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
|
|
(6241)普通話說:不得不爾(bù dé bù ěr)
|
解說:
「不得不爾」是成語,形容不得不這樣。
表示為環境所迫或有難言之隱而無可奈何。
意思是「小腳蛤蟆也要蹬你兩腳」。
爾:如此。
出處1《三國誌·魏志·司馬芝傳》:「今諸典農,各言『留者為行者宗田計,課其力,勢不得不爾。』」
出處2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這是事勢相逼,不得不爾。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唔發火當病貓
「病貓」在粵語中多用來指代生病或身體虛弱的人,這個詞也經常單獨使用。
也有人與時俱進,改成「老虎不發威你當我Hello Kitty」。
這句話用來提醒別人,自己不是病貓,而是老虎。
表示人不顯露威嚴的時候,別人認為自己軟弱可欺,所以要表現出
自己的威勢。
這句話出現的時候通常是一個人忍耐了很久的時候,畢竟他沒有
爆發情緒之前還是像病貓一樣,讓人覺得他的戰鬥力為「零」。
但是當他說出:「唔發火當我病貓」的時候就代表這個人的忍耐
已經到了極點,他非常生氣,絕對不是平時病貓一樣好欺負的模樣,
想讓別人不要再惹怒他。
例句1:呢次我點都唔會放過佢啦,老虎唔發威當我病貓!
(這次我無論如何不會放過他,老虎不發威當我病貓!)
例句2:你再窒我,信唔信我摷你啊!唔發火當我病貓?
(你再嗆我,信不信我揍你!不發怒就當我好欺負的?)
|
|
(6242)普通話說:冷眼相待(lěng yǎn xiāng dài)
|
解說:
「冷眼相待」是成語,形容用冷淡的態度接待;
比喻不歡迎或看不起對手。
出處1蔡東藩《明史演義》第二十回:「哪知太祖反冷眼相待,並不升賞。」
出處2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1卷:「娘子,你夫妻是一世之事,莫要冷眼相看,須將好言諫勸丈夫。」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對眼生響額頭度
舊時廣東人認為:白鴿係一種「勢利」嘅飛鳥,養白鴿嘅人如果家財興旺,
其他人養嘅白鴿就會飛過來;如果家道衰落,自己養嘅白鴿就會
飛走去人哋嗰等道;
另外,由於白鴿對眼生得比較高,平時睇起嚟好似
係向上望緊,於是廣東人就用「白鴿眼」形容睇唔起人嘅眼神或者動作。
形象化啲嚟講,是心高氣傲、勢利眼。
|
|
(6243)普通話說:胡攪蠻纏(hú jiǎo mán chán)
|
解說:
「胡攪蠻纏」是成語,意思是不講道理,糾纏對手不放。
出處1明·楊爾曾《韓湘子全集》第二十八回:「我兩個是慣弄障眼法兒的,你們快去投別人做師父,莫在此胡攪蠻纏。」
出處2清·邵振華《俠義佳人》第一回:「我說的正經話,你不聽,胡攪蠻纏的說了這些閒篇兒,誰來聽你。」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晒計發狼戾
計:解:計謀
戾:粵音:黎(lai4)
意思是已用盡一切辦法,也未能成功解決問題;形容人突然變得蠻不講理,
便開始發「狼戾」(撒野),有惱羞成怒的意味。
因為「戾」有「乖曲」的意義,所以我們有「戾橫折曲」的口語詞。
因為「戾」有「曲」的意義,所以我們有「瞓戾頸」的口語詞。
|
|
(6244)普通話說:嗤之以鼻(chī zhī yǐ bí)
|
解說:
「嗤之以鼻」是成語,形容從鼻子裡發出冷笑,表示不屑、瞧不起或鄙視。
出處1《後漢書·樊宏傳》:「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以鼻。」
出處2老舍《四世同堂》五一:「假若他甘心作犬儒,他不但可以對戰爭與國家大事都嗤之以鼻,他還可以把祖父、媽媽的屋中有火沒有也假裝看不見。」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收皮
「收皮」有很多種意思,
分開在不同場合使用:
例如1:大家在討論一些時下話題,有人對你說:
你收皮喇!
意思是叫你「住口」或不同意你的說法。
例如2:你朋友在某個工作地不做了,而且你不知道,你打電話給他,
問他還在那裡上班嗎?
他回答:個度「收咗皮」喇!
