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https://twitter.com/mastertsang1
https://www.linkedin.com/feed/
(6461)普通話說:聞一增十(wén yī zēng shí)
解說:
「聞一增十」成語,意思是聽到一點風聲便誇張十倍。
形容把聽到的事大肆渲染。
聞:聽到;
增:增加。
出處漢·王充《論衡·藝增》:「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愜於心。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使夫純樸之事,十剖百判;審然之語,千反萬畔。」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老鼠尾生瘡
香港俗語「老鼠尾生瘡」用嘲諷本來很小的事情被誇張作大。
【老鼠尾生瘡】闡述:
老鼠尾巴上生瘡,流不出多少「膿水」;
所謂「膿水兒」與「能水兒」諧音;
比喻人的能力、水平有限。
此歇後語的意思:一般都是形容事情本來很小,但是被刻意誇張作大;
如果有人吹噓自己,但本身沒什麼能力,最後被人拆穿的話,他這種行為就可以說是「老鼠尾生瘡—大極有限。」
(6462)普通話說:洩漏天機(xiè lòu tiān jī)
解說:
「洩漏天機」是成語,形容向人透露了不應該讓人知道的神秘天意(迷信)
或重要秘密。
比喻走漏了不宜外洩的機密。
天機:舊指神秘不可知的天意;借指特別秘密的事。
出處1宋.陸遊《醉中草書因戲作此》詩:「稚子問翁新語處,欲言直恐泄天機。」
出處2明.姚茂良.精忠記.第二十八齣:「想著你於家為國,聽我從頭分明說破,洩漏天機,你今日裡悔之何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爆響口
廣東話說「爆響口」,意思就是忘記了要保密,說漏嘴了、漏了風聲
或泄露了什麼重要秘密。
「爆響口」這三字的精緻,在於守密者的嘴巴本應密不透風,但不知何故,
嘴巴突然像「爆竹」一般,響個不停,將秘密一連串的說出來。
「爆響口」通常是推理小說的經典老套路。
(6463)普通話說:四兩撥千斤(sì liǎng bō qiān jīn)
解說:
「四兩撥千斤」是諺語,比喻用力小而收效大。
出處《蕩寇志.第一八回》:「兵器又不在斤兩上分高低,古人說得好,四兩能撥千斤重。」
【四兩撥千斤】闡述:
「四兩撥千斤」這一武術技法「術語」初見於太極拳《打手歌》: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意思是順勢借力,以小力勝大力。
在太極拳推手過程中,凡加引化勁於對手動作上,誘其落空,或者先化後粘,
逼使對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橫」撥「直」;以「直」撥「橫」,
改變對方勁力方向等,均屬「四兩撥千斤」之法。
此語經廣泛傳播,為各家拳派採用,泛指以「巧」勝「拙」的各種擊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刀仔鋸大樹
粵語的意思是以較少的「成本」或「代價」去換取較「豐厚」的利益。
以前要鋸斷大樹要使用專用的手鋸或斧頭,不過購買專用的手鋸或斧頭成本不低,故若使用一把「小刀」便可以把大樹鋸倒,成本便可明顯下降。
現今常用於「賭場」上,急求回本的賭客想在短時間贏取失去的籌碼,
這亦可以反映一種「投機」心態,在行事時偏愛「走精面」的性格。
【刀仔鋸大樹】闡述:
「刀仔鋸大樹」係片語;意思係以小博大。
「刀仔鋸大樹」亦可以形容,就算你的力量幾細,只要你肯努力,你都可以成功的,就好似我地經常講的果句「只要功夫深,鐵柱磨成針。」
(6464)普通話說:朝過夕改(zhāo guò xī gǎi)
解說:
「朝過夕改」是成語,意思是早上犯的過失,晚上就改正了。
形容改正錯誤很快。
出處1《漢書·翟方進傳》:「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出處2《晉書·周處傳》:「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塗尚可,且患誌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
出處3《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比喻及時改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錯就要認打就要企定
這句粵語俗語真正表達的意思其實是前半句;
