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169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169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

 

6341)普通話說:七手八腳(qī shǒu bā jiǎo

解說:

「七手八腳」是成語,形容有七隻手、八隻腳一起工作,動作不一。

比喻人多手雜,動作紛亂。

出處1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

出處2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眾人七手八腳將他扛抬了出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手鴨腳

鴨的腳趾是連起來的,使用起來不太靈活,因此,廣東人習慣用

「雞手鴨腳」形容手腳不靈活或者手忙腳亂。

為甚麽我們要用「雞的手」和「鴨的腳」來形容這種情形呢?

試想像一下,「雞」的手,即是「雞翼」,不是「雞腳」。

「雞腳」還能扒幾下地,着急起來還可以跑幾步;

而雞翼則不同,充其量只能「撲哧」幾下,最厲害的可以飛兩下,再要有其他作為就咪使旨意。

這就是雞腳的能耐。

至於「鴨腳」,腳趾相連,在水中當然能游,但在陸地,只能緩慢挪移幾步,

別說速度,能走得穩當已經了不起。

講到這裏,大家應該有一個清晰的畫面,「雞手鴨腳」的人一出手,好打極都有限,只要不出錯已經很好。

圖像裡可能有鳥

 

6342)普通話說:丟人現眼(diū rén xiàn yǎn]

解說:

「丟人現眼」是成語,意思是指丟臉,出醜。

出處1古華《芙蓉鎮》第一章:「總有一天叫你們這一對不清不白的男女丟人現眼敗相。」

出處2楊朔《春子姑娘》:「你看我弄的婆家婆家不要,娘家娘家討厭,丟人現眼的,哪有臉見她!」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醜死鬼

醜死鬼相當於北方話的「羞死了」,又因「鬼」字唔好聽,

有人將佢講作「醜死人」。

其實大多數人對呢個詞係用漢解釋的,因此得出嘅意義並不「準確」。

據查考,呢個是古代「百越」語詞,響百越語中,「死」字意思是「多」,

「鬼」字意思是「十分、非常」,所以,「醜死鬼」原意是「非常多的醜」,

即非常多的羞(難為情),丟人現眼也;

「醜死鬼」中的「醜」是表示不好看,不光榮的,可恥的等等。

粵語中「醜」字除了這些意思外,還有「羞」與「臊」的意思;

即為害羞、羞怯、難為情、不好意思等。

廣東話沒有「害羞」的說法,就用「醜」來表達。

例如:「唔知醜」就說不害羞;

「醜死鬼」就是「羞死人」了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43)普通話說:本同末離(běn tóng mò lí

解說:

「本同末離」是成語,意思是本旨相同而途徑不同。

形容同是人,不過命運卻各有不同。

出處《後漢書·臧洪傳》:「子謂餘身死而名滅,僕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本同末離,努力努力,夫復何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同遮唔同柄

廣東人用傘的「把手」跟人的「命運」相比,意思是指:同是人卻各有各的命運,同是雨傘但傘兒卻不一樣。

這句話,多用作感嘆人的命運遭遇各不相同;慨嘆各人命運的好壞差很遠。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44)普通話說:垂頭搨翼(chuí tóu dá yì

解說:

「垂頭搨翼」是成語,意思是因受挫後萎靡不振、垂頭喪氣的樣子。

比喻情緒低落而精神不振的神態。

搨:粵音:塔

出處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方畿之內,簡練之臣,皆垂頭搨翼,莫所憑持。」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頭耷耷/耷頭耷腦/耷頭耷髻

粵語「頭耷耷」,形容頭垂下來的樣子,也表示垂頭喪氣的心情,

所以「頭耷耷」經常跟「眼濕濕」連用。

「頭耷耷」指經常低着頭,羞怯、喪氣、屈服的樣子,與「耷頭耷腦」、「耷頭耷髻」意近。

那「耷頭佬」就是指那些經常「頭耷耷」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粵語中跟「頭耷耷」相似的「耷低頭」卻沒有垂頭喪氣的意思,而且不一定形容人或動物,香港人俗稱公路自行車為「耷頭單車」就是一例。