意思是說:在那裡不幹了或那裡倒閉了。
例如3:你再牛逼我,我就「收你皮」!
這意思是:在吵架上就是要「幹(打)」你;在工作上就是說「炒你魷魚」。
還有其他的意思;例如「滾」,「收檔」,「撤」等等;總之範圍很廣。
|
|
(6245)普通話說:毛毛騰騰(máo máo téng téng)
|
解說:
「毛毛騰騰」是成語,意思是形容不沉著,慌裡慌張。
比喻行動慌張,不沉著。
出處清·石玉昆《小五義》第91回:「見他們毛毛騰騰,北俠看著,有點詫異。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失失慌
「慌」指驚慌、恐懼不安,
「失」是失去常態的意思。
「慌失失」就是驚慌失措的意思。
粵語中「形容詞」與「疊字」的配合是一種常見的形式,
不僅增加了詞語的「韻律感」,便於日常口語交流,也讓詞語更加生動形象。
「慌失失」又可以講為「失失慌」,意思是「慌慌張張、驚慌」;
咁呢個「失」字點解?
呢個「失」字唔作「丟失」解。
所以,「失」字另有來源。
查咗一吓字典,發現呢個「失」字係來自古百越語,響百越語中,
「失」意思是「驚慌」,所以,「慌失失」原意就是「驚驚慌慌」。
|
|
(6246)普通話說:兩頭白面(liǎng tóu bái miàn)
|
解說:
「兩頭白面」是成語,比喻糊塗或被人矇騙。
對兩頭都掩飾、隱瞞。
形容作事情表裡不一,兩麵糊弄,兩頭討好。
白面:麵粉,
出處1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
出處2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86回:「金蓮,你休呆裡撒姦,兩頭白面。說長並道短,我手裡使不的你巧語花言。」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搵丁
歌神許冠傑嘅《鬼馬雙星》入面有一句歌詞「求望發達一味靠搵丁」;
係用嚟諷刺有人為求發達一味靠呃呃氹氹、攞人著數。
在這首歌裡面,乜嘢是「丁」呢?
其實,就是我們平時講的「人丁興旺」、「旺丁唔旺財」。
「丁」就是指「人」或者「人氣」的意思。
咁樣「搵丁」又是乜嘢意思呢?
「搵丁」就是指利用別人的愚昧來實現矇騙,講白來說,就是「搵你笨」
或者「搵老襯」。
【鬼馬雙星】歌詞:
仲有香港歌神同你唱〔鬼馬雙星〕!
為兩餐乜都肯制前世 撞正輸曬心翳滯無謂
求望發達一味靠搵丁 鬼馬雙星綽頭勁
亂搏蒙撈偏門確唔曳 做慣監躉經已系成例
求望發達一味靠搵丁 鬼馬雙星眼瞏瞏
人生如賭博 贏輸都無時定
贏咗得餐笑 輸光唔駛興
做老千梗好搵過皇帝 扮蟹賴野真正系滑稽
求望發達一味靠搵丁 鬼馬雙星怕現形
求望發達一味靠搵丁 鬼馬雙星
鬼馬雙星 鬼馬雙星
唔…真係有型啊!
|
|
(6247)普通話說:白眼相看(bái yǎn xiāng kàn)
|
解說:
「白眼相看」是成語,形容看別人時,眼睛朝上或旁邊,眼睛現出白眼珠,
表示輕蔑,不屑一顧,對人不禮貌。
出處宋·楊萬里《誠齋集·都下和同舍李元老承信贈詩之韻》第四卷:「盡今俗客不妨來,白眼相看勿分剖。」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狗眼看人低
狗的眼睛看東西比實際小很多,因此人們藉「狗眼看人低」這詞句,
比喻具有歧視眼光的人。
狗的眼睛確實奇怪:聽說它們是「近視」和「色盲」,的即看東西不清晰,
也沒有色彩;所以才用靈敏的嗅覺作為彌補!