意思就是做錯了事就要老實承認接受批評,即便要被打也要承受。
古人所言直指凡人都有錯,「智者」、「賢者」、「為上者」也沒例外;
不過如肯改過,沒有一件善事比這來得更好。
對於「打就要企定」,「打」借指被批評,那全句的意思就是須站定聽「批評」了。言下之意,犯錯者須放下無謂的自尊,誠意接受批評,在汲取教訓後把錯誤矯正過來;
意圖作「死雞撐飯蓋」或「跌落地揦番揸沙」式的「硬撐」,
只會火上加油、亂上添亂。
(6465)普通話說:天上掉餡餅(tiān shàng diào xiàn bǐng) 解說
:
「天上掉餡餅」是一個漢語熟語,指不用出力即可享受現成的東西。
也可作為歇後語使用,後接坐享其成。
「天上掉餡餅」這個典故出自《聖經》《出埃及記》第16章。
講的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了埃及,他們在曠野行走,沒有食物,人們在抱怨。耶和華讓很多「鵪鶉」飛來,在露水上升之後,地面上有了有如「白霜」一樣的小圓物,以色列人管它叫「嗎哪」,樣子像「芫荽子」,白顏色,味道如攙蜜的薄餅。
這就是天上掉餡餅的由來。
【天上掉餡餅】闡述1:嗎哪(Manna)
耶和華在曠野供應給以色列人的一種神奇的食物。
嗎哪原來的形狀是一些薄片,好像地上的霜,降在以色列營的四周(出十六14、15)。
人把它與芫荽子、珍珠或樹脂作比較(民十一7)。
有說其滋味像蜜,有說像新油(出十六31;民十一8)。
但味道與顏色是很主觀的,所以這些描述也不是互相矛盾的。
這詞在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是「甚麼?」
以色列人看見嗎哪時就問:「這是甚麼?」(出十六15)
許多人嘗試把現今旅客在西奈和阿拉伯所發現的東西與嗎哪作比較。
初夏(6、7月)時,這些地區的垂絲柳樹會滲出一種甜的液體,
那是由於一些小昆蟲在樹上活動而產生的。
這些液體落在地上就會形成小顆粒,在猛烈的日頭下,又會漸漸消失。
也有人將嗎哪比作西南亞部分地區一種可以吃的青苔,在饑荒時這青苔可以代替穀類食用。
嗎哪可能來自某一種自然現象,相信神可以行神蹟供應祂子民的人(參出十四16、21、31)。
【天上掉餡餅】闡述2:
「天上不會掉餡餅」下一句是「有的人就是不相信。」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上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自己想要獲得必須經過自己努力去爭取。
就如同天上不會掉餡餅一樣,但是很多人卻總是期望奇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們稱之為上天對自己的恩賜。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廣東人說話比較詼諧,往往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話來比喻一個好抽象的意思。
比如說,「有那麼大的便宜,我真的不相信」這句話就說得太直白了。
如果說成「真是有咁大只蛤乸隨街跳?」或者說「哪裡有咁大只蛤乸隨街跳啊!」就生動多了。
【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闡述:
其實這句話與普通話的「天下不會掉下餡餅來」意思是差不多的;
那為什麼粵語不說「餡餅」而喜歡用「蛤乸」呢?
就是因為廣東人喜歡飲食,對飲食有要求,「蛤乸」就是田雞,
廣東人的盤中美食。
「田雞」,顧名思義,它是水田裡美味如「雞」的東西,如果隨街都有「蛤乸」,你低頭就能拾到,哪裡有那麼大的好事啊!
所以說「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其實的意思就是說「沒有這樣的事情」而已,
就如西方人所說的:「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樣。
(6466)普通話說:朝夕相處(zhāo xī xiāng chǔ)
解說:
「朝夕相處」是成語,意思是從早到晚都在一起,形容關係密切。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四章:「這時我和梁喜奎同住一間房,朝夕相處,相愛如弟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朝見口,晚見面
「面口」是指一個人的樣貌,例如話一個人「生面口」,即是講呢個人唔係幾熟悉,比較陌生,好少見咁解。
「朝見口,晚見面」將「面口」兩個字拆開,意思是「朝晚見口面」的轉換形式,「朝又見,晚又見」,就形容一日當中會見好多次咯!
