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
|
|
|
|
|
(6261)普通話說:措置裕如(cuò zhì yù rú) |
|
解說: 「措置裕如」是諺語,形容處理事情很有辦法的樣子,從容不迫,不費力氣;又完成得很好。 常用來稱讚人有辦事的才能和經驗。 措置:安排、料理; 裕如:從容不迫。 出處1漢·楊雄《法言》:「小以成小;大以成大;雖山川丘陵; 草木鳥獸;措置裕如也。」 出處2清·劉坤一《提督因疾出缺請旨簡放折》:「前署蘇松、福山等鎮篆務措置裕如,堪以很令署理。」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定過抬油 昔日嘅香港係有唔少花生油莊,而呢啲油莊自己都會有工場生產食油, 主要就係以生產「花生油」為主,用傳統嘅方法即係用「木楔」去壓啲花生 從而令到佢地嘅油脂「爆」出嚟,借咁樣去收集花生嘅油分, 再用木桶裝住。 咁樣每個木桶都有一定重量,呢個時候就需要有大隻佬嘅油莊工人, 負責送貨去唔同地方。 唔好以為油莊工人好好做,當年嘅油加埋木桶其實好鬼重又好鬼貴, 如果唔小心漏油出嚟,一個唔覺意踏到啲油,就會連人帶桶仆低。 所以,以前送油嘅工人都要好穩陣,好腰力、好馬步,先做到。 為什麼用「抬油」來形容老定呢? 就因為抬油的確是要很「老定」才行呢? 你想像一吓,兩個人抬著滿滿一桶油,唔「老定」,油就一定會溢出來的, 所以以前吃這行飯的人是很專業的,他們真的是可以抬著桶油走得很快, 而整桶油居然好像風平浪靜一樣,這些就不是只有蠻力的人能做得到的。 所以,抬油必須走得很「穩」。 後來,大家就開始用「定過抬油」去形容一啲胸有成竹、十拿九穩嘅事。 |
|
|
|
(6262)普通話說:牛角掛書(niú jiǎo guà shū) |
|
解說: 「牛角掛書」是成語,意思是努力讀書。 出處《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牛角掛書】典故: 話說當年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他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 一邊走一邊看書。 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 越國公問李密:「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 由於李密認識楊素,於是從牛背上下來參拜。 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 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 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 「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這些等閒之輩所具有的。」 楊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楊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共謀大事。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加油 要鼓勵人最簡單直接當然係向對方講「加油」,就連英文字典入面 都有埋「add
oil」; 聽落好似好現代嘅講法,但原來「加油」呢個詞係起源自清朝, 真係你都估唔到。 【加油】闡述: 話說有「武漢城市之父」之稱嘅張之洞,喜歡讀歷史的朋友應該都會認識他, 佢爸爸張瑛就同「加油」呢個詞有莫大嘅關係。 清朝道光年間,張瑛喺貴州做知府,佢本身已經係舉人, 再經過「大挑」(即係為有舉人身份而冇官職嘅人而舉辦嘅科考) 而轉輾之下嚟到貴州。 張瑛一生經歷唔少曲折,深知民間疾苦,佢上任之後唔單止為開修驛道, 獎勵農商; 還積極編修府志、仲佢喺自己嘅俸祿入面拎出一筆錢,為嘅就係發展當地嘅 「教育事業」,鼓勵後生仔好好讀書。 佢當時諗到一個「添燈加油」嘅幫助學生的辦法: 他每日晚上都會派出衙差帶住「油桶」巡邏,只要發現有年輕人挑燈夜讀, 就會幫佢哋啲「油燈添油」,同時先會叫一句「知府大人幫相公加油」, 到加完油嘅時候,仲會再送上一句祝福「府台大人祝相公讀書用功, 考取功名。」。 而咁樣嘅舉動,足足維持咗十三年; 而張瑛管轄嘅範圍入面,就出咗〔20幾位舉人、8位貢生、2位進士〕; 「加油」一詞,就慢慢被演繹成現代鼓勵人嘅意思。 |
|
|
|
(6263)普通話說:高不成低不就(gāo bù chéng dī bù jiù) |
|
