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1日 星期五

谷歌教育網站master曾(共1—320) 194【中學生容易誤解成語剖析】系列(12)71—75共有超過320例


 

194谷歌教網站

【中學生容易誤解成語剖析】系列(1271—75共有超過320

成語是「形式」和「內容」都非常固定的現成用語,有其整體意義。

「理解」成語時要注意其意義的整體性,不要將結合成語的每個「語素」簡單相加,而要透過字面「從整體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語素」,更要注意其「古義」,不要想當然地按「現代漢語」的意義去理解。

為了充實知識儲備,提升語文判別能力,筆者搜集了近年來全國各地數百份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從中篩選出以下300多例容易「望文生義」令中學生錯誤解讀的成語,提供輔導:

70

上行下效(shàng xíng xià xiào

「上行下效」是成語,意思是上面或上輩的人怎樣做,

下面或下輩的人就學著怎樣做。

行:做;

效:仿效。

出處東漢·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

※※※※※

【錯判例子】:只有領導幹部嚴格自律,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

使整個社會風氣得到好轉。

※※※※※

【理解分析】:「上行下效」形容居於「上級」的人怎麼做,位於「下級」的人就跟着怎麼幹。

如果「上級」做壞事,「下級」跟着幹壞事,屬於「貶義」。

「上行下效」不能理解為「褒義」。

 

71

身無長物(shēn wú zhàng wù

「身無長物」是成語,意思是除自身外;再沒什么別的東西。

形容人東西極少。生活簡樸或家境貧寒。

長物:多餘的物品。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大去後,即舉所坐者送之。

既無餘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

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後以身無長物比喻節儉或貧困。

例如:「他一向自奉甚儉,生活清約,所居之處,往往身無長物。」

※※※※※

【錯判例子】:聽說此次軟件開發大賽強手如林,王剛心裏打起了退堂鼓:

自己的基本技能雖然過硬,但「身無長物」,如何取勝。

※※※※※

【理解分析】:「身無長物」形容除自身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

形容「貧困」。

例句誤用來形容「沒有特長」。

 

72

生吞活剝(shēng tūn huó bō

「生吞活剝」是成語,原意指生的吞下去,活的剝開來(貝殼類),

形容那時人類還過著野獸的生活;

比喻對別人的經驗、理論、方法生硬地接受,機械地照搬。也指生拉硬扯。

出處唐劉肅《大唐新語·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

〔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本來是指唐張懷慶喜歡剽竊名士詩文,

而遭時人譏為:「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後比喻做學問或學習某事,只是一味的襲用他人的經驗或成果,而不求甚解。

※※※※※

【錯判例子】:這些曾經認為李明會給他們帶來福音的人們,都怒氣沖沖看着李明,恨不得把他「生吞活剝」,以解被騙之誤。

※※※※※

【理解分析】:「生吞活剝」原指「生硬」搬用別人詩文的詞句,

現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機械的搬用經驗、理論等。

不能理解為:「狼吞虎咽地吃東西或殘忍地報復某人。」

 

73

師心自用(shī xīn zì yòng

「師心自用」是成語,意思是形容自以為是,固執己見,

不肯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用,稠人廣座,

謬誤差失者多矣。」

※※※※※

【錯判例子】:在學習上也是這樣,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要善於動腦筋,

「師心自用」,才能學深學透。

※※※※※

【理解分析】:「師心自用」形容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例句誤用為:「善於學習借鑑,為我所用。」

 

74

石破天驚(shí pò tiān jīng

「石破天驚」是成語,本來是形容古樂器「箜篌」彈奏出來的聲音高亢激越,

驚天動地。後來形容事物新奇而驚人。

出處唐.李賀《李憑箜篌引》:「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1【鍊石補天】闡述:

相傳洪古時代,自然界發生大變動,天地傾圮、山林大火、洪水泛濫、猛獸四竄食人。

於是,女媧氏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天地的四柱、

殺黑龍、積蘆灰以止洪水。

終於拯救蒼生於浩劫,萬物重生。

2【石破天驚逗秋雨】闡述:

《石破天驚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的主要內容包括:

唐代的呂洞賓,成了道家的始祖;

明初的沈萬三,住進了後人築造的沈廳;(沈廳位於周莊富安橋東南側的南市街上,坐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間,分佈在一百米長的中軸線兩旁,佔地兩千多平方米,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

未曾結婚的林和靖,有了妻子和孩子;

感佩清帝的金聖嘆,成了大明的忠臣……

上述文史知識「差錯」均出自著名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

類似這樣的文史差錯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中

竟有一百多處。

《咬文嚼字》資深編委金文明先生,深感「石破天驚」,於是就有了這部書。

※※※※※

【錯判例子】:改革開放的成果越來越令人矚目,許多來中國的人都有感於二十幾年來中國發生的「石破天驚」的變化。

※※※※※

【理解分析】:「石破天驚」是用來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不能用於「驚人的消息或變化」。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絃樂器又稱撥絃樂器。

箜:粵音:空

篌:粵音:喉

 

75

始作俑者(shǐ zuò yǒng zhě

「始作俑者」是成語,意思是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1]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

1【始作俑者】成語典故: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

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呢?」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甚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厩裡有的是壯馬,

可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還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互相殘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2始作俑者【故事發展】:

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

【俑葬】闡述:

「俑葬」是古代社會變革的產物,其變化過程相當複雜:

據考古資料中國的「俑葬」早在「殷商」便開始出現。

自秦國統一「六國」之後,「人殉」在法律上已明令禁止,但仍時有出現,

那雖然不是主流,而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俑」殉葬。

秦始皇「兵馬俑」可謂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

下圖:殷墟車馬坑中葬二馬一人一車(2000年劉家莊出土)

3始作俑者【故事延續】:

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孟子梁惠王上》所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

這是最權威的解釋,其經典之處在於,它不但是對這句話的解釋,更是其出處。

4始作俑者【故事結論】:

事實上「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一語既非出自《論語》,

也非出自《禮記》。

只有《孟子·梁惠王上》史無前例地記載了孔子的這一句話,並同時闡述了孔子這麼說的理由因為「俑」太像人了。

在這裡孟子並沒有解釋「其無後乎」的具體含義,

但言下之意無疑是有「鄙視」的態度。

※※※※※

【錯判例子】:在這個廠裡,他是敢於摔了鐵飯碗,而幹個體的「始作俑者」,

在他之後,不少人或辭職,或停職,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

【理解分析】:「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典故是說孔子反對用「俑」殉葬,孔子說,開始用「俑」殉葬的人,

大概沒有「後嗣」了吧!

比喻某種「壞事」或「惡劣」風氣的創始人;這是個「貶義詞」;

例句中僅僅將它理解為「第一個」,顯然是不適當的引用。

有空請到下列網站瀏覽我的文章博客:

ahttp:// www.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bhttps:// www.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chttps:// www.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

d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ehttps://twitter.com/mastertsang1

fhttps://www.tsangmaster9449.wordpress.com

ghttps://www.linkedin.com/fe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