咬着。
華秀的狗隨即扭頭一甩,「獵祖」不但被扯下一塊肉,而且被摔斷一隻前腿。華秀的狗大獲全勝,為主人贏了三百兩白銀。
如此之犬,狼性十足了。
但還不止此,最能說明其「狼」的一件事就是:
有一天,牠路過一間紙紮店,見到店裏有一隻紙紮的巨型老虎
(民間文藝活動飄色所用),牠以為是真「老虎」,一下子就撲了過去……;
狗居然敢攻擊老虎,你說「狼」也不狼!
從此,「華秀只狗」不脛而走。
直到如今,人們常用「牠」比喻面露兇狠目光的惡人。

6120)普通話說:入不支出(rù bù zhī chū
解說:
「入不支出」是諺語,形容收入不夠支付用度。
比喻收入少而支出多。
支:付出。
出處1·朱熹《行宮便殿奏札三》:「本路土瘠民貧入少出多,往往例於常賦之外,多收加耗,重折價錢,尚且入不支出,公私俱困。」
出處2《清史稿.卷四四八.邊寶泉傳》:「入不支出,一時強為彌補,後將何所取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滾水淥豬腸
「滾水淥豬腸」原話是「兩頭縮」;
「滾水」意思是開水,「淥」意思是「灼熟」;
「豬腸」是豬的腸子。
句子意思:比喻錢的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都變少了。
【滾水淥豬腸】闡述:
《半斤八兩》演唱:許冠傑,填詞:許冠傑,作曲:許冠傑。
歌詞:
我哋呢班打工仔—我們這些打工仔
通街走糴直頭系壞腸胃—滿街奔跑很容易會傷腸胃(更多是指身體勞損)
揾嗰些少到月底點夠使奀過鬼—掙一點點錢到月底怎麼夠花比鬼還窮(奀,粵語瘦小的意思)
確係認真濕滯—真的是很麻煩(原意指氣候濕熱導致消化不良。在粵語中延伸為“麻煩,不容易解決的事情。”)
最弊波士鬱啲發威癲過雞—最糟糕的是老闆動不動就發脾氣比發雞瘟的雞還要離譜(波士,boss
一味喺處系唔係就亂嚟吠汪汪汪—動不動就總是像發瘋的狗一樣叫汪汪汪(吠,粵語中亦指罵人、胡說八道,貶義)
翳親加薪塊面嗱起惡睇扭下計—每次求他加薪他的臉色就會很難看會發脾氣(扭計,粵語中有耍脾氣的意思)
你就認真開胃—你就知道痛苦了
半斤八兩—半斤八兩(古時八兩等於半斤)
做到只積咁嘅樣—做到像一隻千斤頂一樣。(積,Jack的音譯,千斤頂的意思。粵語做到只積咁,形容打工一族為了生計,打拼的無奈。參見積詞條)
濕水砲仗點會響—泡過水的砲竹怎麼能響(濕水砲仗,形容人已經很落寞,根本不可能發達)
夠姜就揸槍走去搶—有種就拿槍去搶劫
出咗半斤力—出了半斤力
想話摞番足八兩—心想能拿回八兩的工錢
家陣惡揾食—現在工作艱難(惡,粵語又指困難)
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吹脹—哪裡還有半斤八兩這種好事你奈何不了
(吹脹—被人戲弄,情緒沒辦法排泄,形容無可奈何的心境)
一生一世為錢幣做奴隸—一生一世為錢幣做奴隸
嗰種辛苦折墮講出嚇鬼死畀你睇—那種辛苦落魄說出來能嚇到鬼死給你看
咪話冇乜所謂—別說沒什麼所謂
就算有福都冇你享—就算有福都輪不到你來享
仲慘過滾水淥豬腸—比開水燙豬腸還慘(豬腸被開水燙過會兩頭縮,滾水淥豬腸,粵語比喻人的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都變少了。)
雞碎咁多都要啄—即使只有一點點好處都要去搶(雞雜碎,粵語中延伸為細小的、很少)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