解說: 「高不成低不就」是諺語,意思是高水準的做不成,低水準的則看不上。 比喻不合適而難有成就。 就:遷就。 出處1宋·陳師道《宿柴城》詩:「起倒不供聊應俗,高低莫可只隨緣。 任淵注:世傳《樂府曲》曰:高來不可,低來不可。」 出處2《醒世恆言.卷一七.張孝基陳留認舅》:「高不成,低不就,揀擇了多少子弟,沒個中意的。」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周身刀冇把利 周身即渾身,形容滿身都是刀,但沒一把是鋒利的。 粵語形容全身都是刀,但沒有一把是鋒利的。 引申的意思是:人甚麼都懂一點,但沒有專長。 例句:佢呢個人乜都話想學,但就係周身刀冇把利,咩都係三分鐘熱度。 (他這個人甚麼都說想學,但就是每方面懂一點卻又不精,什麼東西都是喜歡一吓又堅持不下去的。) |
|
|
|
(6264)普通話說:靦面相迎(miǎn miàn xiāng yíng) |
|
解說: 「靦面相迎」是成語,意思是帶著羞愧的樣子、厚著臉皮、厚顏無恥去迎人。 比喻顏面掃地、面子喪失乾淨。 靦面:面帶愧色。 靦:粵音:甸 出處1《西遊記.第二六回》:「孫行者靦面相迎,叫聲『帝君,起手了。』」 出處2明·吳承恩《西遊記》:“那呆子放下釘耙,整整直裰,擺擺搖搖, 充作個斯文氣象,一直的靦面相迎。 直裰解:直裰(粵音:絕)起源於唐朝,是從宋朝開始就有的一種漢服服飾。 據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謂:「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裰。」 兩宋時期的直裰多為僧侶穿著(少數文人也有穿著)。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剃眼眉 粵語俗語「剃眼眉」有被人恥笑,當眾羞辱,面目無光的意思。 廣東人說「剃眼眉」背後的含意是有依據的: 從〈烏蜂〉的寓言故事可知,眉毛可增添人臉的美感。 人沒有了眉毛就難看死了。 廣東人口中的俾人「剃眼眉」,它的意思就是「被人弄得面子難看,俾人取笑」是也。 【剃眼眉】闡述: 「剃眼眉」其實源自以前理髮有剃面服務,如果師傅一時不慎 會把客戶的眉毛剃掉部分,使人當眾出醜; 所以亦有「明剃眼眉」之句; 表示公然欺負你(因你自願讓理髮師剃面)。 |
|
|
|
(6265)普通話說:一方之任(yī fāng zhī rèn) |
|
解說: 「一方之任」是成語,意思是沒做好分內事而應承擔的過失。 形容重新擔任原來的官職或被罷了官的人又重新恢復了原來的職位。 比喻職位規定應該擔任的工作或 連接並列的兩種相互關聯的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出處《漢書·終軍傳》:「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燉冬菇 廣東話「燉冬菇」有被誤解為被「降職」的意思:
這是警務人員中流行的俗語,有一句叫做「燉冬菇」, 這句話的意思被誤解是「降級」。 例如一位警員原為「便衣」警探,突然接到上級的命令,要他穿回軍裝, 駐守在某一地點,則這位警員,就被稱為「燉冬菇」。 其實,「燉冬菇」一詞,源於警員稱他們所戴的帽子為「冬菇」。 【燉冬菇】闡述: 話說本港早期華人警員所穿的製服,和現時的不同,根據市政局書刊出售處有一套本港早期的明信片,其中有一張是早期華人警員的照片; 看過這張明信片,就會明白為甚麼把警員的帽子稱為「冬菇」。 那警帽是沿用中國清朝的軍帽,它的形狀是上窄下闊,有如一枚未開得透 的冬菇,帽是用竹片編織而成,俗稱「竹析帽」; 由於這帽子形如冬菇, 故才有「燉冬菇」一詞。 當一位警員表現良好,工作態度認真時,上級會派他擔任「便衣」警探。 「便衣」警探是不必穿制服的警員,他可以穿任何服裝去執行職務, 既然不穿制服,自然就不必戴上那頂冬菇形的警帽,他的頭上便 沒有一隻「冬菇」了。 但是,當這位便衣警探不守紀律,或者犯了規條,上級認為他不適宜 擔任「便衣」警探,便會命令他穿回制服,於是他的頭上便要重新戴上一頂 「冬菇形」的警帽,故此這位警員便被稱作「燉冬菇」。 本來「燉冬菇」只表示由「民裝」警員改為「軍裝」警員,在薪級編製上 是沒有降低之意; 不過,因穿便裝工作總比穿軍裝自由很多,一旦被約束於紀律嚴格的 軍裝隊伍中,便好像有被「降級」之感。 因此,這些好像被「降級」的警員,都稱為被「燉冬菇」。 這話後來擴散到其他行業去,也用「燉冬菇」來形容「降級」。 |
|
|
|
(6266)普通話說:火燒眉毛(huǒ shāo méi máo) |
|
解說: 「火燒眉毛」是成語,意思是火都快燒到眉毛了,形容情勢非常急迫。 比喻事態十分嚴重。 出處1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問:如何是急切一句?詩曰:火燒眉毛。」 出處2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火燒眉毛,且顧眼前。」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水浸眼眉 形容「水」已經淹到眉毛那麼高(浸:淹),即將近沒頂,比喻事情緊急。 例句: 平時冇啲準備,到水浸眼眉先嚟諗計。 (平時沒一點兒準備,到火燒眉毛了才來想辦法。 |
|
|
|
(6267)普通話說:破鏡重圓(pò jìng chóng yuán) |
|
