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275】五星級文憑考試綜合語文練習加油站
谷歌網站master曾(共1—330)
【273】
【學習目標】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
【答案】(A) |
|
甲、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請曰:「此野人 之寶也,願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 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語譯 《呂氏春秋.紀部.異寶》 |
||
語譯:有一個宋國的農夫在耕地時得到一塊寶玉,把寶玉獻給宋國的大夫子罕,子罕(卻)不接受。這個獻寶玉的人說:“我把這塊寶玉給雕琢玉器的工匠看,認為是真的寶玉,所以我才敢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當作寶,你把玉當作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不如各人擁有自己的寶。”所以宋國年高有德的人說:“子罕不是沒有寶,而是他所當作寶的東西與別人不一樣。”現在拿百兩黃金和玉米棒來給嬰兒看,嬰兒必定選玉米棒;拿和氏璧和百兩黃金來給鄙俗的人看,鄙俗之人必選擇百兩黃金;拿和氏璧和合於道德準則的至理之言來給賢德的人看,賢德之人必定選擇合於道德的至理之言。人的知識愈精妙,他所選擇的也愈精妙,人的知識愈粗陋,他所選擇的也愈粗陋。 註釋編輯 宋:春秋時宋國,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野人:指農夫。 搏黍:搏即團,黍即玉米,搏黍就是玉米棒。 兒子:小孩。 以:把 異:不同的 彌(mí):越 |
||
乙、解扁為東封,上計而入三倍,有司請賞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廣也, 人民非益眾也,入何以三倍?」對曰:「以冬伐木而積之,於春浮之河 而鬻之。」文侯曰:「民春以力耕,夏以強耘,秋以收斂;冬間無事, 又伐林而積之,負軛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雖有三倍之入, 將焉用之?」 《淮南子.人間訓》 |
||
語譯:解扁治東封,主上數算稅收之入,為過去的三倍。專司的官吏
請求賞賜解扁。文侯說:「我的土地沒有加廣,人民沒有增 多,收入何以增為三倍?」回答說:「人民在冬天伐木來囤 積,在春天,讓木頭順流而下來販賣。」文侯說:「人民春天
努力耕田,夏天努力鋤草,秋天收割,冬天沒事,又伐木來囤 積,背負著木頭漂浮於河,如此勞役人民,使人民不得休息。 人民因此困頓了,縱有三倍的收入,將如何用民?」 |
||
下列敘述,符合上述故事中人物形象的選項是: |
||
(A)子罕:清廉高潔/文侯:愛惜民力 |
(B)子罕:口是心非/文侯:信口開河 |
|
(C)野人:野人獻曝/解扁:開源節流 |
(D)野人:營蠅狗苟/解扁:虛己受人 |
|
【命題出處】《呂氏春秋‧紀部‧異寶》、《淮南子‧人間訓》 |
||
【解說分析】: (甲)從文中來看,野人與子罕的價值觀不同,野人以世俗所認定的美玉為寶,子罕珍惜名節,以不隨意收受為寶。 (乙)文中解扁要求人民冬日伐木以積之,春日浮之河而鬻(賣)之,表面上看, 這是利用時機追求財富之舉,在文侯看來卻是違反農時,使百姓無法有效生息(民春以力耕,夏以強耘,秋以收斂;冬間無事,又伐林而積之,負軛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的行徑。由以上推敲; 答案為(A)。 |
||
【274】
【學習目標】字音、字形、字義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
【答案】(D) |
上引文章「夏以強耘」中「強」的字義,與下列相同的選項是: |
|
(A)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
語譯: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即使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
|
(B)精兵八百,「強」弩千張 |
|
語譯:精良的步兵八百人,強勁的機械弓一千具。 |
|
(C)如今上面添了一夥「強」人,紮下箇山寨 |
|
語譯:強橫。 |
|
(D)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
|
語譯:努力。語譯:儒者,有人擁有滿腹才學等候君王來聘請,從早到晚努力求學以待君王來問,懷抱忠信等待舉用,力行實踐等待任用,儒者自立的精神有如此者。 |
|
【解說分析】設題要求:努力。 (A)堅硬、堅強。出自《禮記‧中庸》。(B)強硬的。 (C)強盜、搶匪。出自《水滸傳》第二回。(D)夙夜強學:意謂日夜努力學習。 出自《禮記‧儒行》。 |
【275】
【學習目標】詞語、成語意義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
【答案】(D)(E) |
古人常以流水比喻時間不停地消逝,例如孔子就有「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之嘆。 |
|
下列同樣是感嘆時間流逝的選項為: |
|
A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
|
