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176谷歌網站(342)【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342)【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我們的目標:

1 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 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www.linkedin.com/feed/

https://twitter.com/mastertsang1


(5721)普通話說:打家截道(dǎ jiā jié dào)解說:

「打家截道」是成語,意思是指到人家裡和在路上搶奪財物。

出處 1 元·關漢卿《四春園》第二折:「一生殺人放火,打家截道,偷東摸西。」

出處 2  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三折:「這廝待強風情打家截道拚著做,那裡討護身符。」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擄笠(老笠)(Rob)其實「老笠」的正寫是「擄笠」。

「擄」是把人搶走:擄掠。擄人勒贖。

因為「擄」與「老」諧音,所以把「擄笠」講成了「老笠」當中的「笠」字是「Robbery」中的「Rob」音。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5722)普通話說:無足重輕(wú zú zhòng qīng)解說:

「無足重輕」是成語,意思是沒有它並不輕些,有它也並不重些,指無關緊要,同「無足輕重」同義。

出處 1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二十五回:「又想及山東關拿武舉,老婆已成破貨,無足重輕。」

出處 2  魯迅《華蓋集續編補編·關於〈三藏取經記〉等》:「所以我以為不能據缺筆字便確定為某朝刻,尤其是當時視為無足重輕的小說和劇曲之類。」

出處 3 明·張居正《謝恩疏》:「況臣欵欵之愚,既特孚於昭鑒,則諸呶呶之口,誠無足為重輕。」

出處 4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三:「我自然只能當一很小很小無足重輕的小卒。」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茄呢啡(Carefree)

拍戲時「臨時演員」叫做「茄呢啡」,或者叫臨記;意思是這類演員唔需要太過

注重,現實生活中都會泛指一些唔重要嘅人。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5723)普通話說:犬吠之警(quǎn fèi zhī jǐng)解說:

「犬吠之警」,是成語,意指搶劫、偷竊之類的行徑。

出處 1 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贊》:「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出處 2 明·陳子龍《問古者天下凡郡縣兼城》:「今晏然無犬吠之警,而上下數牽,即一旦事起,復遣數四輩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爆夾/爆格(Burglary)

「爆格」喺指入屋盜竊,亦都是「爆夾」的變讀。

「夾」指「夾萬」,即保險箱。

「爆夾」就是爆開保險箱,偷走櫃內的財物,引申為入屋盜竊;

因為「夾」、「格」粵語中讀音相近,慢慢「爆夾」就讀成「爆格」。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24)普通話說:狐鼠之徒(hú shǔ zhī tú)

解說:

「狐鼠之徒」是成語,意思是比喻為非作歹、作惡多端、個人品質低下的小人。

出處《隋唐演義·第七十三回》:「朝廷之紀綱尚在,但可恨這班狐鼠之徒耳。」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仆街(Poor guy)

「仆」要讀 「pok」;

「仆街」這詞語,上至八十歲,下至三歲小孩,都應該不會陌生;甚至是不少人的口頭禪,不過有不少人誤以為「仆街」是動詞; 事實上,其實這是名詞,來自英文「poor 

guy」,不過「poor」不是貧窮的意思,而是行為「粗劣、低俗」的意思。

舉例:「呢條友仔連乞丐啲錢都搶!正一仆街!」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25)普通話說:牽牛下井(qiān niú xià jǐng)解說:

「牽牛下井」是諺語,比喻所辦的事情很棘手,很難辦到。

出處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 15 回:「至如負販經商,登山涉水,吃煙人更是牽牛下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疴拔甩/屙拔甩

「拔甩」來自英文「blood」的音譯,意思是「疴血」的意思;

如果遇到麻煩、棘手難題或者面對死路一條的境況,人們通常都會感嘆一句:呢一鑊真喺疴拔甩啦!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5726)普通話說:逢凶化吉(féng xiōng huà jí)解說:

「逢凶化吉」是諺語:遇到兇險轉化為吉祥、順利。這是帶有迷信的說法。有迷信思想的人認為:祈求神靈的保佑,能使遭遇到的不幸轉為吉祥。

逢:遭遇;凶:不幸;化:轉化;

吉:吉利、吉祥。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二回:「豪傑交遊滿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步躝/躐過

laam3  躝/躐過:(意思是遇到好運,渡過了危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𨈇𨈇/𨂾𨂾/檻。解:跨也。

舉例:躝/躐過床頭都係父母(指後父/後母)。

大步躝/躐過的意思是指逢凶化吉,化險為夷,順利過關。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27)普通話說:天上掉餡餅(tiān shàng diào xiàn bǐng)解說:

「天上掉餡餅」是漢語習慣用語,字面意思是從天上掉下來免費好吃的食物;因為餡餅是一種美味的食品;

形容不用出力即可享受現成的東西或突然或憑空獲得好處。

比喻無緣無故發生的好事,或者那些不切實際的人幻想而希望渺茫的事。

【天上掉餡餅】闡述:「瑪哪」Manna

這個典故出自《聖經》,出埃及記 第 16 章。

話說當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他們在曠野行走,沒有食物,人們在抱怨;於是神(耶和華)讓很多鵪鶉飛來,在露水上升

(蒸發)之後,地面上出現一些有如白霜一樣的小圓物,以色列人管它叫

「瑪哪」,這是耶和華在曠野供應給以色列人的一種神奇的食物。

「瑪哪」本來的形狀是一些薄片,好像地上的霜,降在當時以色列營的四周(參考出十六 14、15)。

人把它與芫荽子、珍珠或樹脂作比較(參考民十一 7)。

有說其滋味像蜜,有說像新油(參考出十六 31 及參考民十一 8)。

但味道與顏色是很主觀的,所以這些描述也不是互相矛盾的。

「瑪哪」這詞在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是甚麼?

以色列人看見「瑪哪」時就問:這是甚麼?(參考出十六 15)

許多人嘗試把現今旅客在西奈和阿拉伯所發現的東西與「瑪哪」作比較:初夏(6、7 月)時,這些地區的垂絲柳樹會滲出一種甜的液體,

那是由於一些小昆蟲在樹上活動而產生的;

這些液體落在地上就會形成小顆粒,在猛烈的日頭下,又會漸漸消失。也有人將「瑪哪」比作西南亞部分地區一種可以吃的「青苔」,

在饑荒時這「青苔」可以代替穀類食用。

「瑪哪」也可能來自某一種自然現象,相信神可以行神蹟供應給祂

「子民」的人(參考出十四 16、21、31)。

「天上掉餡餅」本指天空中降落樣子像芫荽子,白顏色,味道如攙蜜的薄餅那樣的既免費又好吃的食物;

聖經強調「瑪哪」的出現,是沒有任何一種自然現象可以圓滿解釋的;若不是從一個「神蹟」的角度去看,人不能解釋「瑪哪」怎會能定時、定期和大量地供應。

舊日以色列人要每天收取「瑪哪」1 次,若所收取的超了量,就會變壞

(參考出十六 20);安息日卻是一個例外。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瑪哪」的供應就停止了(參考書五 12)。

以色列人不滿足於「瑪哪」而乞求其他食物時,神就懲罰他們,但也賜給他們大量的鵪鶉(參考民十一 4-6、18-20)。

在詩歌裏,「瑪哪」被稱為「天上的糧食」(參考詩七十八 24;參考詩一○五 40),以及「大能者的食物」(參考詩七十八 25)。這就是天上掉餡餅的由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意思是說沒有那麼便宜的事。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來的;用西方人的說法是:世上沒有免費午餐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28)普通話說:抖抖瑟瑟(dǒu dǒu sè sè)解說:

「抖抖瑟瑟」是成語,意思是因為心裏害怕等因素而致身體顫抖。

出處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他抓住了他的手,也說不出的喜歡,抖抖索索地叫道:啊!是你,老胡泰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手揗(騰)腳震

形容手腳都發抖震顫,形容人慌張、不知所措的樣子。注意「揗」

字為前鼻音。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29)普通話說:理屈詞窮(lǐ qū cí qióng)解說:

「理屈詞窮」是成語意思是所說的理由站不住腳;無話可說。理:道理;理由;

屈:短;盡;窮:窮盡。

出處《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侫者。朱熹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擘大個口得個窿

意思是張開大嘴只有一個洞,比喻啞口無言,回答不出話來。或者唔識答問題,所以打開咗個口,但係又講唔到嘢出嚟

擘大個口得個窿,樣似英文 O 字。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30)普通話說:判若兩人(pàn ruò liǎng rén)解說:

「判若兩人」是成語,形容某人前後的言行明顯不一致,像兩個人一樣。出處 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須曉得柳知府於這交涉上頭,本是何等通融、何等遷就;何以如今判若兩人?」

出處 2《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他與另三人作一獻上之報告,毀左翼惟恐不至,和先前之激昂慷慨判若兩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反轉豬肚就係屎

形容兩人(或團體)本來相處融洽,但一反面(不和)後,其中一方或雙方的態度立刻變得非常惡劣。

【反轉豬肚就係屎】闡述:

凡是喜怒無常,容易反臉,對人對物總是愛則欲置之膝,惡則墜諸淵的人,俗語慣用「反轉豬肚就係屎」去比喻。

俗語的「豬肚」即是豬胃,這東西在表面看來是潔白的,但是把它翻轉過來,便是污臭之物了。比喻一個人在表面是和藹可親,但轉過臉來卻險惡可怕,這比喻便很恰當。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大家在跳舞


(5731)普通話說:吃香喝辣(chī xiāng hē là)解說:

「吃香喝辣」是成語,形容生活富足,吃喝隨意。也特指一種講究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

「吃香」指吃好的東西。

「喝辣」中的「辣」借指酒。因為酒通常帶有辛辣味。

「吃香喝辣」泛指過好日子。

出處柳建偉《九哥是一片風景》:「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替他們的身體擔心,可看了半年,四叔一家不但吃香喝辣,而且準備蓋兩層小樓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魚大肉大魚是鯉魚,大肉是豬肉。