解說: 「破鏡重圓」是成語,意思是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後重新團聚與和好。 出處1宋·李致遠《碧牡丹》:「破鏡重圓,分釵合鈿,重尋繡戶珠箔。」 出處2蕭紅《馬伯樂》第二章:「他與太太的相見,好像是破鏡重圓似的,他是快樂的。」 出處3元·施君美《幽閨記
·推就紅絲》:「破鏡重圓從古有,何須疑慮反生愁?」 【破鏡重圓】成語典故: 破鏡重圓這個成語典故是由華陰人、隋越國公楊素的一段 成人之美的佳話而來的。 楊素,字處道,在輔佐隋文帝楊堅結束割據,統一天下,建立隋朝江山方面 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不僅足智多謀,才華橫溢,而且文武雙全,風流倜儻。 在朝野上下都聲勢顯赫,頗著聲名。 南陳後主陳叔寶有一個妹妹,被封為樂昌公主,是當時有名的才女兼美女。成年後,下嫁太子舍人徐德言為妻。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楊素與文帝楊堅的兩個兒子南下滅陳, 俘虜了陳後主叔寶及其嬪妃、親戚,其中有陳叔寶的妹妹陳太子舍人(貴族家裡親信或門客,後來成為官職。)徐德言之妻,也就是陳國的樂昌公主。 由於楊素破陳有功,加之樂昌公主才色絕代,隋文帝就亂點鴛鴦, 將樂昌公主送進楊素家中,賜為楊素小妾。 楊素既仰慕樂昌公主的才華,又貪圖樂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寵愛, 還為樂昌公主專門營造了宅院。 然而樂昌公主卻終日鬱鬱寡歡,默無一語。 原來,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兩心相知,情義深厚。 陳國將亡之際,徐德言曾流著淚對妻子說: 「國已危如累卵,家安豈能保全,你我分離已成必然。 以你這般容貌與才華,國亡後必然會被掠入豪宅之家,我們夫妻長久離散, 名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夢中神會。 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斷我們今世的這段情緣,你我今後定會有相見之日。 所以我們應當有個信物,以求日後相認重逢。」 說完上述留言之後,徐德言 便把「一枚銅鏡一劈兩半,夫妻二人各藏半邊。」 徐德言又說:「如果你真的被掠進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將你的半片銅鏡拿到街市去賣,假若我也倖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會趕到都市,通過銅鏡去打問你的消息。」 一對恩愛夫妻,在國家山河破碎之時,雖然劫後餘生,卻受盡了離散之苦。 好不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經過千辛萬苦,顛沛流離,終於趕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見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而且價錢昂貴,令人不敢問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銅鏡,知道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淚俱下。 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價給了錢,又立即把老者領到自己的住處。 吃喝已罷,徐德言向老者講述一年前破鏡的故事,並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銅鏡。 戰顫哆嗦中,兩半銅鏡還未吻合,徐德言早已泣不成聲……。 賣鏡老人被他們的夫妻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 他答應徐德言,一定要在他們之間傳遞消息,讓他們夫妻早日團圓。 徐德言就著月光「題詩一首」,托老人帶給樂昌公主。詩這樣寫道: 鏡與人俱去, 鏡歸人不歸。 無復嫦娥影, 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看到丈夫題詩,想到與丈夫咫尺天涯,難以相見,更是大放悲聲, 終日容顏淒苦,水米不進口。 楊素再三盤問,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動。 他立即派人將徐德言召入府中,讓他夫妻二人團聚。 樂昌公主看到當年風流倜儻的徐德言兩鬢斑白,而徐德言看到變為別人 小妾的樂昌公主(作為小妾一切要看人臉色行事),兩人感慨萬千。 楊素見此情此景,於是讓樂昌公主對此景賦詩一首,於是樂昌公主吟道: 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 笑啼俱不敢,方驗做人難。 楊素聽後非常感動,於是決定「成人之美」,把樂昌公主送回給徐德言, 並贈資讓他們回歸故里養老。 府中上下都為徐陳二人「破鏡重圓」和越國公楊素的寬宏大度、成人之美 而感嘆不已。 宴罷,夫妻二人攜手同歸江南故里。 這段佳話被四處傳揚,所以就有了破鏡重圓的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夜夫妻百夜恩 形容一旦建立了夫妻關係,深厚的感情歷久不衰。 因為在封建社會,至少要花三個月(一百天)時間的功夫,從托媒介紹