語譯:舒服仰臥在暖暖的江亭里,吟誦著《野望》這首詩。 江水緩緩流動,和我的心一樣不去與世間競爭。云在天上飄動,和我的意識一樣悠閑自在。 寂靜孤單的春天將進入晚春,然而我卻悲傷憂愁,萬物興盛,顯出萬物的自私。 江東依舊在進行艱苦的戰爭,我每一次回首都因為對國家的憂愁而皺眉。 注釋 ⑴坦腹:舒身仰臥,坦露胸腹。《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王)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此正佳婿也!’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⑵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寫的一首七言律詩。 ⑶寂寂:猶悄悄,謂春將悄然歸去。 ⑷欣欣:繁盛貌。 ⑸“江東”二句:一作“故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 參考資料: 1、 葛曉音 .杜甫詩選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10-112 . 2、 張忠綱 .杜甫詩選
:中華書局 ,2004 :163-164 . 賞析 這首詩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和那些山林隱士的感情沒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讀三、四兩句,區別卻是明顯的。晚春的季節,天氣已經變暖,詩人杜甫離開成都草堂,來到郊外,舒服仰臥在江邊的亭子,吟誦著《野望》這首詩。《野望》和《江亭》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從表面看,“水流心不競”是說江水如此滔滔,好像為了什么事情,爭著向前奔跑;而詩人卻心情平靜,無意與流水相爭。“云在意俱遲”,是說白云在天上移動,那種舒緩悠閑,與詩人的閑適心情完全沒有兩樣。仇兆鰲說它“有淡然物外、優游觀化意”(《杜詩詳注》)是從這方面理解的,但這只是一種表面的看法。 拿王維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歸嵩山作》)來對比,王維是本來心中寧靜,從靜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他表示歡迎、依戀之意;而杜甫這一聯則從靜中得出相反的感想。“水流心不競”,本來心里是“競”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覺得平日如此棲棲遑遑,畢竟沒有意義,心中陡然冒出“何須去競”的一種念頭來。“云在意俱遲”也一樣,本來滿腔抱負,要有所作為,而客觀情勢卻處處和詩人為難。在平時,原是極不愿意“遲遲”的,詩人看見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覺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討苦吃,應該同白云“俱遲”才對了。 王維的詩“流水如有意”,“有意”顯出詩人的“無意”;杜甫的詩“水流心不競”,“不競”泄露了詩人平日的“競”。“正言若反”,在作者卻是不自覺的。 下面第三聯,更是進一步揭出詩人杜甫的本色。“寂寂春將晚”,帶出心頭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萬物興盛而詩人獨自憂傷的悲涼。這是一種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來并不寂寞,詩人處境閑寂,移情入景,自然覺得景色也是寂寞無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爭奇斗艷,欣欣向榮,然而都與詩人無關,引不起詩人心情的欣悅,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當然,這當中也不盡是他個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說明詩人的心境并非是那樣悠閑自在的。寫到這里,結合上聯的“水流”“云在”,詩人的思想感情就已經表露無遺了。 杜甫寫此詩時,安史之亂未平。作者雖然避亂在四川,暫時得以“坦腹江亭”,到底還是忘不了國家安危的,因此詩的最后,就不能不歸結到“江東猶苦戰,回首一顰眉”,又陷入滿腹憂國憂民的愁緒中去了。杜甫這首詩表面上悠閑恬適,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悶。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詩人的地方。 |
|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
|
語譯:譯文 漢江流經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荊門往東與九江相通。 遠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縹緲若有若無中。 岸邊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動,水天相接波濤滾滾蕩云空。 襄陽的風光的確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飲陪伴山翁。 注釋 ⑴漢江:即漢水,流經陜西漢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陽、荊門、潛江、仙桃、孝感,到漢口流入長江。詩題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題名為“漢江臨眺”,臨眺,登高遠望。漢江從襄陽城中流過,把襄陽與樊城一分為二(合稱“襄樊”),以及襄樊周圍大大小小的無數城郭(包括襄陽城門外的許多“甕城”),一個個都像在眼前的水道兩旁漂浮。臨泛江上,隨著小舟在波瀾中搖晃,感覺遠處的天空都在搖動,非常恰當地扣題,寫出“臨泛”的獨特觀感。假如是“漢江臨眺”,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此詩還是應題為《漢江臨泛》為是。 ⑵楚塞:楚國邊境地帶,這里指漢水流域,此地古為楚國轄區。