【頭耷耷】闡述1

民間有說:

昂面姑娘耷頭佬

意思是女的不宜「昂面」(仰面)、男的不宜「耷頭」。

舊日社會,男尊女卑。

女的如經常「昂面」,就予人高傲得意之感,有超越男性之嫌;

男的如經常「耷頭」,就予人沒志氣之感。

為此,有人就以此作為選媳和選婿的準則。

【頭耷耷】闡述2

「耷」字甚至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體形。

例如用「肥頭耷耳」去形容一個人肥胖如豬,就是一個常用的貶義詞。

 

6345)普通話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zhī zhī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ī shì zhì yě

解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成語,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出處1宋陸九淵《與朱元晦書》:「古人質實,不尚智巧,言論未詳,事實先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論語。為政》:「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由:孔子的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全句的意思是:孔子說:「子路啊,告訴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度吧

(即對待學問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知少少扮代表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知道一點點內幕,就自以為掌握所有情報,當起發言人來了。每當廣東人想要嘲諷某人「不懂裝懂」時,這句俗語就派上了用場。

「知少少扮代表」通常會令人反感,為何會如此呢?

問題不是出在知少少,

而在扮代表;

其實,即使你「知多多」,是個真代表,一旦擺出那代表的姿態,

露出那副「我比你懂得多」的嘴臉;

也是討人厭的,更何況只是扮代表?

因為,

知少少的人在扮代表時,一般是高估了自己所知的,

因此不會覺得是在扮代表;

就算他們口裏說「我知的不多,認識不夠深」,而且說得真切,

他們很可能仍是高估了自己所知的;

如果他們真的相信自己只是知少少,就不會假設別人對自己所知的有興趣;

亦不會甘願自暴其短,因此就不會亟亟於公開自己所知的了。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46)普通話說:假眉三道(jiǎ méi sān dào

解說:

「假眉三道」是諺語,意思是故意裝樣子作姿態。

形容故意做作,故做姿態。裝模作樣

出處1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九回:「地頭蛇本來一竅不通,可是為了在丈人跟前裝門面,也只好假眉三道的胡亂應承。」

出處2趙樹理《登記》:「燕燕賭著氣坐起來說:分明是按老封建規矩辦事,偏要叫人假眉三道去出洋相。」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查篤撐

粵劇每場戲的過場,就是用「查、篤、撐」敲出的音響來顯示。

只有老一輩才可準確地說出「查篤撐」是「睇大戲」(看「粵劇」)這種娛樂。

粵劇每場戲的過場, 都是由「查」、「篤」、「撐」幾種敲擊樂器所發出的聲音敲出的音響來顯示「開場白」;

由於「查篤撐」的講法諧趣,後來就有人把此詞應用於不同的處境上。

所以有人會形容一個人的「作為」像在演戲似的時,

會說他是不是在「查、篤、撐」;形容人的行為(動靜)有點在「做戲」的樣子。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47)普通話說:阮囊羞澀(ruǎn náng xiū

解說:

「阮囊羞澀」是成語,形容手頭拮据,身無錢財,經濟困難。

比喻錢財匱乏。

阮囊:亞代阮孚的錢袋;

羞澀:難為情。

出處1宋·陰時夫《韻正羣玉·陽韻·一錢囊》:「阮孚持一皁囊,遊會稽。客問: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錢看囊,恐其羞澀。」

皁囊解:亦作皂囊,黑綢口袋。

皁:粵音:做

出處2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阮囊羞澀,行止兩難。」

【阮囊羞澀】成語典故:

東晉時有竹林七賢,他們喜席天幕地放浪自由,其中一員是阮咸。

阮孚是阮咸的兒子,同他老爸一樣,雖有才學但性情放蕩,經常蓬頭亂髮,

衣衫不整,每天飲酒作樂,到處遊山玩水。

他們精神沒出路,論政沒前途,惟有放縱自己,過着「貧窮」但「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是對時代的無聲抗議。

有一天,阮孚帶上一個黑色袋子,到會稽山遊玩。有人問:「你袋中裝了什麼呀?」阮孚答:「什麼也沒有了,只有一文錢守着空囊,以免它太過難為情吧。」

但留一文錢「責袋」!可見阮孚是多麼窘乏、困難、羞慚!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仙都唔仙吓