— 門當戶對
— 說媒 — 訂婚 — 聘禮 — 選黃道吉日— 成婚 —才能成為夫妻。一夜夫妻,百日恩就此而生。 【一夜夫妻百夜恩】來源: 典故最早出自元代著名曲作家關漢卿的《救風塵》第三折: 「可不道一夜夫妻百夜恩,你可便息怒停嗔。」 後來也許因為字詞重複的原因,把後面的「夜」在流傳過程中慢慢地的 改為「日」了,因為「日夜」代表一整天嘛,意思都一樣,但似乎更形象化,自然更生動。 這句俗語真正的來歷到底在哪裡呢? 原來與湖北省孝感市這個地名的來歷有關,又與傳說中的董永有關; (這其實也就是《天仙配》的來歷) 話說玉皇大帝的七個女兒之中最小的女兒「七仙女」因為聽到凡間的 小伙子董永是個大孝子,父親死了因為無錢安葬,把自己賣給地主家; (其實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出賣勞務,預支工資,最終才有錢安葬了父親。) 七仙女被董永的故事感動了,動了「凡心」,愛上了董永,於是, 她偷偷下凡,湊巧卻在一顆「槐蔭樹」下遇到董永, 這顆「槐蔭樹」其實是一個「樹仙」;「樹仙」知道七仙女的心思,是想「樹仙」做媒嫁給董永,由於過去的姻緣 必須要有媒妁之言這一關。 當時的董永感到很驚訝,說:「樹是啞巴怎能開口?」 七仙女說:「大樹不開口,各自兩分手;大樹若開口,姻緣天配就。」 於是,他們雙雙跪拜在槐蔭樹下,槐蔭樹仙看到能夠為玉皇大帝的公主做媒,自然很激動,一激動就容易說錯話, 「樹仙」本來是想祝福董永和七仙女「百年合好」卻說成了「百日合好」, 這樣,董永與七仙女的夫妻情分本來是一輩子的,但因槐蔭樹說錯了, 弄得董永與七仙女僅只有百日緣分。 槐蔭「樹仙」為何會說錯呢? 其實也是因為槐蔭樹仙弄錯了天上人間的時間:「天上一日,人間一年」, 人間百年為一世,在天上也就只有百日時間; 槐蔭樹仙一方面是激動,另一方面也是老糊塗了,將天上的時間說成了 人間的時間,就這樣,讓這段美麗的愛情最終不完美,只延續了一百天, 於是「一夜夫妻百日恩」就從這裡傳開了。 本來一輩子都要打光棍的董永,正是因為與七仙女有這一百天的奇緣, 終於享受到了夫妻的快樂;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百天的夫妻快樂,讓他終於有了自己的後代; 故事還未結束呢; 相傳,七仙女思春下凡之事,最終被王母娘娘發現, 因為天上一日,人間百年,一百天在天上來說還不到八個小時的時間, 或許就是七仙女半夜下凡,早晨就被發現。 但正是因為這短暫的快樂,七仙女懷了董永的孩子,待七仙女上天之後, 等到懷胎十月滿,生下了董永的兒子,七仙女也算有情有義, 在孩子生下來之後,悄悄地將孩子送到槐蔭樹下, 讓董永的未來人生從此不再寂寞,父子從此相依為命,直到董永終老離開人世,七仙女才將兒子接回天堂。 至於董永的兒子回到天庭之後當的什麼領導,神話故事沒有了下文,但大家也不用著急,玉皇大帝的外孫自然是高官有做,駿馬有騎。 然而,這只是古代的愛情故事。 |
|
|
|
(6268)普通話說:勞燕分飛(láo yàn fēn fēi) |
|
解說: 「勞燕分飛」是成語,意思是伯勞、燕子各飛東西; 比喻夫妻、情侶別離。 勞:伯勞鳥。 伯勞鳥是一種食肉的小型雀鳥,又名:百羅鳥、伯勞頭; 生性兇猛,是重要的食蟲鳥類。 它們的主要特點是嘴形大而強,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 伯勞鳥翅短圓,通常呈凸尾狀;腳強健,趾有利鉤;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等各種昆蟲以及其他活動物。 出處1《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黃姑織女:解:「黃姑」是「河鼓」的轉音,即「牽牛星」。 以東來西去的鵙鳥(粵音隙)、(即伯勞鳥)與燕子; 以隔河相對望的牽牛星與織女星, 比喻彼此常常相見卻不得相親相近的情景。 出處2瞿秋白《赤都心史》:「兄弟姊妹呢,有的在南,有的在北,勞燕分飛,寄人籬下。」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天各一方 意思是指(兩人)各在天底下的一個地方。形容相隔極遠,見面困難。 出處1漢·蘇武《古詩四首》:「良友遠離別,各在天一方。」 出處2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卻在何日。」 【天各一方】闡述: 《天各一方》是2005年收錄於六啤半同名大碟中的一首歌曲, 由上世紀70年代香港商業電台著名13人唱片騎師組合「六啤半」 其中一名成員曾路得演唱。 