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陰、湘鄉,合稱三湘。一說是漓湘、蒸湘、瀟湘總稱三湘。 ⑶荊門:山名,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戰國時為楚之西塞。九派:九條支流,長江至潯陽分為九支。這里指江西九江。 ⑷郡邑:指漢水兩岸的城鎮。浦:水邊。 ⑸好風日:一作“風日好”,風景天氣好。 ⑹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簡,晉代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的幼子,西晉將領,鎮守襄陽,有政績,好酒,每飲必醉。這里借指襄陽地方官。 賞析 此詩可謂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語工形肖,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屬于楚國,而襄陽位于楚之北境,所以這里稱“楚塞”。“三湘”,一說湘水合漓水為漓湘,合蒸水為蒸湘,合瀟水為瀟湘,合稱三湘;一說為湖南的湘潭、湘陰、湘鄉。古詩文中,三湘一般泛稱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帶。“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九派”,指長江的九條支流,相傳大禹治水,開鑿江流,使九派相通。詩人泛舟江上,縱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涌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接,洶涌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匯聚合流。詩雖未點明漢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漢江橫臥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勢。詩人將不可目擊之景,予以概寫總述,收漠漠平野于紙端,納浩浩江流于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景。漢江滔滔遠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前句寫出江水的流長邈遠,后句又以蒼茫山色烘托出江勢的浩瀚空闊。詩人著墨極淡,卻給人以偉麗新奇之感,其效果遠勝于重彩濃抹的油畫和色調濃麗的水彩。而其“勝”,就在于畫面的氣韻生動。王世貞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詩家俊語,卻入畫三昧。”說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無中”,又為詩歌平添了一種迷茫、玄遠、無可窮盡的意境,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間發,此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畫面上疏密相間,錯綜有致。 接著,詩人的筆墨從“天地外”收攏,寫出眼前波瀾壯闊之景:“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正當詩人極目遠望,突然間風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動,眼前的襄陽城郭也隨著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風越來越大,波濤越來越洶涌,浪拍云天,船身顛簸,仿佛天空也為之搖蕩起來。風浪之前,船兒是平緩地在江面行駛,城郭是靜止地立于岸邊,遠空是不動地懸于天際;風浪忽至,一切都動了起來。這里,詩人筆法飄逸流動。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動,卻說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動;明明是波濤洶涌,浪拍云天,卻說成天空也為之搖蕩起來。詩人故意用這種動與靜的錯覺,進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勢。“浮”、“動”兩個動詞用得極妙,使詩人筆下之景活起來了,詩也隨之飄逸起來了,同時,詩人的一種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態也從中表現了出來,江水磅礴的氣也表現了出來。詩人描繪的景象是泛舟所見,舟中人產生了一種動蕩的錯覺,這種錯覺也正好符合詩句中的漢水的描寫,所以這兩個詞用得極其恰當。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山翁,即山簡,晉人。《晉書·山簡傳》說他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當地習氏的園林,風景很好,山簡常到習家池上大醉而歸。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尾聯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留戀山水的志趣。 這首詩給讀者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王維同時代的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此詩很能體現這一特色。同時,也 表達了詩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
|
C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