仙,代表一分錢,是從英語cent的發音演變而來。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分錢都沒有。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48)普通話說:一蹴即至(yī cù jí zhì

解說:

「一蹴即至」是成語,意思是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

蹴:踏;

至:達到。踏一步就成功。

出處1宋·張載《李慎同治九年本張子全書序》:「因文山而獲見倭艮峰先生,得讀所著為學大旨,始知聖人之道如日用飲食之不可一日或離,而從事之久,則趣益深,理益明,又不容以一蹴而至也。」

出處2梁羽生《狂俠天嬌魔女》第四十三回:「除非插翼能飛,否則即使絕世輕功,也絕不能一蹴即至。」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得米

「得米」是粵語詞彙,是達成目的的意思。

「米」是南方人的主糧之一,米在過去象徵著財富,得到了「米」

就是得到了貴重之物,因而「得米」有達成目的的意思。

【得米】闡述:

古時候,中國人通常用「米」作為占卜的酬勞。

靈媒又稱為「問米婆」,她們就是以「米」作為「問米」的酬勞。

所以「得米」有搞掂、獲取、達成目的的意思。

例句1

呢次真係天時地利人和,噉就「得米」了。

例句2

宜家啲人好精,唔係咁容易「得米」了。」

圖像裡可能有顯示的文字是「得米」

 

6349)普通話說:心神不寧(xīn shén bù níng

解說:

心神不寧是諺語,形容心情不平靜;精神不安定。

寧:安寧。

出處1·吳承恩《西遊記》第33回:「三藏心神不寧道:徒弟啊,我怎麼打寒噤呢?」

出處2茅盾《幻滅》:「她自己也驚訝為什麼如此心神不寧,最後她自慰地想到:是因為等待慧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 拜神唔見雞

廣州俗語直譯就是在拜神的時候,準備好的雞不見了,

可想而知,遇到這種情況的話,負責這場祭祀的人會有多「擔心」與「着急」了,

一般的反應總會在自言自語說「怎麼辦啊怎麼辦」之類喋喋不休!

而且仲有唔同嘅講法,好似係〔稟神噉聲〕、〔吟吟噚噚〕、〔囉囉嗦嗦〕諸如此類的說話。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50)普通話說:杳無踪跡(yǎo wú​​ zōng jì

解說:

「杳無踪跡」是成語,意思是不知去向,一點踪跡都沒有,

形容到處跑而又不知去向不定,很難找的人。

出處1《水滸傳.第四三回》:「李逵叫娘吃水,杳無蹤跡,叫了幾聲不應。」

出處2《文明小史.第二二回》:「四面搜尋,杳無蹤跡。」

出處3蔡東藩《明史演義》第16回:「及到寧夏相近,仍然杳無踪跡,方才回軍。」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尾飛(堶)鉈

「冇尾飛堶」是個粵語歇後語,後半句是「一去冇回頭」。

「冇尾」就是沒有尾巴的意思,

「砣」也作「堶」,「堶」是「磚塊」的意思。

比喻「人」或「事」在「沒有交代」的情況下失去踪影、下落不明。

也形容坐不住、行踪不定的人,暗含沒有交代、不夠穩重的意思。

【冇尾飛(堶)鉈】闡述1

「飛堶」是古代用繩子綁住磚瓦去擲捕走獸或

小孩子玩耍的玩具;

當「飛堶」沒有了繩子,一飛出去就不回來了。

現在比喻那些坐不住,行踪不定的人。

【冇尾飛(堶)鉈】闡述2

翻查字典:

【康熙字典】《廣韻》徒和切

《集韻》徒禾切,音。飛塼,戲也。

《字彙》《正字通》俱作「駝」上聲,以平聲作葉。

例句1

夠鐘開會佢仲唔翻嚟,真係冇尾飛砣。

(到了開會的時間他還不回來,真的不夠穩重。)