天各一方(粵語原詞) 曾路得俞崢 (俞崢白) 今日,你同我天各一方 你有你嘅生活,我繼續我嘅忙碌 但係假如有一日,我哋真係喺路上面偶然甘撞到 我哋會點下頭,問候一下,然後已經唔知講咩好 因為你會發現,我已經改變 正如我可能,唔再認識你 但係咁,其實又有咩關係呢 我只係知道,喺呢一剎那,我係想念你 (曾路得唱) 誰令我能情深一片,令我輕柔如水清澈 令我心靈回复恬靜,令我拋棄內心牽掛 重拾往年純潔美夢,讓我心靈重得安慰 讓我安躺月下 (俞崢白) 其實乜嘢先至系真實而恆久呢? 或者我應該就咁保存住呢一份渴望、希冀 俾我相信世上有些幸福,垂手可得 又永遠喺掌握之外 有時激情捉緊喺手裡面,會化為灰燼 反而藏喺心底,可以歷久常新 貪求思慕只因痴 一切眼淚、思憶都係徒然 (曾路得唱) 誰令我能情深一片,令我輕柔如水清澈 令我心靈回复恬靜,令我拋棄內心牽掛 重拾往年純潔美夢,讓我心靈重得安慰 讓我安躺月下 |
|
|
|
(6269)普通話說:東風射馬耳(dōng fēng shè mǎ ěr) |
|
解說: 「東風射馬耳」是成語,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射:也作吹;形容東風很快地吹過馬耳。 出處1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詩五首》:「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出處2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吟詩作賦北窗裡, 萬言不直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出處3《廿載繁華夢》第四十回::「我當初勸諫你多少來,你就當東風吹馬耳,反被旁人說我是苛待侍妾的,今日你可省得了。」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水過鴨背 本來是形容鴨子從水池爬上岸,身子一抖便水珠四濺,羽毛土滴水全無; 即使是雨天,鴨子站在雨中,雨打到鴨背上立即流走了。 由於廣州口語「唔(無)裝載」正是無心去聽對方說的是什麼,有沒記牢的意思。 |
|
|
|
(6270)普通話說:寥寥無幾(liáo liáo wú jǐ) |
|
解說: 「寥寥無幾」是成語,意思是形容稀少,沒有幾個。 出處1魯迅《書信集·致山本初枝》:「書很漂亮,倘我對歌懂得多一些,恐怕就更有趣了。這樣的軍醫先生,現在日本也寥寥無幾罷。」
出處2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連做詩賦的也寥寥無幾。」 出處3《文明小史.第六回》:「動身的那一天,紳士們來送的寥寥無幾,就是萬民傘亦沒有人送。」 【萬民傘】的來源: 萬民傘是舊時紳民為頌揚地方官的德政而贈送的「傘」。 「傘」上綴有許多小綢條,上書贈送人之名氏。 萬民傘在清代,地方官離任的時候,這個地方的紳商都得表示一點挽留的意思,比較通行的方式是送「萬民傘」, 意思是這個父母官,像「傘」一樣遮蔽著一方的老百姓,送的傘越多, 表示這個官越有面子。 不過,如果在這個官被「撤職」或者「降職」的時候,當地還是會有人送傘, 甚至攔轎; 這在說明這個官絕對是個「清官」或者「好官」,而且 顯得當地人同時又「有情有義」。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奀過鬼 「奀過鬼」是「奀挑鬼命」的一種講法,是形容瘦,單薄,瘦小, 經不起風浪的那種體態、形態。 由於相傳「鬼」很容易被風吹起,也不像人可以長大(成長), 因此廣東話「奀過鬼」便被引申成少到極限的意思。 通常亦可說成「好奀」以形容少得可憐。 【奀過鬼】的來源:
|
|
|
|
(6271)普通話說:二百五(èr bǎi wǔ) |
|
解說: 「二百五」是諺語,常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源自民間傳說,遊戲等。 普通話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出處1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處2王朔《空中小姐》:「你還別跟我耍二百五。」 根據考證,「二百五」大致有以下幾個可能的來源: 1【來源於戰國時代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 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 「秦國」,從而受到了其他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 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 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 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踪,到哪裡去捉呢? 