【朝見口,晚見面】闡述1:
舊時廣州的普通人家大都住房狹窄,住不下幾個人,
於是人們就在房間內搭建「閣仔」(小閣樓)作起居用。
晚上睡覺還要在廳裡搭床,一早就得拆掉,人們稱此是「朝行晚拆」
(本應是晚行朝拆,口語習慣於顛倒來說)。
「朝」是當時廣州話的常用詞。
廣州人早上說「朝」、 「朝早」或「朝頭早」;
「今朝」是指「今天早上」,明天早上說「聽朝」;「成朝」是指「整個早上」,每天早上說「朝朝」;「朝晚」和「朝頭夜晚」則表示「早晨」和「晚上」。
【朝見口,晚見面】闡述2:
「朝」字,早在漢代的《爾雅》就有解釋:「朝,早也。」
大家都熟知的李白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詩句裡的「朝」就是早上之意。
其本義今天仍然可以從成語裡反映出來,例如「朝令夕改」、「朝三暮四」。
【朝見口,晚見面】闡述3:
「朝」在普通話裡是不能單說的,而要說成:「朝陽」、「朝日」、「朝暉」、 「朝露」等等;
這些詞語大多用於「書面」,一般不在口語中說。
【朝見口,晚見面】闡述4:
而「朝」至今仍是「廣州話」非常活躍的口語詞。
《羊城晚報》曾以「朝七晚五12節課,累壞學生哥」為題報導學生的學習情況。
由於經常使用,人們的口語中產生了很多生動活潑的熟語。
例如:「朝不保夕」;廣州話說「揾朝唔得晚」;
而「急於求成」廣州則是話說「朝種樹,晚鎅板」
(早上才栽上樹苗,晚上就要能鋸成木板)。
(6467)普通話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
解說: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成語,意思是別人是拿著刀的人,我是案板上的魚肉。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出處1《史記·項羽本紀》: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出處2朱道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還不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寄人籬下的日子究竟到了什麼時候為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魚腩部隊
所謂「魚腩部隊」是指競爭中兩陣對壘時,其中往績差(常敗)、實力明顯偏低、
不足以影響比賽的整體戰績的一方;常見於運動賽事的評述。
【魚腩部隊】闡述1:
「魚腩」是鯇魚接近肚子部位,相對魚頭,魚尾等別的部位,
每一口都是「啖啖肉」。
魚腹的特點是肉較厚,且魚骨較少,容易食用;所以引伸形容競賽中一些實力明顯較弱,每戰多敗的參賽隊伍,對手要戰勝這些隊伍如同食用「魚腩」一樣沒有難度,故形容這些參賽隊伍為「魚腩部隊」。
【魚腩部隊】闡述2:
這句用語本是民間的俚俗說法,最初源自廣東話,後來廣泛應用於香港的體育競賽評述中。
臺灣則通常會以「陪榜」、「弱隊」甚至「鳥隊」來指稱類似的觀念。
此外,亦有「包尾大幡」的用法;
澳門則使用「副班長」形容敬陪末席的球隊。
(6468)普通話說:霸道橫行(bà dào héng xíng) 解說
:
「霸道橫行」是諺語,意思是橫行霸道。指依仗權勢為非作歹。
形容刁民惡棍,結交官府,盤剝鄉愚,仗著銀錢霸道橫行,無惡不作。出處清·出處1黃鈞宰《金壺浪墨·漕弊》:「及到江南,則玩易官府,欺淩民船,霸道橫行,莫敢正視。」
出處2《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還有等刁民惡棍,結交官府,盤剝鄉愚,仗著銀錢霸道橫行,無惡不作。」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曬
「曬」字是指太陽光所能覆蓋到的地方,「大曬」可想而知,是藉此來形容其利害或程度之大;
與「巴閉」、「了不起」意思有所相近,而且「大曬」還附有「橫掃千軍」的霸勢意境。
比如我在某個地方是「大曬」的,是指我在某個地方是「老大」是「首領」的地位,程度甚至大到可以「橫行」。
【大曬】闡述:
通常是在賭台上,如果其中一家的牌「大曬」的話,就會有機會贏曬其他人所有啲錢,比如玩「鋤大D」,當出「葵扇2」的時候都是「大曬」;
打「鬥大」時,出隻「鬼」的話,都是「大曬」的。
通常在打牌「大曬」的時候,你就有「發牌權」;
而生活當中「大曬」的話,就有「話事權」;
不過,唔好以為啲人話你「大曬」的話,你就是一個「好人」喔!