例句2

我個仔放學擗低書包就跑出去玩,人影都唔見埋,正一冇尾飛砣。

(他放學扔下書包就跑出去玩,人影都不見,真是行踪飄忽。)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51)普通話說:流言流說(liú yán liú shuō

解說:

「流言流說」是成語,意思是指誣衊的話,毫無根據的話。

指不知羞恥的無賴話;背後議論、誣衊或挑拔的話。

引申為沒有根據的意見;沒有根據的話;多指背後議論、誣衊或挑拔的話。

出處《荀子 ·致士》:「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生安白造

這是一個粵語的俚語。

「生安」指安定的環境;

「白造」指肆意製造。

即指在安定的環境中肆意製造(事端)。

即形容無中生有的誣陷他人。

【生安白造】闡述:

「生安白造」可以拆成「生安」同「白造」再合起嚟一齊解,

「生」即係「監生」噉解,咩叫做「監生」?

「安」就係將一啲唔好嘅負面嘅嘢入埋一個人數,「生安」加埋一齊

就係監生(兀)隻死貓畀人食噉解;

至於「白造」,咪即係憑空偽造一啲唔好嘅負面嘅對當事人不利嘅嘢囉。

「生安白造」再合起嚟一齊解,即係無中生有,含血噴人,偽造證據以毀人清譽。

例句:

小姐,明明係你自己撲過嚟,又話我非禮你,噉即係生安白造啫。

(姑娘,明明是你自己撲過來,又說是我調戲你,這不是誣衊我嗎?)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52)普通話說:鬼子敢爾(guǐ zǐ gǎn ěr

解說:

「鬼子敢爾」是成語,意思是竟敢做出如此令人氣憤的事。

比喻斥責人竟敢如此大膽。

鬼子:罵人的話;

敢爾:竟敢如此。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盧志於眾坐問陸士衡:陸遜、陸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於盧毓、盧珽。士龍失色。既出戶謂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敢爾!」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沙膽/pop

粵語「沙膽」是膽子大的意思。

所謂「膽」可指器皿內的空間;

「砂煲」,俗寫「沙煲」內頭的「膽」對比人的「膽」大了不少。

有人就用「沙膽」來形容人很膽大,

由於「泡」也有「膽」的意思,而且「泡」,粵音讀「拋」,

在口語中會讀成「pop」(撲3-1),人們於是把「沙膽」也說成「沙pop」了。

【沙膽】闡述:

究竟「膽」怎會是「沙」做的呢?

「沙膽」,其實是指像「沙煲」般的「膽」。

在從前,除鑊之外,最大的烹飪工具便是沙煲。

人的「膽」如果像沙煲般大,那當然是相當「大膽」的。

例句1

日光日白入屋偷嘢,呢哩班賊仔都算沙膽啦。

(大白天進屋偷東西,這群賊也算是膽大包天了。)

例句2

你都幾沙膽,竟然敢同老細嗌交。

(你膽子挺大的,竟然敢跟老板吵架。)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53)普通話說:有條不紊(yǒu tiáo bù wěn

解說:

「有條不紊」是成語,形容做事、說話有條有理,絲毫不亂。

紊:亂

紊:粵音:問

出處1《尚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出處2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聽上去倒也是原原本本,有條不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紋有路

「紋路」是物體上的皺痕或花紋,條理清晰。

「有紋有路」在粵語中的意思就是做事情抓得住重點,有條不紊。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54)普通話說:不名一錢(bù míng yī qián

解說:

「不名一錢」是成語,意思是一個錢也沒有。形容極其貧窮。

名:擁有、佔有

出處1西漢·司馬遷《史記·佞幸列傳》:「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出處2·黃小配《大馬扁》第一回:「他自己是不名一錢的,如何去得,惟有向親朋借貸。」

出處3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六.耆舊.端卿刺史》:「端卿居官,不名一錢,而清俸無多,猶時時分給寒苦,雖盎無儲粟弗顧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揾個仙刮痧都無

你有沒有留意,廣東話形容「窮困」的用語都有分層次?