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 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 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 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 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 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 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 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於是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 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 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 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2【來源於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 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 一個叫做「成事」,另一個叫做「敗事」。 從此秀才在家閉門開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有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 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3【來源於推牌九】: 牌九是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 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 (牌面上的點數合為十。表示沒有點數。) 它在牌九裡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 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 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 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穮(泡)禾 大穮禾:形容達唔到期望嘅人/事物。 穮,指睇起身好大棵,但係結唔出太多米嘅禾。 「大泡和」這個俚語幾乎是個筐,許多壞的東西都可以往裡裝。 被稱為「大泡和」的人可以具有下列特點: 1、誇誇其談,例如「呢條大泡和講嘅嘢你都信?」 2、無能、糊塗,例如「旨擬呢隻大泡和,蚊都睏(瞓)啦!」 3、窩囊(什麼都不是),例如「你份人正大泡和,冇啲醒定。」 【大泡和】闡述: 由於「大泡和」意義相當廣泛,反而無法從這個俚語的具體指向去 考證「大泡」的出處。 不過根據《廣州語本字》:大泡作出如是解釋:「泡者,肥泡也,俗讀﹝泡﹞ 若﹝炮﹞。」 又根據《方言》解釋:「泡」,盛也。 江淮之間曰「泡」。 注:泡解:肥,洪張貌。泡音庖; 今謂軀體壯大曰「大泡」。 可見「大泡」在古老粵語中最早指「軀體壯大」的人。 根據前賢「詹憲慈」的記錄推斷,後來形容軀體壯大的「大泡」 被加諸某個虛擬的人物頭上,於是冒出一個叫「大泡和」的人來, 用來形容辦事糊裡糊塗、丟三拉四、常出洋相的人物; 坊間還把種種缺點栽到他身上,但歸根結底,他只是一個有許多缺點和可笑的市民。僅此而已! |
|
|
|
(6272)普通話說:俯拾仰取(fǔ shí yǎng qǔ) |
|
解說: 「俯拾仰取」是成語,意思是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抬頭拿上面的東西; 形容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抬頭拿上面的東西,一舉一動都有收穫。 出處1清·唐孫華《時世公子行》:「家藏金穴自封閉,仰取俯拾仍貪饕。」 出處2《史記 ·貨殖列傳》:「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撈靜水 廣東話「撈靜水」比喻從人家看不起的事物中,竟然取得極大的利益。 |
|
|
|
(6273)普通話說:侈侈不休(chǐ chǐ bù xiū) |
|