有些地方忌諱說「鯉魚」和「豬肉」。

鯉魚、豬肉也是古代中原的兩種葷食,用來形容生活條件好。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坐著和食物


(5732)普通話說:一言難盡(yī yán nán jìn)解說:

「一言難盡」是成語,意思是形容事情曲折複雜,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多指不大愉快的事。

出處 1  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折:「我一言難盡,來探望你這歹孩兒索是遠路風塵。」

出處 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四回:「我們有一年多不去那裡打魚,如今泊子裡把住了,絕了我們的衣飯,因此一言難盡。」

出處 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 66 回:「說來話長。五年前我們老娘家裡做生日,媽和我們到那裡與老娘拜壽。」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匹布咁長

「咁」:那麼。 像一匹布那麼長。

一般形容事情來龍去脈複雜,說來話長,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

例句:呢件事講起上嚟一匹布咁長,等我哋揾間酒樓飲啖茶食個包,我再慢慢話過你知。

(這件事情說來話長,等我們找一間茶樓喝口茶吃些東西,我再慢慢跟你說。)

【一匹布咁長】闡述:

古時 1 匹=10 丈=100 尺=33.3333333 米。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33)普通話說:紙糊老虎(zhǐ hú lǎo hǔ)解說:

「紙糊老虎」是成語,形容用紙糊的老虎。比喻看似嚇人,實際上不堪一擊。

出處 1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五回:「閒常時只如鳥嘴,賣弄殺好拳棒。急上場時,便沒些用。見個紙虎,也赫一交。」

出處 2 清·沈起鳳《伏虎韜》第四折:「閒人閃開,紙糊老虎來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牙老虎

形容表面上掌權,實質相反嘅人或者團體,就好似無咗牙嘅老虎咁,只係得個樣。

【冇牙老虎含義】

(名詞)形容可以引發火燭嘅火(唔理係唔係發生火燭嗰時)

(名詞)城府深嘅人淵源

歷年嚟,因為火燭猛過虎,所以民間將「火燭」兩字形容做「冇牙老虎」。嗰時嘅「冇牙老虎」四字,係形容唔使用牙就可以猛咁吞嗮啲嘢嘅虎。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34)普通話說:沒大沒小(méi dà méi xiǎo)解說:

「沒大沒小」是諺語,形容對長輩或職位高的人不尊敬,沒禮貌。

出處 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 23 回:「好女婿呀!這等沒大沒小的,連丈母也都要了!」

出處 2 王朔《劉慧芳》:「這孩子,現在學著噎大人了。劉大媽念叨,沒大沒小。」

噎:粵音:熱

1 動詞:食物等塞住喉嚨。例子:「慢點兒吃,別噎著」

2 動詞:因痛苦、激動或頂風而喘不上氣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大冇細

冇=沒,細=小

意思是不分老幼尊卑。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5735)普通話說:七手八腳(qī shǒu bā jiǎo)解說:

「七手八腳」是成語,原指比一般人多好幾個手腳;人多動作紛亂;沒條理、動作忙亂。

或形容許多人慌亂地或無秩序地做某一項工作;或同時做不同的工作。出處 1《金瓶梅.第七回》:「七手八腳將婦人床帳、裝奩、箱籠, 搬的搬,抬的抬,一陣風都搬去了。」

奩:粵音:廉裝奩:解:嫁妝

出處 2《紅樓夢.第 70 回》:「這裡小丫頭們聽見放風箏,巴不得一聲兒,七手八腳,都忙著拿出個美人風箏來。」

出處 3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手鴨腳

(形容手腳不靈活或手忙腳亂。)

由於鴨的腳趾是連起來的,使用起來不太靈活,因此,廣東人習慣用 雞手鴨腳形容手腳不靈活或者手忙腳亂。在廣東話中,「踢曬腳」也可形容手忙腳亂。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36)普通話說:觀變沉機(guān biàn chén jī)解說:

「觀變沉機」是成語,形容頭腦清晰,辦法多,能沉著把握事物發展的契機;有仔細觀察事物變化的跡象、隨機應變才能;

沉:沉著;機:形勢。

出處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九回:「此觀變沉機之士,恐不易羅致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執生

執生形容隨機應變、伺機行事,還有彌補(錯誤)、補救的意思。

「執生」,原是戲行術語;由於戲班都是現場演出的,如果遇到臨場突變,只能靠演員臨場應變。「執」就是「把持」,「生」就是「生機」。

所以「執生」就是隨機應變、伺機行事的意思。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37)普通話說:撇嘴(piě zuǐ)解說:

「撇嘴」,形容口形的變化狀態:

下唇向前伸,嘴角朝下,表示輕蔑、不信或不高興的一種動作。或者說將下唇向前伸,嘴角向下運動以表示不屑、厭惡或不信。

出處 1《紅樓夢》第二一回:「翠縷撇嘴笑道:'還是這個毛病兒。」

出處 2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三:「金旺撇撇嘴說:咦!裝什麼假正經?小二黑一來管保你就軟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藐嘴藐舌

「藐嘴」的書面語是「撇嘴」,意思是將下唇向前伸,嘴角向下運動以表示不屑、厭惡或不信。

撇嘴,蔑視別人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5738)普通話說:超前軼後(chāo qián yì hòu)解說:

「超前軼後」是成語,形容超過前輩,冠絕後世;獨一無二,無與倫比。超:超過前輩;

軼:冠絕後世。

出處《太平天國·欽定士階條例》:「仰見天朝制度維新,超前軼後,洵為萬萬年不易良規。」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得頂

廣東話中有一句十分形象的歇後語:扁鼻佬戴眼鏡—冇得頂。扁鼻佬:塌鼻子的人;冇:沒有。

一般人戴眼鏡是靠鼻樑頂著支撐,塌鼻子的人因為鼻樑低而無法支撐,所以說「冇得頂」。

冇得頂後來引申為無法抵擋,形容棒極了,無法超越。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39)普通話說:憑白無故(píng bái wú gù)解說:

「憑白無故」是成語,意思是無緣無故;沒有一點原因。

出處高纓《達吉和她的父親》:「後來他走過來問我叫甚麼名字,我不理他,為什麼憑白無故問名字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無啦啦多撻瘌

(意思是無端端多了一道疤痕。

無端(無啦啦)多了一道疤痕(多撻瘌)  ,多撻瘌應該沒什麼意思,只不過讀起押,比較過癮又有人說「無喇喇,吹喇叭」都是一樣意思。

未提供相片說明。


(5740)普通話說:易如反掌(yì rú fǎn zhǎng)解說:

「易如反掌」是成語,形容像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比喻事情很簡單非常容易完成。

出處 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八回:「吾早有細作在城內放火、發喊相助,令魏兵驚疑不定。兵無主將,必自亂矣。吾因而取之,

易如反掌。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正謂此也。」

出處 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藩台又叫首府、首縣寫信出去,向外府、縣替他張羅,大約一二千金,易如反掌。」

出處茅盾《時間,換取了什麼?》:「掉轉身來收拾東洋小鬼,真正易如反掌,我們等著最後勝利罷!」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濕濕碎

(形容某樣事情很容易做到、或者某個金額係小數目。)

很多廣東人在使用「濕濕碎」的時候,喜歡將其簡單說成「濕碎」。過去,該詞一般用於市井場合,很少會在正式場合使用。

現在,這詞語已經廣泛使用於不同場合,而且還衍生出多個同義詞,比如說:碎料,也有人用「易過借火」來替用,形象都十分生動。

未提供相片說明。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175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175

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https://twitter.com/mastertsang1

https://www.linkedin.com/feed/

(6461)普通話說:聞一增十(wén yī zēng shí)

解說:

「聞一增十」成語,意思是聽到一點風聲便誇張十倍。

形容把聽到的事大肆渲染。

聞:聽到;

增:增加。

出處漢·王充《論衡·藝增》:「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愜於心。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使夫純樸之事,十剖百判;審然之語,千反萬畔。」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老鼠尾生瘡

香港俗語「老鼠尾生瘡」用嘲諷本來很小的事情被誇張作大。

【老鼠尾生瘡】闡述:

老鼠尾巴上生瘡,流不出多少「膿水」;

所謂「膿水兒」與「能水兒」諧音;

比喻人的能力、水平有限。

此歇後語的意思:一般都是形容事情本來很小,但是被刻意誇張作大;

如果有人吹噓自己,但本身沒什麼能力,最後被人拆穿的話,他這種行為就可以說是「老鼠尾生瘡—大極有限。」

(6462)普通話說:洩漏天機(xiè lòu tiān jī)

解說:

「洩漏天機」是成語,形容向人透露了不應該讓人知道的神秘天意(迷信)

或重要秘密。

比喻走漏了不宜外洩的機密。

天機:舊指神秘不可知的天意;借指特別秘密的事。

出處1宋.陸遊《醉中草書因戲作此》詩:「稚子問翁新語處,欲言直恐泄天機。」

出處2明.姚茂良.精忠記.第二十八齣:「想著你於家為國,聽我從頭分明說破,洩漏天機,你今日裡悔之何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爆響口

廣東話說「爆響口」,意思就是忘記了要保密,說漏嘴了、漏了風聲

或泄露了什麼重要秘密。

「爆響口」這三字的精緻,在於守密者的嘴巴本應密不透風,但不知何故,

嘴巴突然像「爆竹」一般,響個不停,將秘密一連串的說出來。

「爆響口」通常是推理小說的經典老套路。

(6463)普通話說:四兩撥千斤(sì liǎng bō qiān jīn)

解說:

「四兩撥千斤」是諺語,比喻用力小而收效大。

出處《蕩寇志.第一八回》:「兵器又不在斤兩上分高低,古人說得好,四兩能撥千斤重。」

【四兩撥千斤】闡述:

「四兩撥千斤」這一武術技法「術語」初見於太極拳《打手歌》: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意思是順勢借力,以小力勝大力。