而是話你「好霸道」,所以做人的話,生活仲係「低調」啲好。
(6469)普通話說:左右逢源(zuǒ yòu féng yuán)
解說:
「左右逢源」是成語,意思是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
後也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非常順利。
逢:遇到;
源:水源。
出處1《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
出處2余秋雨《文化苦旅》:「構尋釁挑戰,而是左右逢源,不斷受到皇帝重用。」
出處3嚴復《救亡決論》:「其究極也,必道通為一,左右逢源,故商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百足咁多爪
所謂「百足」就是我地平時所講的「蜈蚣」了,而「爪」就是指蜈蚣的「腳」,如果用呢個詞「百足咁多爪」來形容一個人的話,就證明佢的能力非常之強,交際的範圍非常之廣,門路非常之多,每個領域都會涉足到。
(6470)普通話說:雲蒸礎潤(yún zhēng chǔ rùn)
解說:
「雲蒸礎潤」是成語,形容雲氣升騰,柱石濕潤。
意思是形容濕氣很重。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山雲蒸,柱礎潤,伏岑掘,兔絲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黐𥹉𥹉𥹉𥹉/濕𣲷𣲷𣲷𣲷
「濕𣲷𣲷𣲷𣲷」和「黐𥹉𥹉𥹉𥹉」都是形容物件或者地方表面好濕
【黐𥹉𥹉𥹉𥹉/濕𣲷𣲷𣲷𣲷】闡述:
香港啲天氣成日又熱又濕咁,好容易令人覺得「黐立立」同「濕立立」,不過原來「黐立立」同「濕立立」個「立」嘅正字,並唔係同一個「立」。
「黐立立」本字係黐𥹉𥹉𥹉𥹉,而「濕立立」就係濕𣲷𣲷𣲷𣲷,
「𣲷𣲷」和「𥹉𥹉」嘅粵音都係(nap6),因為無其他同音字,大家可以將「立」字嘅「l」音讀成「n」音就讀到。
咁究竟「𣲷𣲷」同「𥹉𥹉」呢兩個字有咩唔同?
根據《廣韻》「𣲷𣲷」解做:「濕𣲷𣲷也」;
根據《六書故》「𣲷𣲷」係指「淹濕狀」,即係「水水」地、「濕濕」地嘅狀態。
而「𥹉𥹉」字喺《五音集韻》就解「黏也」;
即係我哋平時講開有「小小黐」嘅狀態。
(6471)普通話說:殃及池魚(yāng jí chí yú) 解說
:
「殃及池魚」形容無緣無故地遭受禍害。
比喻無辜波及而受害。
殃:災禍。
池魚:池中的魚。
出處1《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出處2北齊‧杜弼《檄梁文》:「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出處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九回:「你們這件事鬧翻了,他們窮了,又是終年的鬧饑荒,連我養老的幾吊棺材本,只怕從此拉倒了;這才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搭沉船
本義係話隻船好地地嘅,但係有個人上咗船之後隻船就沉咗,嗰個最後上船嘅人就會被人話係「搭沉船」啦!
呢句廣東話在實際應用入邊,是形容「累街坊」的黑仔之人。
例如當呢個人加入呢個「團隊」裡面,導致呢個「團隊」失敗的話,就可以話條友仔是「搭沉船」啦!
當然啦!失敗的原因有好多,唔能夠賴曬呢個「搭沉船」的人嘅!
不過,詞義引申開來,就是俾你累死、馱衰家、累街坊等。
形容喺某個人加入咗團隊之後,團隊做事就成日失敗。
(6472)普通話說:打腫臉充胖子(dǎ zhǒng liǎn chōng pàng zī)
解說:
「打腫臉充胖子」是諺語,形容把自己的臉打腫來冒充胖子。
比喻死要面子,搞排場,而不自量力,為撐面子,做一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你也不要在我老張面前打腫臉裝胖子,硬不要朋友幫助。」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充大頭鬼
廣東俗語「充大頭鬼」是一個貶義詞,常用來形容一些帶有欺騙性的勢利行為,如營造虛假形象或社會地位以博取別人的認同或敬仰,從而獲得物質或心理上的滿足感。
【充大頭鬼】故事1:
話說某君窮得實在一無所有,但性好「充大頭鬼」。
有小偷不知底細,夜間摸進他家去偷東西,一無所獲之餘,
亂說「粗口」洩憤不已。
正要離開之際,卻被某君一把拉著,硬將他床頭的幾個銅錢塞進小偷手裡,
原來懇求小偷不要對人說他窮。
【充大頭鬼】故事2:
有人喜歡信口開河,向親家自詡他家裡有三個寶貝:
有一隻日行千里牛、
有一隻每更止啼一聲雞、
有一隻會讀書的狗。
親家聽他繪聲繪影地吹,信以為真,決定第二日到他家去見識一下。
大話精至此才知道闖了禍,於是急急忙忙回家向妻子求救。
他的妻子叫他躲起來,讓她明日來應付親家好了。
第二天,親家果然來找「大話精」,妻答道:「他今早去了北京。」
親家問他幾時回來?