語譯:天色黃昏,一羣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裏,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註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 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被贊爲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一、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爲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爲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 |
|
D悵望西溪水,潺湲奈爾何。不驚春物少,只覺夕陽多 |
|
語譯: 《西溪》,真的有這麼一條水叫西溪,這首詩是李商隱在四川柳仲郢的幕府中任職之時所作的。根據歷史上記載,李商隱有一封信寫給柳仲郢(《謝河東公和詩啟》),他說:我於日前偶然出城,偶然到了西溪,偶然有所感觸,我就寫了一首詩,沒想到被您見到了,我很慚愧。我這首詩只是偶然的感興,沒有特別的意思。但柳仲郢覺得他寫得很好。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孔子站在一條水上感嘆光陰和生命的流逝,像這條水一樣,“逝者如斯夫”,像這樣的,“不舍晝夜”,就這樣消失了。李商隱呢?他一生依人幕府,很不得意。所以他說:來到城外,“悵望”西溪水。他不僅是“望”見流水,而且是在望見流水的時候有一種惆悵的感覺,所以是“悵望”。使他惆悵的,不只是這條水的流逝,而且是“潺湲”的水聲。“潺湲”是水流的時候發出來的那種聲音。如果說流水像人的生命,就這樣流過去了,那麼你在流過去的時候,不管是溪水、河水什麼水,如果它完全是平的,它就沒有很多聲音。如果水底是不平的,有高低有石塊,這個水就會發出潺湲的流水的聲音。所以“我”看到西溪的水,西溪水不只是流過去,而且是帶著這種潺湲的聲音流過去了。 第一個,為什麼流水就東流不返了呢?“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事情。時光長逝不返地流過去,已經是無可奈何了,何況你還帶著這潺湲的嗚咽的聲音,經過了這麼多曲折,這真是無可奈何。所以“我”悵望西溪水,我聽到潺湲的水聲,我對於這流逝是無可奈何,我對嗚咽、潺湲的聲音也是無可奈何。這就是李商隱。李商隱的詩之所以好,就是他感覺非常敏銳,而且他能很細致地把他的這種感覺敘寫出來。“悵望西溪水,潺湲奈爾何”,就是這兩句,它有很深曲的意思在裡邊。 “不驚春物少,隻覺夕陽多”。以前我就講過,李商隱的詩總是有很多層次的轉折,推出去拉過來再推出去,中間翻幾遍的轉折。比如《昨夜》,他說,“(我)不辭鶗?妒年芳,但惜流塵暗燭房。”“鶗?妒年芳”本來是一件可悲哀的事情,《楚辭》中說“恐鶗?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離騷》)。鶗?好像是嫉妒這一年的芳華,所以它要叫,鶗?一叫,就使得春天的花都落了,這本來是可悲哀的事情了,是春天的消逝,是百花的零落,但李商隱說“不辭”。“我”對於這種悲哀,我寧可承受不逃避。因為我有更深一層的悲哀,是“但惜流塵暗燭房”,我只是悲哀,“惜”就是惋惜,我真是惋惜,這麼光明的蠟燭,而且是在燭心,一條伸到裡邊的蠟燭的心燃燒發出來的那種光明,為什麼塵土把它遮暗了呢,這才是可“惜”的。人生的無常,“鶗?妒年芳”,鶗?鳥要叫,春花要零落,人生是短暫的,我都承認都不推辭,但是為什麼我那從頭到尾是中心的燃燒才發出來的光明竟然還被遮暗了呢?這就是李商隱,我不惜不辭“鶗?妒年芳”,我只是惋惜那“流塵暗燭房”。所以李商隱詩的好處是它總是千回百轉出來的。他總是退一步說,“我”承受這樣的痛苦,這樣的痛苦我都承受,然而還有比這更痛苦的事情。 “不驚春物少,隻覺夕陽多”。什麼叫“春物少”,因為百花都零落了,“狂風吹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這是“春物少”了。但這個,我們放它過去。我不是為春天的花草的零落,花的凋零而惋惜。“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我不是驚訝於春天的景物減少了。因為“一片花飛”,“風飄萬點”是必然的,“我”只是覺得可惋惜的就是“夕陽多”,這麼快就到了日暮黃昏了。李商隱的詩句蘊含兩層深意。“我”“不辭鶗?妒年芳”,“我”可惜的只是“流塵暗燭房”。“我”不以春花的零落減少為可惜,只是覺得這麼快就到了夕陽日暮。 “色染妖韶柳,光含窈窕蘿”。但是西溪的風景畢竟還是美的。妖韶的柳樹啊,這麼美艷動人,春天把它都染綠了。“光含窈窕蘿”,婉轉的細長的爬上去的裊娜的這盤藤的植物,都在春天的這個光影之中。意思是雖然是春物少了、夕陽多了,但是西溪的潺湲的流水旁邊,還是有那美麗的柳樹、那纏綿的爬藤,所以“色染妖韶柳,光含窈窕蘿”,還是兩層的意思了。 “人間從到海,天上莫為河”。“人生長恨水長東”,人間自是長恨,流水自是長東,人間是無可挽回的,人間就是這樣的。但為何天上也有銀河的阻隔呢?人間任憑它東流到海,可是這天上就不要再有銀河的阻隔了。 “鳳女彈瑤瑟,龍孫撼玉珂”。人間真的沒有美好的事情嗎?他說在“我”想象之中,應該有一個美好的境界。“鳳”跟“龍”是對的﹔“女”跟“孫”,一個女和一個男是對的。如果有像鳳一樣的女子,彈那樣美麗的琴瑟,有像龍一樣的男子,身上佩帶著佩玉的鳴珂,那是比喻很高貴的地位。“我”在京華有過這樣一個夢,是“京華他夜夢”。“我”是夢想,“我”夢之中應該有這樣的事情。“他夜”的“他”字可以指以前曾有的事情,也可以指將來可能有的事情,可是這是一個夢啊,是“好好寄雲波”。“我”希望把“我”這一份感情,把“我”這一份懷念,把“我”這一份向往,能夠如此珍重地寄給“我”所懷念的京華。怎樣寄去呢?“我”就隨著天上的白雲,隨著地上的流水,去傳達和希望“我”所懷念的那樣一個美好的境界。 (本文由劉靚整理) |