解說: 「侈侈不休」是成語,形容說話沒完沒了;嘮叨。 出處1沙汀《闖關》一:「左嘉很快就把問題拉在自己身上去了,侈侈不休的辯解起來,直到好一陣才把話頭牽開。」 出處2《人民文學》1977年第12期:「我這樣侈侈不休地談我對魯迅小說的一些體會,並不是要求大家把他的作品框框,如法炮製。」 侈:粵音:此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好唱口 這句廣東話原本是用來形容小鳥「唧唧喳喳」叫 (唱), 完整的句子是: 食咗「草龍」(就是螞蚱)啊,咁好唱口嘅? 意思是:吃了螞蚱了?這麼開心的唱? 引申用來比喻,一個人遇到了開心的事情,心情好,情不自禁的唱起了歌。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咁好唱口」來形容他。 |
|
|
|
(6274)普通話說:秘而不宣(mì ér bù xuān) |
|
解說: 「秘而不宣」是成語,意思是把知道的消息、情況隱秘起來; 不告訴別人。 宣:公開說出。 出處1《三國志 ·呂蒙傳》:「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 出處2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三回:「泛音既有如此妙論,如何譜上都無此說?他卻秘而不宣,是個甚麼意思。」 出處3《三國志‧魏志‧董昭傳》:「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輘輷(境轟) 廣東話「景轟」照字面意思唔難理解,就係指某人某事有內情,事有蹊蹺 並且秘而不宣咁解; 但到底「景轟」正寫應該點寫,呢個詞又出自何處呢? 根據《廣東俗語正字考》入面所講,「景轟」正寫其實就係「輘輷」; 本意係解古時嘅馬車行過路面所產生嘅巨響; 咁到底點解會有今時今日嘅用法呢? 其中有一個講法同打仗有關: 話說古代嘅「戰車」行過路面都會產生巨響,如果士兵打仗果陣, 突然聽到呢啲「輘輷」聲(隆然巨嚮),戰士們會認為有可能有埋伏、突襲; 由於呢啲聲嚮都唔係正常嘅聲音,慢慢「輘輷」就用左嚟代表 即將出現「別有內情」嘅事發生。 |
|
|
|
(6275)普通話說:裝門面(zhuāng mén miàn) |
|
解說: 「裝門面」是諺語,形容為了意圖表面好看,裝飾門面,加以粉飾點綴。 比喻人專飾外表,擺空架子。 出處1《金瓶梅.第七四回》:「左右是你的老婆,替你裝門面。」 出處2《醒世姻緣傳.第四八回》:「素姐,你休這等的!這們不省事不賢惠,是替娘老子裝門面麼?」 出處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伯明又教了他許多應對的話,與及見面行禮的規矩,雅琴要巴這顆紅頂子來裝門面,便無不依從。」 王統照《攪天風雪夢牢騷》:「蕭然明知他有話要向自己說了,覺得還是自己先說吧,免得叫他開口,以為自己裝門面。」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裝假狗 廣東話形容人的能力、條件有限卻「想逞強」、「打腫臉充胖子」; 但是﹝佛山俗語﹞卻用來形容「扮晒嘢」或「仿冒」啲行為。 【裝假狗】闡述: 「裝假狗」是係初期黑社會用語,其中隻「狗」字係「槍枝」噉解; 後嚟形容女人啲「胸墊」,相當於「偽裝」的意思。 |
|
|
|
(6276)普通話說:閉目塞聽(bì mù sè tīng) |
|
解說: 「閉目塞聽」是成語,意思是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 比喻一個人與外界事物全然斷絕、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塞:堵塞。 出處漢·王充《論衡 ·自紀》:「閉目塞聰,愛精自保。」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唔聽你支笛 「唔聽你支笛」表示唔聽你果套,「唔聽笛」 就是唔聽話又或者唔聽指揮,其實呢兩句話都是出自同一個歇後語 「阿聾送殯唔聽你支死人笛」。 話說舊時為死人送殯,是用「竹笛」來演奏哀樂,但是如果聾人加入 呢個送殯隊伍裡頭,他是聽唔到笛聲的,呢度講的「死人笛」, 既是指「笛聲」,又是指一啲「令人討厭」的話語。 換言之,聾子去送殯,當然聽不到為死人吹奏哀樂的笛聲。 這裡的「死人笛」是雙關語,兼指為死人吹奏的笛聲和討厭的話語,討厭的說教。「唔聽你支死人笛」相當於普通話中的「不聽你的那一套」的意思。 例句: 你唔好講咁多咯,大家好似阿聾送殯,唔聽你支死人笛架。 (你別那麼多廢話,大家都不願意聽你的那一套了。) |
|
|
|
(6277)普通話說:幫倒忙(bāng dào máng) |
|