妻答:「大約七八日便回來。」
親家認為來回北京不可能這麼快,
妻道:「他騎的是我家的千里牛嘛!」
親家看不成「千里牛」,只好求看「報更雞」。
來到亭中,湊巧雞在啼,妻即指著雞說:「這隻雞不但夜間能報更,日間見生客來亦會啼嘅。」
親家看過雞後,又想看讀書狗。
妻道:「不瞞親家說,只因我們家貧,讀書狗為了幫補家計,被迫出外教書去了。」
【大頭鬼】的來歷:
話說「大頭鬼」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頭鬼。
據清人況周頤的《眉廬叢話》記載:咸豐年間,盛傳在北京舉行的順天闈鄉試鬧鬼,試場內經常見「大頭鬼」出沒,有同考官竟因此而被嚇死了。
見過「大頭鬼」的人都說,鬼的頭很大,甚至比五斗栲栳還要大
(栲栳:亦叫作笆斗,是一種用竹條或柳條編織而成的器具),
一些窄小的門戶「大頭鬼」也無法自由進出,其大可知。
自此已後,經歷同治、光緒兩朝,「大頭鬼」偶爾也會出現於鄉試或會試中。
由於「大頭鬼」無惡意,加上祂的故事實在太多了,慣聽了亦不怪,漸漸人們也不當一回事了。
傳說中的「大頭鬼」面圓圓金光閃閃,看來甚有富翁相,凡見過祂的人都會行好運,試官見必升遷,士子見必中式,咸謂為勢利鬼裝絕大面孔者。
【大頭鬼】闡述:
要清楚了解俗語「充大頭鬼」的由來,有必要仔細分析原文結尾一段說話:『相傳其面閃閃作金光,團團如富翁,見者試官必升遷,士子必中式,咸謂為勢利鬼裝絕大面孔者。』
為了更有系統地解釋兩者之關係,必須將這段文字分成兩部分來看。
先從『見者試官必升遷,士子必中式』入手,「大頭鬼」顯然有能力帶挈人發達無疑。
推而論之,將「大頭鬼」比諸有社會地位之富貴人士,不難理解人們巴結富貴人士所帶來的好處吧!
結尾句『咸謂為勢利鬼裝絕大面孔者』與廣東俗語「充大頭鬼」有直接關係。
以今日的語言演繹之,就是「後來人們稱呼那些勢利之人為『裝絕大面孔者』」。 所謂『絕大面孔者』即是「大頭鬼」是也;
所謂『裝』者,有假裝的意思,『裝絕大面孔者』就是「冒充大頭鬼」。
既然「大頭鬼」是假貨,是沒有實力的假象,它怎有能力帶挈人獲得好處呢!?
所以筆者認為廣東俗語「充大頭鬼」是由「大頭鬼」變化出來的。
(6473)普通話說:唱雙簧(chàng shuāng huáng)
解說:
「唱雙簧」是諺語,比喻一搭一唱,彼此配合。
【唱雙簧】闡述1:
「唱雙簧」是一種民間藝術,源於北京的一種曲藝名字,由前面的一個演員表演動作,藏在後面的一個人或說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員在「自演自唱」一樣。
現在常把兩人「一唱一和」比喻爲「唱雙簧」有諷刺意味。
【唱雙簧】闡述2:
「雙簧」作為一種節目,出現於清朝末年,據說是由慈禧太后定名的。
如今,雙簧仍然活動在藝術舞台中,多用於相聲。
此外,在雙簧前,演員一般需要穿上大褂等服飾,在前面的演員需要梳理一個向上的辮子。
出處古立高《隆冬》「他倆唱雙簧、扮黑白臉,想要說服張先生出馬競選,大先生別唱雙簧了你自已說吧!。」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扯貓尾
「扯貓尾」,這個粵語詞彙在一些人看來,似乎多少有些古怪,其字面意思是拉着貓的尾巴;
實際是指幾個人合夥故意設「局」串通一氣,一呼一應地矇騙別人。
「扯貓尾」係粵語語言入面嘅廣州片方言。
「唱雙簧」騙人粵語為什麼叫「扯貓尾」?