|
E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
|
語譯: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 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你沒見那年邁的父母,對着明鏡感嘆自己的白髮。 年輕時的滿頭青絲如今已是雪白一片。(喻意青春短暫) (所以)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縱情歡樂, 不要讓這金盃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 (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爲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 詩人故事 更多 天寶初年(742),李白來到長安遊歷,愛才的唐玄宗不但親自召見了李白,還把李白留在翰林院,專門給自己起草詔書。一次,唐玄宗叫樂... 煮酒論詩詞 更多 《將進酒》一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天寶十一年(752),對政治前途失意的李白這時已經離開長安,漫遊天下。在嵩山潁陽元丹丘的家中,李白與好友開懷暢飲。酒酣耳熱之際,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將進酒》。詩一開始就從廣袤的空間和轉瞬即逝的時間上展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人以寫景起興,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實景是黃河之水... 大話詩人 更多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附近),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 賞析二 更多 作者:佚名 這首詩非常形象的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一方面對自己充滿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現波折後,又流露出縱情享樂之情。在這首詩裏,他演繹莊子的樂生哲學,表示對富貴、聖賢的藐視。而在豪飲行樂中,實則深含懷才不遇之情。全詩氣勢豪邁,感情奔放,語言流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李白“借題發揮”借酒澆愁,抒發自己的憤激情緒。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 鑑賞 更多 作者:佚名 將進酒,唐代以前樂府歌曲的一個題目,內容大多詠唱飲酒放歌之事。在這首詩裏,李白“借題發揮”借酒澆愁,抒發自己的憤激情緒。這首詩非常形象的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一方面對自己充滿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現波折後,又流露出縱情享樂之情。全詩氣勢豪邁,感情奔放,語言流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屬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更爲深沉,藝術表現更爲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由道士吳人筠推薦,由唐玄宗招進京,命李白爲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後,李白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又重新踏上了雲遊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說法不一。黃錫珪《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繫於天寶十一載(752)。一般認爲這是李白天寶年間離京後,漫遊樑、宋,與友人岑勳、元丹丘相會時所作。 此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8年之久。這一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勳(岑夫子)應邀到嵩山另... |
|
【命題出處】 A【原詩】:「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故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 出自杜甫《江亭》 B【原詩】:「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出自王維《漢江臨汎》 C【原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出自馬致遠《天淨沙》 D【原詩】:「悵望西溪水,潺湲奈爾何。不驚春物少,只覺夕陽多。色染妖韶柳,光含窈窕蘿。人間從到海,天上莫為河。鳳女彈瑤瑟,龍孫撼玉珂。京華他夜夢,好好寄雲波。」出自李商隱〈西溪〉。 E【原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出自李白《將進酒》 |
|
【解說分析】(A)水的流動。(B)江水的流動。(C)河水。 (D)以溪水潺湲,悵惘時間流逝。(E)以江水奔流,嘆時光匆促。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