其實,不管是「狗眼」還是「人眼」,都是心靈的窗口。
「狗眼」看任何東西都是小的,這是天生的生理特徵。
但「人眼」看人低,就不是天生的生理特徵,而是後天的心理病症。
白鴿眼,朝上不朝下;
狗眼,朝下不朝上
兩者的「朝上」、「朝下」有其分別。
對「白鴿」而言,「朝上」和「朝下」分別指「媚諂權貴」與「鄙視卑下」;
對「狗」而言,則分別指「看得起」與「看不起」,
所以兩者的行為大致上是相同的。
|
|
(6248)普通話說:哪壺不開提哪壺(nǎ hú bù kai tí nǎ hú)
|
解說:
「哪壺不開提哪壺」簡單說這個典故的意思就是:
爐子上有幾個壺正在加熱,理論上要等到水開了才要把壺給提走,
但是有人偏偏就要把水還沒開的壺給提走,水開的壺不提,
水不開的壺去提
引申其義就是說:
在不適當的時候做了不適當的事
但因為正好這個動作的動詞是「提」,剛好跟我們用來當作提出話題的
動詞一樣,所以這句話又把以上的意思更加以延伸,
當作「提了不該提的話題」;
所以到了最後「那壺不開提那壺」的意思,就變成了「在不適當的時候說了不適當的話」;不該提起的時候偏偏去提起了。
【哪壺不開提哪壺】典故: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間小茶館,雖說本小,門面不大,
可是由於店主熱情和氣、誠懇實在,加上水沸杯淨,開門早、收攤晚,
小茶館越辦越興旺。
知縣白老爺是個貪財好利的官兒,整天不掏錢的大魚大肉吃足了,便到
小茶館來喝茶。
他一個人佔一個桌子,罵罵咧咧不說,還得來點兒花生米、豆腐乾
什麼的「就嘴兒」。茶喝夠了就揚長而去即「白喝」。
白老爺天天來「白喝」,這父子倆可怎麼受得了啊,卻又惹不起他,
只好忍氣吞聲。
不久,小茶館的老掌櫃病倒了,便讓兒子司爐掌壺,應付生意。
這幾天,白老爺一端起茶杯,就齜牙皺眉吧嗒嘴,說:「這水也沒開,茶也沒味兒。」小掌櫃說:「老爺,茶,還是天天為您準備的上等龍井;
水,還是扑騰扑騰泛沸花的開水,怎麼能沒味兒呢?」
過了幾天,白老爺來得少了;又過了幾天,白老爺漸漸不來了,
小茶館又恢復了往日的興旺。
老掌櫃病癒後,便問兒子:「白老爺為什麼不來了?」兒子機靈地一笑,
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從那時候起,這個故事就跟這句話一樣,四下傳開了,越傳越遠。
【典故延伸理解】
茶坊裡的伙計 — 哪壺不開提哪壺。
該歇後語意思是提「涼壺」,讓人喝「涼水」。
引申意思是「說話丟涼腔,說不該說的話。做傻事,做不該做的事。」
現在用得最多的場合是:
被人無意中提起自己最想迴避的問題時的尷尬。
例如,有人剛和女朋友分手了,不知情的朋友還好心的問自己的女朋友可好。那便「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嗰句講嗰句
|
|
(6249)普通話說:氣急敗喪(qì jí bài sàng)
|
解說:
「氣急敗喪」是諺語,形容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
比喻十分慌張或惱怒。
出處茅盾《子夜》十五:「桂長林臉上掛了彩,氣急敗喪地跑來。」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發茅
在粵語中,「發茅」意為驚慌失措。
「茅」是個借音字,本字是「毛」。
「發茅」與普通話中的「發毛」意思相近。
此外,粵語中的「慌失失」則是「慌張、驚恐」的意思。
「發茅」是「驚慌失措」的意思。
形容一個人嘅「表情」對某事物覺得好驚或好恐怖嗰樣,使用「發茅」。
形容一個人「慌張、驚恐」的動作,使用「慌失失」。
|
|
(6250)普通話說:打開窗戶說亮話(dǎ kāi chuāng hù shuō liàng huà)
|
解說:
「天窗」是舊時屋內置於屋頂上,透光照明用的窗戶,打開天窗來說話,
當然說的是「亮話」,意思就是不用隱瞞,擺明的說。
「打開窗戶說亮話」,意思是實話實說不避諱;
比喻無須規避,公開說明。
指直率而明白地講出來。
出處1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7回:「打開天窗說亮話,還不是等姓賈的過來盡點心,只要晚生出把力,你們老爺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出處2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7章:「咱們打開窗戶說亮話,只要他是個人才,咱們決不會虧待他。」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碗話碗,有碟話碟
「有碗話碗,有碟話碟」是粵語裡的一句俗語。
「話」就是說,整句話的意思是「照直說」;
眼睛看見「碗」就說是「碗」;
眼睛看見「碟」就說是「碟」。
借喻做人不要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說話直率,有啥說啥。
|
|
(6251)普通話說:沒大沒小(méi dà méi xiǎo)
|
解說:
「沒大沒小」是諺語,形容對長輩或職位高的人不尊敬,沒禮貌。
出處1明-吳承恩《西遊記》第23回:「好女婿呀!這等沒大沒小的,連丈母也都要了!」