解說: 「幫倒忙」是諺語,形容主觀上想幫忙,實際上卻起了反作用。 出處1浩然《艷陽天》第94章:「無形中,你們是幫倒忙,往我馬之悅這邊兒趕人哪!」 出處2宗璞《南渡記》第五章:「這樣的騷擾對百姓來說,只能是幫倒忙,只能使日本人更用高壓手段。」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倒米壽星 「倒米」的來歷有這樣一種說法: 「米」是南方人的主糧食之一,米在以前即「財富」,把「米」倒掉了, 就是把「財富」倒掉了,詞句延伸後指「幫倒忙」。 粵語有句話叫「食嘢唔做嘢,做嘢打爛嘢」; 意思是光吃不做,做事情又做錯,其意思與「倒米」接近。 所以廣東人把「敗壞事情」的所有損失,說成「倒米壽星」。 例句1: 佢咁嘅服務態度,好似「倒米壽星」噉趕客。 (他這樣的服務態度,就像破財星那樣把顧客都趕走了。) 例句2: 你話我賣嘅西瓜唔甜,擺明倒我米啫? (你說我賣的西瓜不甜,分明是不讓我做生意了。) |
|
|
|
(6278)普通話說:無懈可擊(wú xiè kě jī) |
|
解說: 「無懈可擊」是成語,意思是沒有一點弱點可以讓人攻擊,沒有可以被人攻擊或挑剔的縫隙,形容非常嚴密。 比喻十分嚴密,找不到一點漏洞。 懈:鬆懈,引伸為漏洞、破綻。 出處1《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曹操注:擊其懈怠,出其空虛。」 出處2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一》:「一篇詩祇立一意,起手、中間、收結互相照應,方得無懈可擊。」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濕水棉花無得彈 舊時用棉花做「內芯」嘅衣物,例如棉被、棉衫等,著咗一段時間後, 啲棉花就會變實,就要請專人用一張特製嘅「弓」將啲棉花「彈」返鬆佢, 叫做「彈棉花」。 而濕咗水嘅棉花係點樣都彈唔鬆嘅。 由於喺廣東話裡面,「彈」有另一種意思: 即「批評」; 而「無得彈」嘅另一種意思係「無可挑剔」; 因此廣東人就用「濕水棉花無得彈」來形容某個人或者某樣嘢嘅品質 好到無可挑剔。 |
|
|
|
(6279)普通話說:不得善終(bù dé shàn zhōng) |
|
解說: 「不得善終」是成語,意思是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惡人應有的壞下場。 善終:正常死亡。 出處1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堅指天為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 出處2《新編五代史平話
·梁史·上卷》:「汝家雖出二帝,可惜不得善終!」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躝[lan1]屍佶[ged9]路 根據吳漢痴先生所著的《切口大詞典》中之「粵妓之切口」裏, 寫有「躝屍」一詞,其解釋為「滾蛋」也。 躝,是滾、爬的意思,例子有「躝開」。 「趌」,是跛也,是拐動的樣子; 例子有「趌嚇趌嚇」,今寫成「趷嚇趷嚇」。 究竟「躝屍」二字,是否指屍體會躝? 它又跟屍體有何關係呢? 答案是「不」; 這只是暗藏「歹毒的詛咒」,咒人橫死街頭,不得好死。 換言之此句是間接罵對方是死人,暗暗詛咒對方橫屍街頭,而且更要「趌路」,早走早着。 日常中就直接說「躝屍」,意思就是「滾蛋」。 所以,咒人「躝屍」,還要「趌路」,簡直是「歹毒」之極! 【躝屍佶路】闡述: 此話的起源,可能和湘西趕屍行業有關。 這行業是指一些道士,專門在夜間趕「僵屍」,從一處地方到另一處地方。 廣東人便以此來直接罵人「早死早著(躝屍),早走早著(趌路)」了。 例句:「你仲嫌害得我唔夠慘呀?躝屍趌路啦你!」 |
|
|
|
(6280)普通話說:兩面三刀(liǎng miàn sān dāo) |
|
解說: 「兩面三刀」是成語,比喻居心不良,陰險狡猾,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挑撥是非,耍兩面手法的人。 出處1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豈知他有兩面三刀,向夫主廝搬調。」 出處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你這兩面三刀的東西,我不稀罕。」 |
|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厾背脊(篤背脊) 「篤背脊」或者「厾背脊」,係香港人好常用嘅形容詞,佢嘅意思 其實好明顯,即係「唔知情」咁俾人喺「背後」指指點點,搞小動作陷害; 書面語叫「告密」,係指向敵對陣營洩露機密資料。 而絕大多數係指「講人壞話」嘅意思,可以話係損人利己嘅典型行為之一。 佢嘅同義詞係「打小報告」、「放暗箭」,另外相類似嘅詞語有:「做二五仔」、「做鬼頭仔」。 |
|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
|
|
|
|
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165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