拆解廣東話形容「窮困」的步驟:

1)食穀種;

「食穀種」有「食老本」的意思,靠老本維生。

食穀種一詞源自務農,農民會在收成時留下一部分的穀種用來播種,

正常不會當作食糧。

但如果生活窮困,就不得不以穀種充飢。

不過,「食穀種」至少有得食,雖然窮困但未到最淒涼的地步。

2

搵個錢刮痧都無:

「刮痧」是中醫的民間療法,以牛角刮痧板、湯匙或銅錢等於身體上重複刮動,收排毒活血等效果。

如果一個人不舒服,但連用來刮痧的銅錢都沒有,證明生活相當窮困。

3

仙都唔仙:

比起「搵個錢刮痧都無」,「仙都唔仙」更慘不忍睹。

仙是指英文的「cent」,於香港又稱為「神沙」,面值比「毫」更少。

所以仙都唔仙,連1毫都不足夠,可說非常貧窮。

4

一個鏰都無:

窮苦程度與「仙都唔仙」相若,「鏰」指價值非常小的貨幣、銅錢。

用「一個鏰都無」來形容「月光族」把人工花得一毫不剩的情況最適合。

5

窮得響叮噹:

「窮得響叮噹」於香港比較少人用,形容硬幣互相碰撞的聲音。

意思是指囊中就剩幾個銅子兒,一動彈就搖的叮噹亂響。

俗語說:「你的這個屁眼搖鈴鐺」,估計源自這個俗語,現代人的發揮,窮到要光著屁股去搖鈴鐺(求乞),和窮得叮噹響一個意思。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55)普通話說:見幾而作(jiàn jī ér zuò

解說:

「見幾而作」是成語,形容抓住有利時機及時採取行動。

幾:通「機」,時機;

作:行動。

出處1《周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出處2·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二十二:「富春子見似道舉動非常,懼禍而逃,可謂見幾而作者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吉利是𦧲口水講過

「吐口水講過」的意思的某人說了不吉利的話, 對方覺得犯忌諱了,要求他吐一口唾沫重新講一次吉利的話,原話不是罵人的話。

就要吐一篤口水出來,當作把「晦氣」都趕走。

這個詞語通常不是真的要吐一篤口水出來,而是告誡別人,說了不吉利的話

要馬上「打住」不要說。

「大吉利是」是最「老嚟」的意思,

說此話的目的是想第一時間蓋過那「唔老嚟」的。

口語中,廣東人叫「吐口水」做「𦧲口水」,其中「𦧲」讀「loe1」。

不少「粵語字典」都把「𦧲」列作「正字」,

其實這只是個「造字」因為「吐」與「舌」有關,「loe1」與「累」音近。

查「唾」有「吐/吐口水」的意思;

通過如下音變才得出現時的讀音:

/to3;變韻母→toe3

變聲母→loe3;變調𦧲/loe1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56)普通話說:證龜成鱉(zhèng guī chéng biē

解說:

「證龜成鱉」是成語,形容將將烏龜說成甲魚。

比喻歪曲事實;顛倒是非。

「鼈」同「鱉」字。

鱉:粵音:必

出處1《五代宋初‧香林澄遠禪師(908~987年)》:「意指向外逐境,認境為心;迷真執妄。出自僧問:「如何是室內一盌燈?」師曰:「三人證龜成鼈」

資料來源:參閱《卍續藏‧1565‧80冊;五燈會元卷十五》。

出處2宋‧蘇軾(1036~1101年)《東坡全集卷一百三志林四十二條女妾》:「然至其惑於眾口,則顛倒錯繆如此。俚語曰:『證龜成鱉』,此未足怪也。以此觀之,當云『證龜成蛇。』」

出處3宋蘇軾《東坡志林·賈氏五不可》:「晉武帝欲為太子娶婦。衛瓘曰:『賈氏有五不可:青、黑、短、妒而無子。』竟為群臣所譽娶之,竟以亡晉。俚語曰『證龜成鱉』,此未足怪也。以此觀之、當云『證龜成蛇』。」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捩橫折曲

(一)「捩」字有四個解釋:

1拗折,折斷

2扭轉、擰

3違逆;不順

4琵琶的撥子。

粵語「瞓捩頸」、「捩手」通常指扭轉、擰的意思。

(二)「戾」字亦有多個解釋:

本義是「彎曲」。

引申又有違背、破裂、暴戾、猛烈、安定、罪行、禍患等。

粵語保留最古之解釋:「彎曲」。

「戾橫折曲」、「狼戾」、「冤戾」就是從這個字義得出。

「捩橫折曲」可以拆成「捩橫」同「折曲」再合起嚟一齊解;

「捩」即係「屈」,歪曲咁解;

「捩橫」即係將「水平」橫放嘅嘢搞到「唔水平」,斜咗,甚至仲整「攣」埋;

「折曲」就更進一步將嗰條已經「斜」咗整「攣」咗嘅嘢作「徹底扭曲」。

「捩橫折曲」再合起嚟一齊解,即係顛倒是非,黑白不分。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6357)普通話說: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bǐ yì yī shì fēi cǐ yì yī shì fēi

解說: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成語,說話的意思是:那也是一種是非,

這也是一種是非。比喻說話圓滑,不得罪人。

形容事情在「這裡」是對的;

但是在「那裡」就是錯的了。

比喻「這種」情況下與「那種」情況下的「是非」標準不一。

即沒有客觀的「是非」標準。

彼:那。

這是《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句話,以強調事物的相對性而著稱,

比如,「人」睡在潮濕的地方會「腰疼」,

但「泥鰍」會「腰疼」嗎?

「人」爬到高樹上會「膽怯」,

「猿猴」會「膽怯」嗎?

於是,莊子的結論是:即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各有各的相對標準。

出處1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出處2魯迅《中國文壇的悲觀》:「不加考察,不加批評,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論調,將一切作者詆為一丘之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是非」與「事非」一樣嗎?

「是非」,是「對錯」的意思「他這個人不辨是非」;

「事非」,是「麻煩」的意思「是他自己招惹的事非,跟我無關」

 

事非,有時也被人們寫成「是非」,它既被人們津津樂道,又讓人們深惡痛絕,看似都是生活中不可捉摸的際遇,其實關乎命運,偶然背後儘是必然!

 

「是非」是招來惡運的禍端

 

「是非」二字,本沒有貶義,論是談非,大都只是為了分辨個「對與錯」而已。爭論的內容基本上是一些思想、觀念、學術、理論、行為與結果等方面的問題。

 

而「事非」二字,卻是禍端的代名詞!很多時候,試圖表明「己是他非」的過程,往往已經和問題本身無關了,而變異為用來抱怨、嫉妒、攻擊、誣陷對方的工具。多少悲歡離合、爭鬥官訟、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都源於一句看似「不經意」的事非話!

 

「是非」被人們津津樂道,是源於人類「喜歡打聽和傳播別人的家長里短,取笑他人,盼着對方倒霉等」的劣根性。說者痛快,聽者淋漓,故事被不斷「修改後複製」再擴散給更多的人——這個過程中因為不斷融入了傳播者的情緒、觀念,以及各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情節往往會被添油加醋,歪曲誇大,最後離真相越來越遠。

 

「是非」被人痛恨,是因為事非落到了自己或親友身上!事非於己,輕者損傷名譽和尊嚴,重者會召來無盡的麻煩、坎坷、官訟、糾纏、損財、傷身、破家等等,而最令人痛苦之處在於:自己往往難以澄清,越是分辨,就越描越黑!

 

誰都不想是非臨身,特別是有些看似不起眼的「是非」,往往會意想不到地演變為彌天大禍!所以自古至今,聖賢都很看重「是非」的危害,教育我們要遠離「是非」,特別不要「惹事生非」、「無事生非」!