出處2王朔《劉慧芳》:「這孩子,現在學著噎大人了。劉大媽念叨,沒大沒小。」
出處3秦兆陽《在田野上,前進!》第十三章:「她比你大幾十歲,叫她禿腦瓜,沒大沒小的!」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爺生冇乸教
粵語的意思是責備人哋冇家教。
【有爺生冇乸教】闡述:
(1)「爺」在一些方言中還保留古意,代表的就是「父親」;
「爺娘」指的就是「爹娘」。
「阿爺」並不是什麼特殊的詞彙,
在古漢語中「爺」本來就有「父親」的意思。
例如:
1《木蘭詩》創作於北魏:「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3旦辭「爺娘」去;「爺娘」聞女來;
4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可知「爺」(yé),其實是指父親。
粵語繼承了古漢語,「有爺生」的「爺」,即是指「父親」。
(1) 這個「爺」字原本寫作「耶」。
不僅是平民百姓在民歌裡說「爺」,甚至大詩人在詩裡也說「爺」;
例如唐朝詩聖杜甫的《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其中的「耶」就是「爺」的通假字。
(3)如果小孩待人接物不懂禮貌,廣東人會說他是:「有爺生,冇乸教」。(4)至於
「乸」,粵語表示「雌性」的生物;
「冇乸教」的「乸」是指母親。
至於「乸型」,卻是形容男人很「娘娘腔」。
(5)「有爺生,冇乸教」
其實是一句反話,把「乸生爺教」反過來說罷了。
|
|
(6252)普通話說:鼻孔撩天(bí kǒng liáo tiān)
|
解說:
「鼻孔撩天」是成語,意思是仰起頭來,鼻孔朝天;
形容高傲自大,傲慢,看不起人,充滿了蔑視;
不拿正眼看人,自視過高,自我評價太高,超過實際情況。
出處1宋陸游《入蜀記》卷五:「荊州絕無禪林,惟二聖而已。然蜀僧出關,必走江浙,回者又已自謂有得,不復參叩。故語云:下江者疾走如煙,上江者鼻孔撩天。徒勞他二佛打供,了不見一僧坐禪。」
出處2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六回:「我暗想這個人鼻孔撩天,看來文字總也是好的,便不相強。」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支嘢
「大支嘢」是形容60年代貴為老闆或經理級的生意人。
當時謀生雖然不難,但有許多人渴望到洋行 (即貿易公司) 找文職工作,
覺得比工廠員工或勞力工作較高人一等;
當時當老闆或經理級的生意人姿態較高,平日喜歡架著粗大的雪茄;
在別人的眼中,可負擔昂貴的雪茄自然是身家優厚,而吸食雪茄的風氣一時之間更變為富豪的玩意。
所以擔番口「大雪茄」便被稱為「大支嘢」。
|
|
(6253)普通話說:風中秉燭(fēng zhōng bǐng zhú)
|
解說:
「風中秉燭」是成語,形容風中拿著蠟燭容易熄滅;
比喻快要到了死亡的時刻或行將消滅的事物。
出處元·無名氏《海門張仲村樂堂》第一折:「我將世事都參透,幻身軀似風中秉燭,可憐見便似兀那水上浮漚。」
兀:指示詞:那個、這個。
兀:粵音:迄(ngat6)
浮漚:漂浮著的水泡。比喻人生短暫。也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漚粵音:勾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嗰頭近
粵語是詛咒人嘅說話,嗰頭近,喺指將近死亡。
「嗰頭」中的「頭」指那「歸天之路」
或基督教的「天國之路」。
「近」,讀「kan5」;解接近。
形容死期不遠。
|
|
(6254)普通話說:一籌莫展(yī chóu mò zhǎn)
|
解說:
「一籌莫展」是成語,形容遇事拿不出一點辦法,沒有任何進展。
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
「籌」是古代用於計數的算籌,也可說為計策;
籌:籌劃、計謀;
展:施展。
出處1《宋史·蔡幼學傳》:「其極至於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
出處2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允日:賊臣董卓,將欲篡位,
朝中文武,一籌莫展。」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無晒符(Fit)
【符弗(符fit)】的應用:
1大家未知嘅方法;計仔
得返一日時間,我睇佢仲有咩符弗。
(他只剩下一天了。我懷疑他還有沒有其他竅門。)
2解決問題慨方法
我已經嘗試了所有可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仍然無法解決。
(今次乜嘢符弗都出曬,都係搞唔掂。)
【符fit】闡述:
「無晒符Fit」當中的「符Fit」,跟道教有關,就是道士手中常見的「道符」。「符紙」含有法力,因此當道士亮出「道符」,就意味著有辦「法」。
道士作法時,右手拈着一道「『符』咒」、左手握着一把「『拂』塵」,
口中唸着「冇『符』冇『fit』,點樣『行beep7』?」
其話語的意思是「搵食」(幹活)怎少得「符」和「fit」這兩件法寶呢?