在太極拳推手過程中,凡加引化勁於對手動作上,誘其落空,或者先化後粘,

逼使對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橫」撥「直」;以「直」撥「橫」,

改變對方勁力方向等,均屬「四兩撥千斤」之法。

此語經廣泛傳播,為各家拳派採用,泛指以「巧」勝「拙」的各種擊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刀仔鋸大樹

粵語的意思是以較少的「成本」或「代價」去換取較「豐厚」的利益。

以前要鋸斷大樹要使用專用的手鋸或斧頭,不過購買專用的手鋸或斧頭成本不低,故若使用一把「小刀」便可以把大樹鋸倒,成本便可明顯下降。

現今常用於「賭場」上,急求回本的賭客想在短時間贏取失去的籌碼,

這亦可以反映一種「投機」心態,在行事時偏愛「走精面」的性格。

【刀仔鋸大樹】闡述:

「刀仔鋸大樹」係片語;意思係以小博大。

「刀仔鋸大樹」亦可以形容,就算你的力量幾細,只要你肯努力,你都可以成功的,就好似我地經常講的果句「只要功夫深,鐵柱磨成針。」

(6464)普通話說:朝過夕改(zhāo guò xī gǎi)

解說:

「朝過夕改」是成語,意思是早上犯的過失,晚上就改正了。

形容改正錯誤很快。

出處1《漢書·翟方進傳》:「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出處2《晉書·周處傳》:「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塗尚可,且患誌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

出處3《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比喻及時改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錯就要認打就要企定

這句粵語俗語真正表達的意思其實是前半句;

意思就是做錯了事就要老實承認接受批評,即便要被打也要承受。

古人所言直指凡人都有錯,「智者」、「賢者」、「為上者」也沒例外;

不過如肯改過,沒有一件善事比這來得更好。

對於「打就要企定」,「打」借指被批評,那全句的意思就是須站定聽「批評」了。言下之意,犯錯者須放下無謂的自尊,誠意接受批評,在汲取教訓後把錯誤矯正過來;

意圖作「死雞撐飯蓋」或「跌落地揦番揸沙」式的「硬撐」,

只會火上加油、亂上添亂。

(6465)普通話說:天上掉餡餅(tiān shàng diào xiàn bǐng) 解說

:

「天上掉餡餅」是一個漢語熟語,指不用出力即可享受現成的東西。

也可作為歇後語使用,後接坐享其成。

「天上掉餡餅」這個典故出自《聖經》《出埃及記》第16章。

講的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了埃及,他們在曠野行走,沒有食物,人們在抱怨。耶和華讓很多「鵪鶉」飛來,在露水上升之後,地面上有了有如「白霜」一樣的小圓物,以色列人管它叫「嗎哪」,樣子像「芫荽子」,白顏色,味道如攙蜜的薄餅。

這就是天上掉餡餅的由來。

【天上掉餡餅】闡述1:嗎哪(Manna)

耶和華在曠野供應給以色列人的一種神奇的食物。

嗎哪原來的形狀是一些薄片,好像地上的霜,降在以色列營的四周(出十六14、15)。

人把它與芫荽子、珍珠或樹脂作比較(民十一7)。

有說其滋味像蜜,有說像新油(出十六31;民十一8)。

但味道與顏色是很主觀的,所以這些描述也不是互相矛盾的。

這詞在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是「甚麼?」

以色列人看見嗎哪時就問:「這是甚麼?」(出十六15)

許多人嘗試把現今旅客在西奈和阿拉伯所發現的東西與嗎哪作比較。

初夏(6、7月)時,這些地區的垂絲柳樹會滲出一種甜的液體,

那是由於一些小昆蟲在樹上活動而產生的。

這些液體落在地上就會形成小顆粒,在猛烈的日頭下,又會漸漸消失。

也有人將嗎哪比作西南亞部分地區一種可以吃的青苔,在饑荒時這青苔可以代替穀類食用。

嗎哪可能來自某一種自然現象,相信神可以行神蹟供應祂子民的人(參出十四16、21、31)。

【天上掉餡餅】闡述2:

「天上不會掉餡餅」下一句是「有的人就是不相信。」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上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自己想要獲得必須經過自己努力去爭取。

就如同天上不會掉餡餅一樣,但是很多人卻總是期望奇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們稱之為上天對自己的恩賜。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廣東人說話比較詼諧,往往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話來比喻一個好抽象的意思。

比如說,「有那麼大的便宜,我真的不相信」這句話就說得太直白了。

如果說成「真是有咁大只蛤乸隨街跳?」或者說「哪裡有咁大只蛤乸隨街跳啊!」就生動多了。

【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闡述:

其實這句話與普通話的「天下不會掉下餡餅來」意思是差不多的;

那為什麼粵語不說「餡餅」而喜歡用「蛤乸」呢?

就是因為廣東人喜歡飲食,對飲食有要求,「蛤乸」就是田雞,

廣東人的盤中美食。

「田雞」,顧名思義,它是水田裡美味如「雞」的東西,如果隨街都有「蛤乸」,你低頭就能拾到,哪裡有那麼大的好事啊!

所以說「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其實的意思就是說「沒有這樣的事情」而已,

就如西方人所說的:「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樣。

(6466)普通話說:朝夕相處(zhāo xī xiāng chǔ)

解說:

「朝夕相處」是成語,意思是從早到晚都在一起,形容關係密切。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四章:「這時我和梁喜奎同住一間房,朝夕相處,相愛如弟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朝見口,晚見面

「面口」是指一個人的樣貌,例如話一個人「生面口」,即是講呢個人唔係幾熟悉,比較陌生,好少見咁解。

「朝見口,晚見面」將「面口」兩個字拆開,意思是「朝晚見口面」的轉換形式,「朝又見,晚又見」,就形容一日當中會見好多次咯!

【朝見口,晚見面】闡述1:

舊時廣州的普通人家大都住房狹窄,住不下幾個人,

於是人們就在房間內搭建「閣仔」(小閣樓)作起居用。

晚上睡覺還要在廳裡搭床,一早就得拆掉,人們稱此是「朝行晚拆」

(本應是晚行朝拆,口語習慣於顛倒來說)。

「朝」是當時廣州話的常用詞。

廣州人早上說「朝」、 「朝早」或「朝頭早」;

「今朝」是指「今天早上」,明天早上說「聽朝」;「成朝」是指「整個早上」,每天早上說「朝朝」;「朝晚」和「朝頭夜晚」則表示「早晨」和「晚上」。

【朝見口,晚見面】闡述2:

「朝」字,早在漢代的《爾雅》就有解釋:「朝,早也。」

大家都熟知的李白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詩句裡的「朝」就是早上之意。

其本義今天仍然可以從成語裡反映出來,例如「朝令夕改」、「朝三暮四」。

【朝見口,晚見面】闡述3:

「朝」在普通話裡是不能單說的,而要說成:「朝陽」、「朝日」、「朝暉」、 「朝露」等等;

這些詞語大多用於「書面」,一般不在口語中說。

【朝見口,晚見面】闡述4:

而「朝」至今仍是「廣州話」非常活躍的口語詞。

《羊城晚報》曾以「朝七晚五12節課,累壞學生哥」為題報導學生的學習情況。

由於經常使用,人們的口語中產生了很多生動活潑的熟語。

例如:「朝不保夕」;廣州話說「揾朝唔得晚」;

而「急於求成」廣州則是話說「朝種樹,晚鎅板」

(早上才栽上樹苗,晚上就要能鋸成木板)。

(6467)普通話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

解說: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成語,意思是別人是拿著刀的人,我是案板上的魚肉。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出處1《史記·項羽本紀》: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出處2朱道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還不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寄人籬下的日子究竟到了什麼時候為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魚腩部隊

所謂「魚腩部隊」是指競爭中兩陣對壘時,其中往績差(常敗)、實力明顯偏低、

不足以影響比賽的整體戰績的一方;常見於運動賽事的評述。

【魚腩部隊】闡述1:

「魚腩」是鯇魚接近肚子部位,相對魚頭,魚尾等別的部位,

每一口都是「啖啖肉」。

魚腹的特點是肉較厚,且魚骨較少,容易食用;所以引伸形容競賽中一些實力明顯較弱,每戰多敗的參賽隊伍,對手要戰勝這些隊伍如同食用「魚腩」一樣沒有難度,故形容這些參賽隊伍為「魚腩部隊」。

【魚腩部隊】闡述2:

這句用語本是民間的俚俗說法,最初源自廣東話,後來廣泛應用於香港的體育競賽評述中。

臺灣則通常會以「陪榜」、「弱隊」甚至「鳥隊」來指稱類似的觀念。

此外,亦有「包尾大幡」的用法;

澳門則使用「副班長」形容敬陪末席的球隊。

(6468)普通話說:霸道橫行(bà dào héng xíng) 解說

:

「霸道橫行」是諺語,意思是橫行霸道。指依仗權勢為非作歹。

形容刁民惡棍,結交官府,盤剝鄉愚,仗著銀錢霸道橫行,無惡不作。出處清·出處1黃鈞宰《金壺浪墨·漕弊》:「及到江南,則玩易官府,欺淩民船,霸道橫行,莫敢正視。」

出處2《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還有等刁民惡棍,結交官府,盤剝鄉愚,仗著銀錢霸道橫行,無惡不作。」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曬

「曬」字是指太陽光所能覆蓋到的地方,「大曬」可想而知,是藉此來形容其利害或程度之大;

與「巴閉」、「了不起」意思有所相近,而且「大曬」還附有「橫掃千軍」的霸勢意境。

比如我在某個地方是「大曬」的,是指我在某個地方是「老大」是「首領」的地位,程度甚至大到可以「橫行」。

【大曬】闡述:

通常是在賭台上,如果其中一家的牌「大曬」的話,就會有機會贏曬其他人所有啲錢,比如玩「鋤大D」,當出「葵扇2」的時候都是「大曬」;

打「鬥大」時,出隻「鬼」的話,都是「大曬」的。

通常在打牌「大曬」的時候,你就有「發牌權」;

而生活當中「大曬」的話,就有「話事權」;

不過,唔好以為啲人話你「大曬」的話,你就是一個「好人」喔!