「扯」字,來源於黑社會用語的詞彙,是來源於做水上「買賣」的。
武俠小說中,江湖豪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發現不對勁了,都會大叫一聲「風緊,扯乎!」然後四散。
而舊時在廣東做水上「買賣」的,發現情況不對勁,通常都會大喊:
「快啲扯(帆、大纜)」、「扯」!嘿嘿,「扯」者,揚帆「解纜」走人也。
【扯貓尾】闡述1:
據說「貓尾」是由「謬為」一詞的「諧音」演變而來的。
「謬為」有假裝作偽的意思;
根據1《舊唐書·劉黑闥傳》記載:「 黑闥 初不許, 德威謬為誠敬,涕泣固請。」
根據2清譚嗣同 《報劉淞芙書》之二:「爾時實有自見其不雅馴者,非故謬為
過謙之辭也。
【扯貓尾】闡述2:
據說「扯貓尾」是由「謬為」一詞的諧音演變而來的。
因為「謬為」有「作偽」的意思,諧音「貓尾」就引申出了兩個人唱雙簧去欺騙別人的意思。
【扯貓尾】闡述3:
廣東話「扯貓尾」基本意思是雙方演「雙簧」,欺騙他人,推卸責任,
就像兩隻貓假裝打架(假),其實只是相互扯扯尾巴而己,實為做樣子給別人看而己。
在現實生活應用上,也許包含二層意思:
一為有責任時,表面相互指責,實為相互幫忙共同推卸責任;
二為表面上相互指責,實為相互吹捧對方。
例句1:
唔使扯貓尾啦,我知你哋係夾埋嘅。
(不用唱雙簧了,我知道你們是串通好的。)
例句2:
你因住有人扯貓尾呃你啊!
(你小心有人互相串通矇騙你!)
(6474)普通話說:驢唇不對馬嘴(lǘ chún bù duì mǎ zuǐ)
解說:
「驢唇不對馬嘴」是成語,意思是言語或答問不相符合。
比喻說話或寫文章;前言不搭後語;兩不相合。
多用於于人的主觀願望、做法和客觀實際不相符。
出處1《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這老頭兒,這才叫個問官答花,驢唇不對馬嘴。」
出處2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陳正公聽了這些話;‘驢頭不對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
出處3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一段話,說了個亂糟糟,驢唇不對馬嘴。」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莫釐頭尻/無厘頭
無厘頭,原本成句係「莫釐頭尻」,曾經一度被誤認作粵語粗口嘅其中之一。
「尻」字最原本係解「屁股骨」,
根據說文解字:尻,臀也。
其實「無厘頭尻」原意係指啲人「頭尾不分」,亂晒大籠,唔知做乜,
後來因為個「尻」字等同「賓舟」嘅粗口字,所以才畀人用嚟當「粗口」咁用,其實原本呢個詞語係相當「文雅」嘅。
【莫釐頭尻】闡述:
「尻」字,根據《漢語多功能字庫》解釋,原來「尻」的粵語發音為「敲」,
始源於「甲骨文」。
古人以一個人的「側視」人形把這個字造出來,本義為「臀部」。
時至今日,此字常在一些中國方言或俗文學作品中被用作「粗話」。
【無厘頭】闡述:
依家嘅「無厘頭」,形容人「講」嘅嘢同埋「做」嘅事不知所謂,無聊到冇人有,又或者發生咗嘅嘢根本搞唔清來龍去脈,令到人一頭霧水。
後來「無厘頭」呢三個字喺香港嘅電影入面出現,於是乎廣泛咁傳揚開嚟,
甚至成為一種電影風氣,繼而影響埋社會意識形態,有所謂「無厘頭文化」。
【無厘頭文化】闡述1:
「無厘頭文化」嘅特色係經常將講嘢嘅「字詞」誇張咁演釋,
或者講埋晒啲同主題風馬牛唔喇更(牛頭唔答馬咀)嘅嘢,
有時講緊嗰陣重要配合埋啲誇張嘅「形體」或者「面部」動作,目的係要令原本好簡單嘅說話或者訊息兜個大圈,搞到啲人唔知、唔明,一味得個「估」字。
【無厘頭文化】闡述2:
香港著名電影藝人周星馳好擅長呢種誇張嘅演釋,佢將「無厘頭」呢種意識形態喺電影、電視裏面大肆發揮,變成一種喜劇元素;
睇返喺佢初期嘅電視或者電影作品裏頭,經常都會出現無厘頭嘅說話同埋形體動作嚟引人笑,於是就俾大眾公認為「無厘頭文化」嘅「祖師爺」。
(6475)普通話說: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bù chī yáng ròu kōng rě yī shēn shān)
解說: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是諺語,意思是羊肉沒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羶氣。
比喻幹了某事沒撈到好處,反壞了名聲惹來了麻煩。
比喻還未曾受益,卻惹來閒言閒語。
膻:粵音:煎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那是要壞名氣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身蟻/周身蟻