 

也正因為「是非」是引發人生很多災禍的肇端,所以在易經的預測體系中,有專門的「是非預測技法」,或論八字,或演八卦,或排奇門,都可以分析出某人在某一階段是否會遇到特別不好的是非與口舌。若有,便可提前防範,或通過特定的化解方法與吉祥物,將是非發生的危險與後果降低到最低。

 

不過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是不會主動提前去預測「是非」的,而都是在已經遇到「是非」後,不知道將來會怎麼樣、該怎麼辦時才會去求教於預測師。可是民間又特別相信太歲與流年星宿對人禍福的影響,紛紛去請一些能化解沖太歲、犯口舌、遇事非的法器。

 

而在風水中,判斷一個家宅會不會招是非?會招什麼樣的是非?家裏誰會招是非等,則是風水師需要重點詳查的內容。例如玄空風水認為「二黑星與三碧星」、「三碧星與四綠星」、「六白星與七赤星」等並臨時,就會引發家人遭遇各種是非纏身乃至難料的災禍。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58)普通話說:日中必彗(rì zhōng bì huì

解說:

「日中必彗」是成語,意思是指要晾曬東西,須趁正中午的時候。

比喻做事應該當機立斷,不失時機。

彗:曝晒。

彗:粵音:蕙

出處《六韜.卷一.文韜.守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執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謂失時。」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咪走雞

錯失絕好機會,粵語為什麼叫「走雞」而不叫走豬?

廣東人喜歡吃雞,所以對於廣東人來說,本來可以吃到嘴裏的「雞」掉失了,

是一件頗為遺憾的事情。

「走雞」在粵語裏面,是「錯失絕好機會」的意思;

而「咪走雞」的表面意思是不要讓雞跑掉,實際意思是不要錯過機會、

讓大好時機溜走了。

「走雞」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走掉,溜掉;

另外一個和「走寶」意思差不多,都表示錯失機會,有所損失。

無「走雞」的意思就是:一定不會失手,招致損失。

例句1

今次係一個晉升啲好機會,你千祈咪走雞啊。

(這次是一個晉升的好機會,你千萬不要錯過機會。)

例句2

前面間商場搞促銷活動,我地咪走雞,等陣一齊去睇吓。

(前面那家商場搞促銷活動,我們不要錯過機會,等下一起去看看。)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359)普通話說:狗拿耗子(gǒu ná hào zǐ

解說:

「狗拿耗子」是成語,意思是指狗的職責是看守門戶,貓是專捉老鼠的,所以狗替貓捉老鼠,就是多管閒事。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你這孩子,才叫他娘的狗拿耗子呢!你又懂得幾篇兒是幾篇兒?」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

廣東俗語有一說「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這是一個貶義的說法,

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平時做很多壞事,偶然做了一件好事,又或者不為非作歹了,就以此自傲,到處教訓人。

至於為何要是「保長」?

保長又是甚麼?

是做甚麼的?

只要翻查歷史就會一清二楚。

【保長】闡述:

宋朝時中國的農業社會的社區結構是,一個社區內一家為「一牌」,

十牌為「一甲」,十甲為「一保」,每「一保」設有「保長」。

「保長」職責是維持社區內的治安,抵禦外來盜賊。

至於「偷雞」,意思係指做衰嘢、做壞事,所以「一時唔偷雞做保長」意思即係指某啲人平時表現唔多好,平日專門偷雞摸狗,不做好事,難得一日無錯事,

便跳出來對人指指點點管住晒、扮晒嘢。

未提供相片說明。

 

6360)普通話說:徒勞無功(tú láo wú gōng

解說:

「徒勞無功」是成語,意思是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成效。

出處1《莊子·天運》:「推舟於陸也,勞而無功。」

出處2《管子 · 形勢》:「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

【徒勞無功】成語故事:

古時候,有個魯國人很會編織麻鞋,他的妻子善於織生絹。

有一天,他們夫妻倆商議著想要搬到越國去居住。

有人對他們說:「搬到越國去,你們將會貧窮的。」

「為什麼呢?」

那人說:「你織的麻鞋要賣給別人穿的,可是越國人都習慣光著腳走路;

你妻子織生絹是為了做帽子的,而越國人卻習慣披頭散發。

無論你們倆怎樣努力工作,再會做生意,都將徒勞無功,你說能不貧窮嗎?」

最後,魯國人連連點頭,打消了搬家的念頭。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嘥心機挨眼瞓

廣東話「嘥」,即浪費。指白費心血;

心機即心思;

眼瞓:即打瞌睡。

意思是搞出來都沒用上,只能白費了心思。

未提供相片說明。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