而是話你「好霸道」,所以做人的話,生活仲係「低調」啲好。

(6469)普通話說:左右逢源(zuǒ yòu féng yuán)

解說:

「左右逢源」是成語,意思是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

後也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非常順利。

逢:遇到;

源:水源。

出處1《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

出處2余秋雨《文化苦旅》:「構尋釁挑戰,而是左右逢源,不斷受到皇帝重用。」

出處3嚴復《救亡決論》:「其究極也,必道通為一,左右逢源,故商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百足咁多爪

所謂「百足」就是我地平時所講的「蜈蚣」了,而「爪」就是指蜈蚣的「腳」,如果用呢個詞「百足咁多爪」來形容一個人的話,就證明佢的能力非常之強,交際的範圍非常之廣,門路非常之多,每個領域都會涉足到。

(6470)普通話說:雲蒸礎潤(yún zhēng chǔ rùn)

解說:

「雲蒸礎潤」是成語,形容雲氣升騰,柱石濕潤。

意思是形容濕氣很重。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山雲蒸,柱礎潤,伏岑掘,兔絲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黐𥹉𥹉𥹉𥹉/濕𣲷𣲷𣲷𣲷

「濕𣲷𣲷𣲷𣲷」和「黐𥹉𥹉𥹉𥹉」都是形容物件或者地方表面好濕

【黐𥹉𥹉𥹉𥹉/濕𣲷𣲷𣲷𣲷】闡述:

香港啲天氣成日又熱又濕咁,好容易令人覺得「黐立立」同「濕立立」,不過原來「黐立立」同「濕立立」個「立」嘅正字,並唔係同一個「立」。

「黐立立」本字係黐𥹉𥹉𥹉𥹉,而「濕立立」就係濕𣲷𣲷𣲷𣲷,

「𣲷𣲷」和「𥹉𥹉」嘅粵音都係(nap6),因為無其他同音字,大家可以將「立」字嘅「l」音讀成「n」音就讀到。

咁究竟「𣲷𣲷」同「𥹉𥹉」呢兩個字有咩唔同?

根據《廣韻》「𣲷𣲷」解做:「濕𣲷𣲷也」;

根據《六書故》「𣲷𣲷」係指「淹濕狀」,即係「水水」地、「濕濕」地嘅狀態。

而「𥹉𥹉」字喺《五音集韻》就解「黏也」;

即係我哋平時講開有「小小黐」嘅狀態。

(6471)普通話說:殃及池魚(yāng jí chí yú) 解說

:

「殃及池魚」形容無緣無故地遭受禍害。

比喻無辜波及而受害。

殃:災禍。

池魚:池中的魚。

出處1《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出處2北齊‧杜弼《檄梁文》:「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出處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九回:「你們這件事鬧翻了,他們窮了,又是終年的鬧饑荒,連我養老的幾吊棺材本,只怕從此拉倒了;這才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搭沉船

本義係話隻船好地地嘅,但係有個人上咗船之後隻船就沉咗,嗰個最後上船嘅人就會被人話係「搭沉船」啦!

呢句廣東話在實際應用入邊,是形容「累街坊」的黑仔之人。

例如當呢個人加入呢個「團隊」裡面,導致呢個「團隊」失敗的話,就可以話條友仔是「搭沉船」啦!

當然啦!失敗的原因有好多,唔能夠賴曬呢個「搭沉船」的人嘅!

不過,詞義引申開來,就是俾你累死、馱衰家、累街坊等。

形容喺某個人加入咗團隊之後,團隊做事就成日失敗。

(6472)普通話說:打腫臉充胖子(dǎ zhǒng liǎn chōng pàng zī)

解說:

「打腫臉充胖子」是諺語,形容把自己的臉打腫來冒充胖子。

比喻死要面子,搞排場,而不自量力,為撐面子,做一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你也不要在我老張面前打腫臉裝胖子,硬不要朋友幫助。」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充大頭鬼

廣東俗語「充大頭鬼」是一個貶義詞,常用來形容一些帶有欺騙性的勢利行為,如營造虛假形象或社會地位以博取別人的認同或敬仰,從而獲得物質或心理上的滿足感。

【充大頭鬼】故事1:

話說某君窮得實在一無所有,但性好「充大頭鬼」。

有小偷不知底細,夜間摸進他家去偷東西,一無所獲之餘,

亂說「粗口」洩憤不已。

正要離開之際,卻被某君一把拉著,硬將他床頭的幾個銅錢塞進小偷手裡,

原來懇求小偷不要對人說他窮。

【充大頭鬼】故事2:

有人喜歡信口開河,向親家自詡他家裡有三個寶貝:

有一隻日行千里牛、

有一隻每更止啼一聲雞、

有一隻會讀書的狗。

親家聽他繪聲繪影地吹,信以為真,決定第二日到他家去見識一下。

大話精至此才知道闖了禍,於是急急忙忙回家向妻子求救。

他的妻子叫他躲起來,讓她明日來應付親家好了。

第二天,親家果然來找「大話精」,妻答道:「他今早去了北京。」

親家問他幾時回來?

妻答:「大約七八日便回來。」

親家認為來回北京不可能這麼快,

妻道:「他騎的是我家的千里牛嘛!」

親家看不成「千里牛」,只好求看「報更雞」。

來到亭中,湊巧雞在啼,妻即指著雞說:「這隻雞不但夜間能報更,日間見生客來亦會啼嘅。」

親家看過雞後,又想看讀書狗。

妻道:「不瞞親家說,只因我們家貧,讀書狗為了幫補家計,被迫出外教書去了。」

【大頭鬼】的來歷:

話說「大頭鬼」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頭鬼。

據清人況周頤的《眉廬叢話》記載:咸豐年間,盛傳在北京舉行的順天闈鄉試鬧鬼,試場內經常見「大頭鬼」出沒,有同考官竟因此而被嚇死了。

見過「大頭鬼」的人都說,鬼的頭很大,甚至比五斗栲栳還要大

(栲栳:亦叫作笆斗,是一種用竹條或柳條編織而成的器具),

一些窄小的門戶「大頭鬼」也無法自由進出,其大可知。

自此已後,經歷同治、光緒兩朝,「大頭鬼」偶爾也會出現於鄉試或會試中。

由於「大頭鬼」無惡意,加上祂的故事實在太多了,慣聽了亦不怪,漸漸人們也不當一回事了。

傳說中的「大頭鬼」面圓圓金光閃閃,看來甚有富翁相,凡見過祂的人都會行好運,試官見必升遷,士子見必中式,咸謂為勢利鬼裝絕大面孔者。

【大頭鬼】闡述:

要清楚了解俗語「充大頭鬼」的由來,有必要仔細分析原文結尾一段說話:『相傳其面閃閃作金光,團團如富翁,見者試官必升遷,士子必中式,咸謂為勢利鬼裝絕大面孔者。』

為了更有系統地解釋兩者之關係,必須將這段文字分成兩部分來看。

先從『見者試官必升遷,士子必中式』入手,「大頭鬼」顯然有能力帶挈人發達無疑。

推而論之,將「大頭鬼」比諸有社會地位之富貴人士,不難理解人們巴結富貴人士所帶來的好處吧!

結尾句『咸謂為勢利鬼裝絕大面孔者』與廣東俗語「充大頭鬼」有直接關係。

以今日的語言演繹之,就是「後來人們稱呼那些勢利之人為『裝絕大面孔者』」。 所謂『絕大面孔者』即是「大頭鬼」是也;

所謂『裝』者,有假裝的意思,『裝絕大面孔者』就是「冒充大頭鬼」。

既然「大頭鬼」是假貨,是沒有實力的假象,它怎有能力帶挈人獲得好處呢!?

所以筆者認為廣東俗語「充大頭鬼」是由「大頭鬼」變化出來的。

(6473)普通話說:唱雙簧(chàng shuāng huáng)

解說:

「唱雙簧」是諺語,比喻一搭一唱,彼此配合。

【唱雙簧】闡述1:

「唱雙簧」是一種民間藝術,源於北京的一種曲藝名字,由前面的一個演員表演動作,藏在後面的一個人或說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員在「自演自唱」一樣。

現在常把兩人「一唱一和」比喻爲「唱雙簧」有諷刺意味。

【唱雙簧】闡述2:

「雙簧」作為一種節目,出現於清朝末年,據說是由慈禧太后定名的。

如今,雙簧仍然活動在藝術舞台中,多用於相聲。

此外,在雙簧前,演員一般需要穿上大褂等服飾,在前面的演員需要梳理一個向上的辮子。

出處古立高《隆冬》「他倆唱雙簧、扮黑白臉,想要說服張先生出馬競選,大先生別唱雙簧了你自已說吧!。」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扯貓尾

「扯貓尾」,這個粵語詞彙在一些人看來,似乎多少有些古怪,其字面意思是拉着貓的尾巴;

實際是指幾個人合夥故意設「局」串通一氣,一呼一應地矇騙別人。

「扯貓尾」係粵語語言入面嘅廣州片方言。

「唱雙簧」騙人粵語為什麼叫「扯貓尾」?