如果有人整個身上都爬滿曬螞蟻,相信你一定是非常之痕癢的。
呢種感覺非常之難受,所以在廣東話裡面,人就鍾意用「一身蟻」來形容好多麻煩在身上,一時間解決唔到;
不過,同時又有人會講「周身蟻」,其實同「一身蟻」的意思是一樣的。
例句1:
今次欠銀行咁多錢,真係周身蟻。
例句2:
做呢件事,實會惹到一身蟻,千祈咪制。
(6476)普通話說:被褐懷玉(pī hè huái yù)
解說:
「被褐懷玉」是成語,意思是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
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處1先秦·李耳《老子》第70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河上公注: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匿寶藏懷,不以示人也。」
出處2三國魏·曹操《求賢令》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禾稈罨珍珠
「禾稈罨珍珠」的意思是用爛賤的東西蓋住珍貴的東西。
比喻一個人表面看上去沒什麼本事,但內裡其實非常有實力。
【禾稈罨珍珠】闡述1:
誰人都知道,珍珠珍貴,禾稈爛賤。收割後的田野,滿地都是禾稈。
一部分的禾稈堆成禾稈堆給耕牛儲存過冬的口糧。
牛哪能吃得了這麼多,那就拿來煮飯。
禾稈煮的飯好香的,但是燒火的時候,味道卻很難聞。
還有,禾稈燒完後的灰特別多,沒多久就會把灶給塞住了,所以,很多人寧願自己上山砍材割草回來燒,不燒禾稈。
很多鄉下人都喜歡把禾稈鋪在田裡,燒了之後做肥料。
由此可見,禾稈是多麼的爛賤。
【禾稈罨珍珠】闡述2:
禾稈罨珍珠,如果真有其事,就是用些爛賤的東西蓋著珍貴的東西。
世界上當然是沒有這樣的傻佬做「禾稈罨珍珠」的事啦!
只是話中有話,來個比喻而已。
【禾稈罨珍珠】闡述3:
根據《漢語成語詞典》「被褐懷玉」是成語;
是由老子的《道德經》那裡搬出來的,古老得不得了。
詞典解釋給我們的是:「褐」是舊時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人的衣服。
整個成語字面意思是「身穿粗布衣,身中藏美玉」,是用來比喻有些人很聰明的人,外表沒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被褐懷玉」在中國典籍上生存了兩千多年,慢慢就不顯得大眾化了。
比如那個「褐」字,普通老百姓都不知道它是粗布衣這個解釋。
「玉」在廣東地區也不像珍珠那樣容易看到;
於是,聰明的廣東人就把「被褐懷玉」做了現代化整容,變成「禾稈罨珍珠」,任何廣東人一聽就覺得有一大堆爛賤的東西蓋著那些正點的,貴重的東西。
(6477)普通話說:千真萬確(qiān zhēn wàn què)
解說:
「千真萬確」是成語,形容情況非常確實。
出處1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匡超人大驚道:那有此事!我昨日午間才會著他;怎麼就拿了?景蘭江道:千真萬確的事,你若不信;我同你到金親家去看看款單。」
出處2《精忠岳傳.第一四回》:「千真萬確,朝廷已差官往前去征剿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珍珠都冇咁真
「珍珠都冇咁真」語句中,「珍」與「真」是同音異義字,屬於借音變詞,取其諧音。
我們不得不承認,廣東話是一種既有趣又有特色的語言!
所謂「珍珠」也沒有那麼「真」,是指稱事物的真實性十分可靠,千真萬確。
例句:佢咁細粒,竟然夠力搬得喐部冰箱?係咪真㗎?
(6478)普通話說:搏砂弄汞(bó shā nòng gǒng)
解說:
「搏砂弄汞」是諺語,意思是撥弄砂子,收拾水銀。
比喻局面難以收拾。
搏:撥弄;
弄:收拾;
汞:水銀。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25回:「這潑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搏砂弄汞,捉影捕風。」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唔知點收科
當有些事發生了,就要想辦法解決它來收場。
想不到辦法就是「冇收」。
小孩子很頑皮,怎樣教都是不行,家長會嘆一句:「唉,對他我真是冇嗮收咯!」「冇收」就是不知道這麼收場才是。
【唔知點收科】闡述:
廣東人的日常說話很受戲台影響的。
「收場」的說法,用戲劇專業語言就叫「收科」,
所以廣東人說「唔知點樣收場」的時候,往往就很自然地說成「唔知點樣收科」。
那麼「科」是什麼呢?