當中,「符」是「符咒」的簡稱;
「fit」是「拂麈」(也稱「麈拂」)中的「拂」。
人們用的「fit/弗」(讀fit1)是「拂(讀忽)」的借字。
「符」可驅邪治鬼;「fit」則沒事掃塵埃、驅蚊蠅,有事可當武器。
換言之,若然道士兩者皆缺,他就基本沒戲了。
人們就用「冇符」和其進階版「冇晒符fit」來作為人在苦無辦法下的反應語,而「冇佢符」就是指拿他沒法子的意思。
|
|
(6255)普通話說:尖擔擔柴兩頭脫(jiān dàn dān chái liǎng tóu tuō)
|
解說:
「尖擔擔柴兩頭脫」是諺語,形容兩頭尖的擔子,擔重時兩頭都脫落。
比喻事情兩頭落空。
脫:脫落。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57回:「我理會得,但你去,討得討不得,趁早回來,不要弄做尖擔擔柴兩頭脫也。」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得過吉
〔得個吉〕就係〔一場空〕嘅意思,喺形容希望落空。
「得個吉」,不只一場空的意思,也可以表達收穫不如自己所預期的一樣。
由於粵語中「空」與「兇」同音,廣東人為了忌諱,
所以用「桔」(吉)來代替「空」,即使什麼得不到也撿個「彩頭」的意思。
例句:
1) 嗰日去咗六間公司見工,結果搞咗成日「得個吉」,一份都見唔成。
2) 今晚等流星雨等咗成晚,點知「得個吉」,半粒流星都見唔到。
|
|
(6256)普通話說:浮頭滑腦(fú tóu huá nǎo)
|
解說:
「浮頭滑腦」是諺語,猶言油頭滑腦。形容人輕浮狡猾。
出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座中幾個人,都是浮頭滑腦的,沒有甚麼事可記。」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花Fit
粵方言「花弗」拼音(fa1 fit7)
「花Fit」的正確寫法是「花弗」,指人穿著打扮款式多變,從而引伸
為形容人同時與很多對象關係親暱,尤其指男人,是「花心」的同義詞。
大概就是說一個人輕浮,不太正經,也有點狡猾的意思。
例句1花俏,愛打扮,趕時髦:
例句2用情不專一,同「花心」。
|
|
(6257)普通話說:自說自話(zì shuō zì huà)
|
解說:
「自說自話」是諺語,形容獨自決定,不顧他人意見,自己說了算。
只顧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不考量客觀事實或環境。
出處1滬劇《羅漢錢》:「自說自話瞎作主,不問我願意不願意。」
出處2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陳世龍心滿意足,自說自話地放下諾言:我五天以後來接你。」
出處3《兩晉通俗演義.第五一回》:「返入禪房,弟子法祚等,見澄自說自話,多不可解,便隨澄入問玄妙。」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揸Fit人/(揸飛人)
「揸Fit人」的(Fit),有人認為同樣跟道教有關,應該是「拂」,
即是「塵拂」,因為拿著「塵拂」的多數是得高望重的「道觀」高人,
甚至是「觀主」或是「掌門人」;
例如《倚天屠龍記》的「滅絕師太」,其形象就是經常拿著「塵拂」了,
「揸拂」者,就是「話事人」。
不過,也有人覺得並不來自「塵拂」;
「揸Fit人」應該寫成「揸飛人」;
即是香港人慣常說「車飛」、「船飛」、「戲飛」和「演唱會飛」的「飛」;而「飛」字同樣是來自英文單詞,但就不是kepp fit的fit,而是(fare)。
因為早期交通不發達,出門遠行首先要買到火車票或船票,既昂貴亦難買,
不少人都會冒險「無票」上車或上船,而他們的最大難關,就是如何越過拿著一疊「飛」守住門口的「揸飛人」。
能不能上車或上船,就由「揸飛人」決定。
|
|
(6258)普通話說:歪打正著(wāi dǎ zhèng zháo)
|
解說:
「歪打正著」是成語,比喻方法本來不恰當,卻僥倖得到滿意的結果。
也比喻原意本不在此,卻湊巧和別人的想法符合。