「扯」字,來源於黑社會用語的詞彙,是來源於做水上「買賣」的。

武俠小說中,江湖豪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發現不對勁了,都會大叫一聲「風緊,扯乎!」然後四散。

而舊時在廣東做水上「買賣」的,發現情況不對勁,通常都會大喊:

「快啲扯(帆、大纜)」、「扯」!嘿嘿,「扯」者,揚帆「解纜」走人也。

【扯貓尾】闡述1:

據說「貓尾」是由「謬為」一詞的「諧音」演變而來的。

「謬為」有假裝作偽的意思;

根據1《舊唐書·劉黑闥傳》記載:「 黑闥 初不許, 德威謬為誠敬,涕泣固請。」

根據2清譚嗣同 《報劉淞芙書》之二:「爾時實有自見其不雅馴者,非故謬為

過謙之辭也。

【扯貓尾】闡述2:

據說「扯貓尾」是由「謬為」一詞的諧音演變而來的。

因為「謬為」有「作偽」的意思,諧音「貓尾」就引申出了兩個人唱雙簧去欺騙別人的意思。

【扯貓尾】闡述3:

廣東話「扯貓尾」基本意思是雙方演「雙簧」,欺騙他人,推卸責任,

就像兩隻貓假裝打架(假),其實只是相互扯扯尾巴而己,實為做樣子給別人看而己。

在現實生活應用上,也許包含二層意思:

一為有責任時,表面相互指責,實為相互幫忙共同推卸責任;

二為表面上相互指責,實為相互吹捧對方。

例句1:

唔使扯貓尾啦,我知你哋係夾埋嘅。

(不用唱雙簧了,我知道你們是串通好的。)

例句2:

你因住有人扯貓尾呃你啊!

(你小心有人互相串通矇騙你!)

(6474)普通話說:驢唇不對馬嘴(lǘ chún bù duì mǎ zuǐ)

解說:

「驢唇不對馬嘴」是成語,意思是言語或答問不相符合。

比喻說話或寫文章;前言不搭後語;兩不相合。

多用於于人的主觀願望、做法和客觀實際不相符。

出處1《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這老頭兒,這才叫個問官答花,驢唇不對馬嘴。」

出處2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陳正公聽了這些話;‘驢頭不對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

出處3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一段話,說了個亂糟糟,驢唇不對馬嘴。」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莫釐頭尻/無厘頭

無厘頭,原本成句係「莫釐頭尻」,曾經一度被誤認作粵語粗口嘅其中之一。

「尻」字最原本係解「屁股骨」,

根據說文解字:尻,臀也。

其實「無厘頭尻」原意係指啲人「頭尾不分」,亂晒大籠,唔知做乜,

後來因為個「尻」字等同「賓舟」嘅粗口字,所以才畀人用嚟當「粗口」咁用,其實原本呢個詞語係相當「文雅」嘅。

【莫釐頭尻】闡述:

「尻」字,根據《漢語多功能字庫》解釋,原來「尻」的粵語發音為「敲」,

始源於「甲骨文」。

古人以一個人的「側視」人形把這個字造出來,本義為「臀部」。

時至今日,此字常在一些中國方言或俗文學作品中被用作「粗話」。

【無厘頭】闡述:

依家嘅「無厘頭」,形容人「講」嘅嘢同埋「做」嘅事不知所謂,無聊到冇人有,又或者發生咗嘅嘢根本搞唔清來龍去脈,令到人一頭霧水。

後來「無厘頭」呢三個字喺香港嘅電影入面出現,於是乎廣泛咁傳揚開嚟,

甚至成為一種電影風氣,繼而影響埋社會意識形態,有所謂「無厘頭文化」。

【無厘頭文化】闡述1:

「無厘頭文化」嘅特色係經常將講嘢嘅「字詞」誇張咁演釋,

或者講埋晒啲同主題風馬牛唔喇更(牛頭唔答馬咀)嘅嘢,

有時講緊嗰陣重要配合埋啲誇張嘅「形體」或者「面部」動作,目的係要令原本好簡單嘅說話或者訊息兜個大圈,搞到啲人唔知、唔明,一味得個「估」字。

【無厘頭文化】闡述2:

香港著名電影藝人周星馳好擅長呢種誇張嘅演釋,佢將「無厘頭」呢種意識形態喺電影、電視裏面大肆發揮,變成一種喜劇元素;

睇返喺佢初期嘅電視或者電影作品裏頭,經常都會出現無厘頭嘅說話同埋形體動作嚟引人笑,於是就俾大眾公認為「無厘頭文化」嘅「祖師爺」。

(6475)普通話說: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bù chī yáng ròu kōng rě yī shēn shān)

解說: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是諺語,意思是羊肉沒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羶氣。

比喻幹了某事沒撈到好處,反壞了名聲惹來了麻煩。

比喻還未曾受益,卻惹來閒言閒語。

膻:粵音:煎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那是要壞名氣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身蟻/周身蟻

如果有人整個身上都爬滿曬螞蟻,相信你一定是非常之痕癢的。

呢種感覺非常之難受,所以在廣東話裡面,人就鍾意用「一身蟻」來形容好多麻煩在身上,一時間解決唔到;

不過,同時又有人會講「周身蟻」,其實同「一身蟻」的意思是一樣的。

例句1:

今次欠銀行咁多錢,真係周身蟻。

例句2:

做呢件事,實會惹到一身蟻,千祈咪制。

(6476)普通話說:被褐懷玉(pī hè huái yù)

解說:

「被褐懷玉」是成語,意思是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

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處1先秦·李耳《老子》第70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河上公注: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匿寶藏懷,不以示人也。」

出處2三國魏·曹操《求賢令》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禾稈罨珍珠

「禾稈罨珍珠」的意思是用爛賤的東西蓋住珍貴的東西。

比喻一個人表面看上去沒什麼本事,但內裡其實非常有實力。

【禾稈罨珍珠】闡述1:

誰人都知道,珍珠珍貴,禾稈爛賤。收割後的田野,滿地都是禾稈。

一部分的禾稈堆成禾稈堆給耕牛儲存過冬的口糧。

牛哪能吃得了這麼多,那就拿來煮飯。

禾稈煮的飯好香的,但是燒火的時候,味道卻很難聞。

還有,禾稈燒完後的灰特別多,沒多久就會把灶給塞住了,所以,很多人寧願自己上山砍材割草回來燒,不燒禾稈。

很多鄉下人都喜歡把禾稈鋪在田裡,燒了之後做肥料。

由此可見,禾稈是多麼的爛賤。

【禾稈罨珍珠】闡述2:

禾稈罨珍珠,如果真有其事,就是用些爛賤的東西蓋著珍貴的東西。

世界上當然是沒有這樣的傻佬做「禾稈罨珍珠」的事啦!

只是話中有話,來個比喻而已。

【禾稈罨珍珠】闡述3:

根據《漢語成語詞典》「被褐懷玉」是成語;

是由老子的《道德經》那裡搬出來的,古老得不得了。

詞典解釋給我們的是:「褐」是舊時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人的衣服。

整個成語字面意思是「身穿粗布衣,身中藏美玉」,是用來比喻有些人很聰明的人,外表沒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被褐懷玉」在中國典籍上生存了兩千多年,慢慢就不顯得大眾化了。

比如那個「褐」字,普通老百姓都不知道它是粗布衣這個解釋。

「玉」在廣東地區也不像珍珠那樣容易看到;

於是,聰明的廣東人就把「被褐懷玉」做了現代化整容,變成「禾稈罨珍珠」,任何廣東人一聽就覺得有一大堆爛賤的東西蓋著那些正點的,貴重的東西。

(6477)普通話說:千真萬確(qiān zhēn wàn què)

解說:

「千真萬確」是成語,形容情況非常確實。

出處1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匡超人大驚道:那有此事!我昨日午間才會著他;怎麼就拿了?景蘭江道:千真萬確的事,你若不信;我同你到金親家去看看款單。」

出處2《精忠岳傳.第一四回》:「千真萬確,朝廷已差官往前去征剿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珍珠都冇咁真

「珍珠都冇咁真」語句中,「珍」與「真」是同音異義字,屬於借音變詞,取其諧音。

我們不得不承認,廣東話是一種既有趣又有特色的語言!

所謂「珍珠」也沒有那麼「真」,是指稱事物的真實性十分可靠,千真萬確。

例句:佢咁細粒,竟然夠力搬得喐部冰箱?係咪真㗎?

(6478)普通話說:搏砂弄汞(bó shā nòng gǒng)

解說:

「搏砂弄汞」是諺語,意思是撥弄砂子,收拾水銀。

比喻局面難以收拾。

搏:撥弄;

弄:收拾;

汞:水銀。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25回:「這潑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搏砂弄汞,捉影捕風。」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唔知點收科

當有些事發生了,就要想辦法解決它來收場。

想不到辦法就是「冇收」。

小孩子很頑皮,怎樣教都是不行,家長會嘆一句:「唉,對他我真是冇嗮收咯!」「冇收」就是不知道這麼收場才是。

【唔知點收科】闡述:

廣東人的日常說話很受戲台影響的。

「收場」的說法,用戲劇專業語言就叫「收科」,

所以廣東人說「唔知點樣收場」的時候,往往就很自然地說成「唔知點樣收科」。

那麼「科」是什麼呢?

從元朝的雜劇開始,就有所謂的「科白」,「科」指角色的動作,

「白」指角色的說話;

大家想像一下,戲台上「唔知點樣收科」的情景,其實是相當過癮的。

舊時的戲劇,很多是沒有詳細的劇本,編劇兼導演叫做「開戲師爺」,

他想出一個「戲劇性」故事,叫做「度到條橋」,

這條橋就是一個「故事大綱」,比如說:

第一場是「花園相會」;

第二場是「勞燕分飛」;

第三場是「落難重逢」;

第四場是……。

這樣搭好了「文路」,只要你不離開這條「文路」,演員怎樣唱,怎樣做,

就由他們自己發揮;

而與這個演員做對手戲的那位演員,就真的要做好配合才可以,兩個人要「心領神會」,要「撐時間」,就生多些枝節,時間開到了,就要很有默契地收科,

你懂得這樣放,我懂得這樣收,天衣無縫,「戲」就演的「順順噹噹」,

但是如果兩個人不是這麼「搭當」,就不知道怎樣才可以「收科」了。

【收科】闡述:

「收科」多見於南戲本子,如《張協狀元》、《荊釵記》等,等台上一段「插科打諢」就嚟完嘅時候,就會安排其他角色出嚟結束呢段插科打諢,呢個情況就叫做收科喇。

(6479)普通話說:看人說話(kàn rén shuō huà)

解說:

「看人說話」是諺語,形容不按規矩辦事,處理問題因人而異。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8回:「第二要嘴巴會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了官場說官場上的話,見了生意人說生意場中的話。」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句話,一般是用來批評別人油滑、投機、不誠懇的,可以說是一句「罵人」的壞話。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闡述1:

1『見人說人話』,就可以和『人』溝通。

2『見鬼說鬼話』,就可以和『鬼』溝通。

3見人說鬼話,見鬼說人話,那麼就不通了。

所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是『溝通』的秘訣,也是和人相處、交朋友、給人好印象、了解對方的秘訣,這是一種技巧、一種藝術,那其實不是油滑、投機、不誠懇呢!