從元朝的雜劇開始,就有所謂的「科白」,「科」指角色的動作,
「白」指角色的說話;
大家想像一下,戲台上「唔知點樣收科」的情景,其實是相當過癮的。
舊時的戲劇,很多是沒有詳細的劇本,編劇兼導演叫做「開戲師爺」,
他想出一個「戲劇性」故事,叫做「度到條橋」,
這條橋就是一個「故事大綱」,比如說:
第一場是「花園相會」;
第二場是「勞燕分飛」;
第三場是「落難重逢」;
第四場是……。
這樣搭好了「文路」,只要你不離開這條「文路」,演員怎樣唱,怎樣做,
就由他們自己發揮;
而與這個演員做對手戲的那位演員,就真的要做好配合才可以,兩個人要「心領神會」,要「撐時間」,就生多些枝節,時間開到了,就要很有默契地收科,
你懂得這樣放,我懂得這樣收,天衣無縫,「戲」就演的「順順噹噹」,
但是如果兩個人不是這麼「搭當」,就不知道怎樣才可以「收科」了。
【收科】闡述:
「收科」多見於南戲本子,如《張協狀元》、《荊釵記》等,等台上一段「插科打諢」就嚟完嘅時候,就會安排其他角色出嚟結束呢段插科打諢,呢個情況就叫做收科喇。
(6479)普通話說:看人說話(kàn rén shuō huà)
解說:
「看人說話」是諺語,形容不按規矩辦事,處理問題因人而異。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8回:「第二要嘴巴會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了官場說官場上的話,見了生意人說生意場中的話。」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句話,一般是用來批評別人油滑、投機、不誠懇的,可以說是一句「罵人」的壞話。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闡述1:
1『見人說人話』,就可以和『人』溝通。
2『見鬼說鬼話』,就可以和『鬼』溝通。
3見人說鬼話,見鬼說人話,那麼就不通了。
所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是『溝通』的秘訣,也是和人相處、交朋友、給人好印象、了解對方的秘訣,這是一種技巧、一種藝術,那其實不是油滑、投機、不誠懇呢!
這句話也就是說:和對方交談時,應儘量使用對方能夠認同的語言,並說對方熟習、關心的話題!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2闡述:
比如說,和廣東人說話,最好用廣東話;
和國內同胞說話,最好用普通話客,說得不「地道」沒關係,只要你說了,
便能獲得他們對你的認同。
在話題方面,比如你和有小孩的女性說話,可說說孩子教育和柴米油鹽醬醋茶;和貿易公司職員說話,可說說社會景氣問題,說得不深入沒關係,只要你開口了,他們便會不由自主地告訴你很多關於他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
如果你還善於引導,他恐怕連「心事」都要掏出來了。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3闡述: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人際關係上是很有用的一招,它的厲害在於抓住了人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弱點;
在言語上讓對方的自我獲得滿足,對方防衛意識便會鬆懈下來,
並且把你對他的客套、親切,當成你對他的關心,於是就對你產生好感。結果是,你了解他「已有三四」分,他對你卻還「一無所知」哩!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4闡述: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雖不一定會和對方建立親密的關係,但絕對是接近對方、和對方建立初步關係的好方法,如果你能這麼做,那麼保證你受益無窮。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5闡述:
不過,『人話、鬼話』是需要學習訓練的,也就是說,你要:
1訓練自己和人交往時,多談『您』,而少談『我』;如果你喜歡『我』,那麼你就很容易把別人對你的「客套」當成「關心」。
2多了解各種行業的特色和動態,學習不同族群的語言,了解多了,自然能夠『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什麼人都可以交往了!
所以說:
『人話、鬼話都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6480)普通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
(hǎo mǎ bù chī huí tóu cǎo) 解說
:
「好馬不吃回頭草」是成語,意思是好馬不會吃以前吃過的草。
比喻有志氣的人,即使遭受挫折,也不會留戀過去的人、事、物。
出處1清李漁《憐香伴·議遷》:「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
出處2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雲》上冊:「張先生,好馬不吃回頭草,盛情
心領,謝謝了。」
出處3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32章:「好馬不吃回頭草。既然他已經離開了老窩,就決心在外面的世界闖蕩下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翻兜
書面語中,重提舊話題、舊事或事情重新再來叫「兜翻」,
廣東人則叫「翻兜」。
廣東話「翻兜」是什麼意思?
「翻兜」是指把前一餐或冷掉的飯菜再「炒」一次,戲稱為「兜」,
引申意思是指事情一再重複,又叫「翻來覆去」,
廣東人又將之濃縮成單一個「翻」字,
在應用上有:
「翻手」;重複再做某件工作;
「翻炒」,把炒好的菜再炒;
「翻兜」,事情再來一次等等。
【翻兜】新解:
示例1:
如果離職嗰陣同公司或者同事「擘晒面」(關係破裂),咁即係斷自己後路,
第日冇得「翻兜」(重返崗位)。
示例2:
時下都有幾多男女朋友分咗手一段時間,都會「翻兜」對方(與對方復合),係唔捨得啩?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