出處1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回:「將藥煎中,打發晁大捨吃將下去。想歪打正著,又是楊太醫運好的時節,吃了藥就安穩睡了一覺。」
出處2老舍《牛天賜傳》:「他有種非智慧的智慧,最善於歪打正著。」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符碌
對於「符碌」一詞的「來源」,有說正寫應是「符籙」。
翻查字典,「符籙」是符咒中用來驅役鬼神的神秘文字。
除了「籙」的讀音(錄/luk6)與「碌/luk1」相近外,
其「詞義」與「原意」怎也沾不上邊兒。
又有人說,「符碌」是「英式桌球」(Snooker/士碌架)中的
一個術語「fluke」的音譯。
翻查字典,「fluke」是指「僥倖一擊」,其「詞意」的確很接近「原意」,
但這只是事有湊巧而已。
就筆者的看法,「符碌」可理解成:
有人本身沒有什麼料子,渾渾噩噩,竟傻有傻福;
做事毫無章法,竟然歪打正着。
這類人一般被認定生成「符碌命」。
後來,人們會用「符碌」來形容人不靠實際能力、純粹僥倖地辦好某件事或達成某個目標。
是上天「賦」予庸「碌」之輩成事達標的能力。
|
|
(6259)普通話說:東誆西騙(dōng kuāng xī piàn)
|
解說:
「東誆西騙」是成語,意思是到處說謊話詐騙。
出處1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八回:「應二哥,銀子便與他,只不叫他打著我的旗兒,在外邊東誆西騙。」
出處2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二折:「若論我,半個字也不識。若說道抵換官物、盜使印信,東誆西騙,天下跑魁。」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呃鬼食豆腐/氹鬼食道符
農曆七月十四是傳統的「鬼節」,相傳在這天地府大門打開,
讓鬼魂重返陽世享受奉祀。
為防止無主孤魂來「找替身」,家家戶戶會在祭祀時奉上「得體」的祭品
以避禍。
窮人買不起雞、燒肉等貴價品,只得以清淡無味的素菜,
例如豆腐、豆芽、冬瓜等來祭鬼,試問鬼會領這個「情」嗎?
於是乎有人就叫這種行為做:
「呃鬼食豆腐」或「氹鬼食豆腐」
傳說中,「鬼」是異常機靈的,意味着人絕不可能去「呃」(欺騙)它,
只可嘗試去「氹」(哄騙)它。
一直以來,筆者對前述「氹鬼食豆腐」的出處抱有懷疑;
及後發現了「豆腐」與「道符」的諧音,才驚覺「氹鬼食豆腐」的原意,
原來是「氹鬼食道符」。
後來「氹鬼食豆腐」泛指有人意圖用一些低下手法去瞞騙別人。
|
|
(6260)普通話說:三旬九食(sān xún jiǔ shí)
|
解說:
「三旬九食」是成語,形容家境貧困,得食困難,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頓飯。
旬:十天叫一旬。
出處1漢·劉向《說苑·立節》:「子思居於衛,缊袍無表,三旬而九食。」
缊(yùn運)袍:用亂麻作絮的袍子。
缊:粵音:穩。
無表:猶今說沒有罩衫(外套)。
出處2晉·陶潛《擬古》詩:「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紮炮
廣東話「紮炮」喺今時今日,就唔係一個吉利嘅詞句,事關呢個詞
係解做「荷包」空空如也,無錢開飯咁解。
咁到底點解「紮炮」會同「炮仗」扯上關係呢?
原來香港同澳門早年都有唔少炮仗廠,而要整炮仗最初係
要先用紙捲成一個空殼,然後再將一個個空殼紮成六角形,
成個工序就叫做「紮炮」。
由於喺放入火藥之前,「紮炮」果陣,炮仗入面真係乜都冇,
所以後來就被理解做「捱緊窮」。
|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
|
|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164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