這句話也就是說:和對方交談時,應儘量使用對方能夠認同的語言,並說對方熟習、關心的話題!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2闡述:

比如說,和廣東人說話,最好用廣東話;

和國內同胞說話,最好用普通話客,說得不「地道」沒關係,只要你說了,

便能獲得他們對你的認同。

在話題方面,比如你和有小孩的女性說話,可說說孩子教育和柴米油鹽醬醋茶;和貿易公司職員說話,可說說社會景氣問題,說得不深入沒關係,只要你開口了,他們便會不由自主地告訴你很多關於他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

如果你還善於引導,他恐怕連「心事」都要掏出來了。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3闡述: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人際關係上是很有用的一招,它的厲害在於抓住了人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弱點;

在言語上讓對方的自我獲得滿足,對方防衛意識便會鬆懈下來,

並且把你對他的客套、親切,當成你對他的關心,於是就對你產生好感。結果是,你了解他「已有三四」分,他對你卻還「一無所知」哩!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4闡述: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雖不一定會和對方建立親密的關係,但絕對是接近對方、和對方建立初步關係的好方法,如果你能這麼做,那麼保證你受益無窮。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5闡述:

不過,『人話、鬼話』是需要學習訓練的,也就是說,你要:

1訓練自己和人交往時,多談『您』,而少談『我』;如果你喜歡『我』,那麼你就很容易把別人對你的「客套」當成「關心」。

2多了解各種行業的特色和動態,學習不同族群的語言,了解多了,自然能夠『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什麼人都可以交往了!

所以說:

『人話、鬼話都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6480)普通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

(hǎo mǎ bù chī huí tóu cǎo) 解說

:

「好馬不吃回頭草」是成語,意思是好馬不會吃以前吃過的草。

比喻有志氣的人,即使遭受挫折,也不會留戀過去的人、事、物。

出處1清李漁《憐香伴·議遷》:「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

出處2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雲》上冊:「張先生,好馬不吃回頭草,盛情

心領,謝謝了。」

出處3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32章:「好馬不吃回頭草。既然他已經離開了老窩,就決心在外面的世界闖蕩下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翻兜

書面語中,重提舊話題、舊事或事情重新再來叫「兜翻」,

廣東人則叫「翻兜」。

廣東話「翻兜」是什麼意思?

「翻兜」是指把前一餐或冷掉的飯菜再「炒」一次,戲稱為「兜」,

引申意思是指事情一再重複,又叫「翻來覆去」,

廣東人又將之濃縮成單一個「翻」字,

在應用上有:

「翻手」;重複再做某件工作;

「翻炒」,把炒好的菜再炒;

「翻兜」,事情再來一次等等。

【翻兜】新解:

示例1:

如果離職嗰陣同公司或者同事「擘晒面」(關係破裂),咁即係斷自己後路,

第日冇得「翻兜」(重返崗位)。

示例2:

時下都有幾多男女朋友分咗手一段時間,都會「翻兜」對方(與對方復合),係唔捨得啩?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174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174谷歌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
https://www.linkedin.com/feed/ 
(6441)普通話說:指李推張(zhǐ lǐ tuī zhāng) 解說: 「指李推張」是成語,指相互推諉,逃避責任,自己卻不負責任。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錢穀·比較》:「臨期聽比,無指李推張之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卸膊 在粵語中「膊頭」意為肩膀。 「卸膊」是推卸責任的意思。 有些朋友把「卸膊」理解為普通話的「撂挑子」;我覺得並不準確。 「撂挑子」雖然也有不願意承擔責任的意思,但不像「卸膊」那樣有了「嫁禍於人」的意味。 我認為,與「撂挑子」相對應的粵語詞應該是「劈炮」。 【卸膊】闡述: 「撂挑子」在新華字典的解釋是:放下挑子。 比喻丟下應擔負的工作,甩手不幹。 但是「甩手不幹」只是「卸膊」的第一層含義,即「規避責任」; 而其第二層含義用得更為精準,即「推卸責任」; 即將責任從某人身上轉移到其他人身上,讓別人「承擔責任」。    
 
(6442)普通話說:揎拳攞袖(xuān quán luó xiù) 解說: 「揎拳攞袖」是成語,意思是伸出拳頭,露出手臂; 表現出一種粗野蠻橫發怒,準備打架的樣子。 出處1明·王元吉《流星馬》第三折:「我見他手慌腳亂,揎拳攞袖。急慌的,慌的便要殺。」 出處2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哥哥行並不敢半句兒求於濟,他見我早揎拳攞袖。」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撩是逗非 「撩是逗非」是一個廣東人成日講嘅詞語,形容人中意「惹事生非」。 不過日常廣州話講呢個詞語嗰陣就講成「撩事斗非」。 【撩是逗非】闡述: 1根據「漢語構詞」法,呢個四字詞語系對偶性嘅,亦即是話,「是」對「非」; 「撩」對「逗」符合呢個標準,同時意思亦解得通。 2「逗」粵讀〔陽去聲:dau22〕,而〔斗〕粵讀〔陰去聲:dau33〕, 此處我認為是「誤讀」。因為在語流中,「斗」較「逗」較容易被人「記住」。 3翻查《廣州音字典》解釋: a「斗」是容量單位、量糧食之器具、像斗的東西。 b「斗」形容「對打」、「比賽勝負」; c「斗」形容「拼合」,「湊近」; d「逗」形容「停留」、「標點符號名稱」、「引」,「惹弄」; e「撩」形容「提」,「掀起」、「用手灑水」、「挑弄」,「引逗」。 根據《廣州音字典》的解釋,便可判斷出「撩是逗非」方為「正寫」。 


 (6443)普通話說: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 (zài rén ǎi yán xià,zěn gǎn bù dī tóu) 解說: 「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是諺語,,意思是受制於人,只得順從; 形容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向對方屈服。 比喻在別人管轄限制下,只好委曲順從。 簷:屋簷。 簷:粵音:嚴 出處《水滸傳.第二八回》:「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只是小心便好。」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石磧死蟹/大石迮死蟹 廣東話大石迮死蟹 有解冇得解? 凡用強勢或強力壓服別人,粵語叫做「大石責死蟹」。 粵語有句俗話講:「大石磧死蟹,有解冇得解。」 意思是話大石磧死蟹,是冇得解的。 你話畀人屈,人家拳頭畀你大,講話聲音畀你大,大聲又夾惡,加上上頭有人撐,別說是只蟹,就算磧死你個人,也當是踩死只蟻。 本來沒道理,但利用權勢用高壓政策強迫別人接受,白話中就稱為「大石磧(壓)死蟹」。 根據《廣州音字典》解釋:「磧」音積,解作水中沙石,並無「逼迫」意思。 翻查《廣東俗語考》:「迮」粵音讀「責」。以上壓下曰「迮」。 所以有大石「迮」死蟹之說。 「大石磧死蟹」的「磧」字看來是「迮」的誤寫。 

 (6444)普通話說:不知死活(bù zhī sǐ huó) 解說: 「不知死活」是成語,意思是形容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比喻做事,不知利害、不知進退、不知輕重。 出處1《水滸傳》第六七回:「單廷珪、魏定國大笑,指著關勝罵道:無才小輩,背反狂夫!上負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軍到來,有何理說?」 出處2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彼時日色將晚,前無行人,就把他盡力一推,推落崖下,不知死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買棺材唔知埞 「唔知掟」是由一句粵語話演變來的, 原句是「買棺材唔知埞」,粵語裡「埞」有地方的意思,所以是這句話的意思是「買棺材都不知道到哪裡買」, 就是不知死活的意思,後來把這6個字簡化成3個字 只取後面「唔知埞」,地道的粵語人都會知道原句,也知道這是「不知死活」 的意思,後來這道三個字有的時候也會按字面意思使用,表示「不知道是什麼地方。」 【買棺材唔知埞】闡述1: 當形容別人的行為將會引起很大危險,而他本人卻意識不到,形容那些不知死活,不知好歹的人。可以引用這句俗語。 例句1: 天雨路滑又大霧,你重開到成百公里時速,係咪買棺材唔知埞? (天下雨,路濕滑,霧又大,你還開到上百公里的時速,你不怕死嗎?) 例句2: 明知呢條巷多賊仔,佢重夠膽死一個人帶住十幾萬現金行入去,真係買棺材唔知埞。 (明知道這條巷多賊,他還膽敢一個人帶著幾十萬現金走進去,真的不知死活。) 【買棺材唔知埞】闡述2: 〔埞〕是〔地方〕,到哪裡買棺材也不知道,就是對死一點觀念都沒有,也就是粵語所說的〔唔知死〕。 〔夠膽死〕中的〔死〕字其實沒有特別意思, 純粹加強語氣,相當於〔竟然夠膽……〕。 

 (6445)普通話說:你不仁,我不義(nǐ bù rén,wǒ bù yì) 解說: 「你不仁,我不義」是諺語,意思是你不講仁義道德,我也就不講道義了。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他無仁,我無義。公子必欲免禍,非行大事不可。」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表示「因你如此我願如此」,此句話引申為「你這樣做,那我也這樣做」的意思。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來源: 話說在明正德年間,有一對夫妻,二人十分恩愛,發願生生世世為夫妻, 因其人對其妻百般寵愛,心疼妻子為家務事而煩勞,日見消減。於是便對其妻講,「朔日」屬陰,由你而始;「望日」為陽,自我而生。 意思是以後家裡的一應事務,「朔日」由你而做;「望日」開始, 就全部由我負責。 在古時「朔」、「望」二日,就是指「初一」、「十五」; 後來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你做初一,我做十五」這句詞語。 

 (6446)普通話說:萬人一心(wàn rén yī xīn) 解說: 「萬人一心」是諺語,意思是指一萬人一條心, 比喻眾人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1《後漢書·傅燮傳》:「今率不習之人,越大隴之阻,將十舉十危,而賊聞大軍將至,必萬人一心。」 出處2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萬人一心,尚不可當,況城中有數萬死命之人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蟻多摟死象 此廣州諺語極形象地比喻了「人多力量大」的含義。 意指雖然大象很大體積,但如果受到無數螞蟻爬到身上攻擊,也會淪陷被擊敗。 【蟻多摟死象】闡述: 1「摟」,早在先秦著作已出現; 2漢代《爾雅》將它解釋為「聚也」。 3《李氏中文字典》的「摟」注有三音: (李氏—李卓敏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創校 校長) 一讀如「柳」,抱也; 二讀如「柳」的高平聲,聚也;粵音讀如(嬲)音; 三讀如「留」,牽也。 其中第二個讀音即與古義相通,似應是「蟻多摟死象」的「摟」字了。 

 (6447)普通話說:過橋抽板(guò qiáo chōu bǎn) 解說: 「過橋抽板」是成語,意思是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 比喻一個人達到目的後,想獨享勝利成果,把過去同甘共苦的戰友一腳踢開。 出處1《元史·徹里帖木兒傳》:「翌日,崇天門宣詔,特令有壬為班著以折辱之。有壬俱其禍,免從之。治書侍御史普化消有壬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 出處2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一回:「這還不容易,你不認識,我可都認識。只要你不要過橋抽板,我馬上去找他們,一定有個辦法,明天來回覆你。」 【過橋抽板】的由來: 話說,以前的橋是在河兩岸搭幾條繩子或鐵鍊,上面鋪上木板,形成了一座簡便的橋樑。 如果有人過了橋之後,就把木板「拆走」或「抽走」的話。 意思就是指該人達到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過橋拆板」在過去,被人冠上是「非正義的行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完齋不要和尚 指辦完一件事就拋低幫手辦事嘅人唔理。 這句廣東俚語,相當於普通話裡的「過河拆橋」或者「卸磨殺驢」。 打齋,指供養僧眾; 和尚,指的就是僧眾; 唔要,就是不要。 這個不用多解釋了。用之即棄。大體是這個意思。 打完齋不要和尚? 比喻幫別人完成事後,你沒有利用價值了,就把你甩了。 

 (6448)普通話說:善財難捨(shàn cái nán shě) 解說: 「善財難捨」是成語,形容人愛惜錢財,不願施捨於他人。 常用來譏諷人非常吝嗇。 善財:原為釋迦牟弟子名,後取「善」之「愛惜」意,意指「愛惜錢財」。 捨:施捨。 出處1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二回:「菩薩罵道:你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這善財也難捨。」 出處2魏巍《火鳳凰》10:「看起來總是善財難捨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孤寒 1形容人吝嗇,捨不得花錢(多屬貶義); 2形容人孤獨、寒冷。 3形容處境惡劣,生活艱難; 4形容人小氣、不大方。 【孤寒】闡述: 普通話說的「吝嗇」,客家人和廣府人叫做「孤寒」。 還可以由孤寒衍生出「孤寒種」、「孤寒度」。 加了個「種」字,是說他有遺傳基因,一向如此,難以改變。 加了個「度」字,是強調他的孤寒和他的斤斤計較有關。 一般人認為,方言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 而普通話則是「我手寫我口」,所以有不少香港人在說普通話時,拚命往書面語裡找詞彙,以致未能確切地傳遞信息。 例如「孤寒」與「吝嗇」這兩個詞,意思雖然相同,兩者之間有卻色彩上的差異,我覺得把「孤寒」翻譯成「摳門兒」比較貼切。 但不可不知,嚴格來說,「摳門兒」是北京土話,不是普通話詞語; 普通話學習者不妨多留意一些在普通話口語裡常出現的「北京話」詞彙。 【孤寒】闡述1: 「孤寒」的詞源要追溯到魏晉南北朝; 那時「士族」勢力鼎盛,「士族」中如果既有人做大官、又有人做「經師」的,就可叫「大家族」。 而無人做大官、做經師的「小家族」則被稱為「寒門」。 「寒門」勢單力弱,一旦有事,便顯得孤獨無助,所以自感「孤寒」。 「孤寒」這兩個字,是對那些「寒門小族」的概括, 指他們出手不像大族人那麼大方。 久而久之,就把那些不夠大方的人形容為「孤寒」。 【孤寒】闡述2: 「孤寒」是古詞語,古時多指貧寒讀書人。 孤寒為什麼又叫「孤寒鐸叔」? 字源起於清末番禺粵劇小生「孔阿鐸」,他常扮貧窮書生,窮形盡相,因而有「孤寒鐸」之稱。 加個「鐸」字,是強調他的「孤寒」和他的「斤斤計較」有關。 如果浪女謔戲男人為「鐸叔」,或有兩意: 1荷包孤寒,2或下體度縮。 「鐸叔」好多人都會寫錯成「度縮」; 其正字為「庹縮」。 「庹」又是姓氏。 這個姓氏十分稀有,不過現在年青人大概知道台灣有個影星叫「庹宗華」。 

 (6449)普通話說:不次之遷(bù cì zhī qiān) 解說: 「不次之遷」是成語,形容破格提拔,超出常規的提升官級。 次:順序,等第; 遷:官位升遷。 出處1《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徵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出處2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果能使地方安靜,雖無不次之遷,要亦不至於凍餒。」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水鬼升城隍 潮汕俗語「水鬼升城隍」是形容人事上的特殊升遷,從低賤驟進高貴。 「水鬼」是池塘「小鬼」,「城隍」是「護城」神,由「」水鬼而被擢升為「城隍」神,自然是天壤之別。 【水鬼升城隍】故事: 話說水鬼姓丘字雲瑞, 有一日,「城隍」巡江河道,遊察周邊,遇到「水鬼」,於是「水鬼」趁機自述經歷: 「水鬼」自稱墜落江河二百年,每逢好事可人憐; 遇危救急逃生路,不致沉軀赴水眠。 他說自己落水已死兩百年,看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有遇危赴難之人,常常將其救起。 巡江河道見他心存善念,問他為何不轉世為人。 他亦回答,只怕做人做不到頭;於是巡江河道便封他三灣河道,統轄水怪。 有一日,秦閏在河邊釣魚,卻把「水鬼」釣上來。 話說這個秦閏雙親早已病逝,沒有妻房,孤身一人,一年多來每逢用餐之時, 先祀河邊,燒紙錢,請動三灣海岸諸眾鬼神,十分虔誠。 (此處省去丘雲瑞與秦閏間的故事,只因二人年齡似父子,且都孤苦無依,便認作父子。) 原本雲瑞就有兩德,這第三德是施救自殺的婦人。 他給了婦人一根木桿,讓她撐住,待到天亮便有人救她。 說起這婦人自殺的緣由,也可憐,原本丈夫有病臥床,她拿著家中的公雞母雞去賣,本來就家貧如洗了,結果又被人給了「銅銀」,不能用。 於是,才想要尋死。 上天見「水鬼」有此三德,去年又加封海島大仙,專以救人性命。 加上惠州府「城隍」轉升天府,以致「城隍」有空缺,所以命他前去赴任。 

 (6450)普通話說:痴心妄想(chī xīn wàng xiǎng) 解說: 「痴心妄想」是成語,意思指胡思亂想不能實現的事。 或痴迷的幻想著不能實現的事情。 出處1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五回:「誰知那道也自痴心妄想,魂顛夢倒,分明是癩蛤蟆想著天鵝肉吃。」 出處2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時刻難過。」 出處3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只因蔡智庵有勸他代借五千銀子的一句話,雖未答應,在王慕善卻不能不痴癡心妄想。」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形容在地面上爬著的癩蛤蟆,想吃在天上飛翔的天鵝。 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謀取不可能到手的東西。 此歇後語是一題邏輯推理式的歇後語,因為民間常常以「癩蛤蟆」和「天鵝」作為「醜」和「美」兩種極端的對比; 而作為「醜」的代表「癩蛤蟆」想要吃上「美」的代表「天鵝」,可以說是無稽之談,不可能實現的事。 


(6451)普通話說: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jiǔ bù zuì rén rén zì zuì,huā bù mí rén rén zì mí) 解說: 「花不迷人人自迷」是諺語,形容花不會去迷人,只因人喜歡而美麗。 指人對某事傾注了感情色彩 出處1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直饒今日能知悔,何不當初莫去為?」 出處2錢鍾書《圍城》:「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今朝有緣來相會,明日你東我向西。」 出處3清.醉月山人《狐狸緣全傳》 茶亦醉人何須酒, 書自香我何須花。 酒不醉人人自醉, 花不迷人人自迷。 吟成白雪心如素, 最到梅花香也清。 昔日浣沙今日恨, 玉人如許願相親。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生滋貓入眼色迷迷 粵語的意思是有人迷上了異性。 「生螆貓入眼」其實和貓半點關係扯不上,它不過是諧音而耳。 完整的句子應該是「生柿毋吃呀,澀迷迷!」 意思是說: 生柿(未成熟柿子)不要吃,吃了令舌頭產生「澀麻」的不適感覺。  這句話中的「吃」和「澀」的讀音要轉讀。 翻查字典: 「吃」粵音讀「jaak3」;﹝喫飯或入﹞ 「澀」粵音讀「色」。  如此一來,「生柿毋吃呀,澀迷迷」的諧音便是: 「生螆貓﹝入﹞眼,色迷迷」了。  例句:阿強見到Mary即刻生滋貓入眼,流曬口水。 (阿強看到Mary馬上覺得情人眼裏出西施,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6452)普通話說:雞飛狗跳(jī fēi gǒu tiào) 解說: 「雞飛狗跳」是成語,意思是把雞嚇得飛起來,把狗嚇得到處亂跳, 形容驚慌得亂成一團。 比喻因驚擾引來的混亂,驚慌得亂成一團。 出處1《痛史.第一三回》:「你看前兩天那種搜索的樣子,只就我們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經是鬧得雞飛狗跳,鬼哭神號。」 出處2茅盾《鍛煉》:「然而陳克明卻在這裡想像,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懼怨恨所造成的雞飛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倒瀉籮蟹 「倒瀉籮蟹」形容混亂、雜亂、無法控制的場面,或者是形容手忙腳亂的情形。比喻場面失控。 【倒瀉籮蟹】闡述: 「倒瀉」指從上向下傾瀉,「籮」就是籮筐,一種用竹子編的農具。 「倒瀉籮蟹」的意思是裝螃蟹的籮筐被打翻,螃蟹滿地爬,人們驚慌失措, 四處躲避,形容場面混亂、無法控製或者手忙腳亂的情形。 滿滿一籮筐的螃蟹翻倒在地上,螃蟹自然會四下逃散。 要想把所有逃脫的螃蟹抓回籮筐裡,不但要伸手去抓,而且還要左右走動 去抓那些爬得比較遠的螃蟹,並且又要防備手上抓着的螃蟹用蟹螯攻擊自己, 忙亂的程度可想而知。 例句1: 街口爆水管,成條街浸曬,好似倒瀉籮蟹咁。 (街口的水管爆了,整條街都被水浸泡,場面很混亂。) 例句2: 今日舖頭人手唔夠,一到食飯時間就忙到倒瀉籮蟹。 (今天店鋪人手不夠,一到吃飯時候就手忙腳亂。) 

 (6453)普通話說:眉眼高低(méi yǎn gāo dī) 解說: 「眉眼高低」是成語,意思是臉上的表情變化,泛指為人處世的方法。 出處1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11章:「無奈癡情的奧立佛根本看不出眉眼高低。」 出處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7回:「只是跟著奶奶,我們學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兒,也得見識見識。」 【眉眼高低】闡述1: 邯鄲人對說話辦事沒有眼色、不知深淺,不講分寸的人, 愛說他「不知道眉眼高低」; 而對那些能從人的眼色中觀察、判斷別人心意,或行動舉止得體的人, 則會誇獎說:「這個人(小孩)機靈,可知道眉高眼低哩!」 【眉眼高低】闡述2! 眉眼高低的說法,來源於一個聯語故事: 話說古代一個私塾先生去赴宴席,因來得稍晚坐在了下席, 他看到一位年輕農夫坐在上席,覺得屈居下席有失面子。 於是他提議即席對「對聯」,獲勝者方可坐上席。 於是,他先出上聯:「眼珠子,鼻孔子,珠(諸)子反在孔子上」; 這位農夫應聲對曰:「眉先生,鬚後生,後生更比先生長」。 滿座人一致稱讚農夫下聯對的好,羞得這位老先生無地自容。 後來人們就以「知道眉眼高低來形容人有眼色,知上下的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眉頭眼額 「識睇眉頭眼額」是粵語裡的一句俗語, 「識睇」就是懂得看; 「眉頭眼額」就是臉色,所以整句話就是會「看人臉色」的意思。 即看出人家的神色,由人家的神色而猜出人家的心意。 

 (6454)普通話說:拿賊拿贓,拿姦拿雙 (ná zéi ná zāng,ná jiān ná shuāng) 解說: 「拿賊拿贓,拿姦拿雙」是諺語,意思是捉賊要有贓證,捉姦要有成雙人證。 指問罪要有真憑實據 贓:贓物; 姦:通姦。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2回:「拿賊拿贓,拿姦拿雙,你又不曾捉住他的孤老,你活活的打殺了媳婦,這是要償命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捉黃腳雞 意思是「登徒子」追逐良家婦女,追進那女人家裏去,被她家裏的人捉到,把他身上的財物搜去之後,並給予極難堪的折磨。 「捉黃腳雞」係種涉及到性關係嘅敲詐,多數針對一啲有錢或者有社會地位嘅人,做法一般都係安排一段「豔遇」畀目標,之後再用「捉姦」做藉口去勒索錢財。 【捉黃腳雞】詞源: 「捉黃腳雞」這個俗語是出自廣東的農村,當地農民專養母雞而少養公雞, 因為母雞可以生雞蛋,農民可以拿去賣。 但祭祀時卻需要公雞,而捕捉公雞的方法,就是農民先把穀子撒在門外,群雞就會跑來啄食(粵語把雞走動的動作稱為「雞咁腳」),當母雞在啄食時, 公雞就「色心起」,懶得去吃穀子,撲上母雞身上「交配」, 這是正是捕捉「公雞」最好的時候,公雞「交配」時疏於防範, 農民抓住雞腳就行。 因為公雞的雙腳呈深蛋黃色,而母雞的腳淺黃色,很容易辨認。 後來就把以女性勾搭男性進行性行為然後勒索稱為「捉黃腳雞」。 【捉黃腳雞】闡述: 粵語俗稱「捉黃腳雞」,此名「稱謂」常見於港澳地區; 華北俗稱「放鷹」或「放鴿子」。 這種手法於中國可追溯至宋朝,直至現在仍然流行於臺海兩岸, 於歐美國家則最遲於十九世紀初期出現,尤其盛行於十九至二十世紀初期, 即當地社會對「通姦」反響最大的時期; 現時則多是針對知名、有權力、財富、地位的人士,如政治人物、藝人、運動員、士紳、富豪等或神職人員; 於各地觀光區亦有專門針對遊客的桃色敲詐; 一般來說前述的對象是比較容易成為下手的目標。 

 (6455)普通話說:溜之大吉(liū zhī dà jí) 解說: 「溜之大吉」是成語,是偷偷地溜掉為妙,一走了事; 溜:趁人看不見走開; 吉:吉祥。偷偷地跑掉為妙。 出處1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回:「其在一班勢利小人,早已溜之大吉。」 出處2《文明小史》第十九回:「原來他一見打烊,曉得要惠茶帳,早已溜之大吉,預先跑在樓下等候了。」 出處3沙汀《祖父的故事·兩兄弟》:「他自己則已下定決心,若果逼得太緊,他就溜之大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著草 粵語的「著」字,是有「穿」的意思。 例如:「著衫」、「著褲」都是用這個「著」; 但是「著草」大家怎麼理解? 為什麼要穿草,難道「穿草」是種潮流? 其實「著草」的意思的跑路、潛逃的意思。 多數用於黑道、犯下嚴重罪行的人和道德淪亡的人。 為什麼要「著草」才能逃跑呢? 古時候人穿的是「草鞋」,到遠方去的時候更加得多準備幾雙鞋備用。 因為古時候穿著「草鞋」和「草蓑」走在野外,「草蓑」能遮擋風雨幫助隱蔽,「草鞋」能防滑防聲以便奔走。 故此,常以「著草」形容跑路、逃跑、秘密潛逃。 在古代,一般人都住的是「茅草」屋,遠走高飛時,會燒掉自家的茅草,以示不會再回來。 演化到現代,粵語「我著緊草」即表示因欠債或某些其他原因,而正外出避風頭。 

 (6456)普通話說: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 
(yǒu réncí guānguīgù lǐyǒu rénxīngyègǎnkēchǎng) 解說: 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原文: 有人辭官歸故里, 有人星夜趕科場。 少年不知愁滋味, 老來方知行路難。 釋義: 意思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是因為看清了社會黑暗,憤然辭官,返回自然, 而有人漏夜趕科場說明了他對功名的急切渴望,與前面的行為形成對比。 年輕的時候不懂得世間有什麼事情值得煩惱憂愁, 等到了老年才知道人生路上有太多的坎坷,要走過這一條人生路又有太多的艱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雞死一雞嗚 這民間俗語表面指的是:「一隻雞雖然死亡,但在其死亡的同時,仍會有另一隻鶏出世,發出雛鳥的鳴叫聲」 「一雞死一雞鳴」,意思指有些工作,無論是好事抑或是壞事,今天的人不幹了,明天也將有人來承接他的工作。  深層指的是: 這其實是以「一雞的死亡」比喻「一件事情/事物之結束」; 以「另一隻「鶏的出世」比喻「另一件事卻又開始發生」 故而比喻事情結束後,就很自然地會有另一事情發生,這是自然界的慣常定律;其情況就如「花開花落,花落花開」般,延綿不絕。 【一雞死,一雞鳴】的用法建議: (1)可以用來表示一個「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情況,如知名學者退休後,接著仍會出現新的知識學者。 例子: 張教授雖然已從科學界上退隱下來,叫人遺憾;但正所謂「一雞死,一雞鳴」,相信他退引後,科學界中依然人才輩出。 (2)可以用來表示「壞情况不休止,十分猖獗」: 例子: 本以爲海關加緊搜查行動,就可以把翻版情况加以遏止;然而「一雞死,一雞鳴」,情況卻不是這樣:當這邊廂海關人員成功搗破一個翻版組織,另一邊厢又有翻版組織又在蘊釀崛起中。 (3)表示商店倒閉後又重開的情况 例子: 雖說香港經濟不景、市道慘淡,但當很多食肆關門的同時,也發現有很多菜館開張,同一條街你可以見到「一雞死,一雞鳴」的情況。 (4)可用於比喻時勢之變遷,及事物之更替: 例子: 正所謂「一雞死,一雞鳴」,十年前人們還坐在電腦檯面前,面對著一部部體型龐大的舊式電腦;但舊式電腦的時代已過去了,現在人人手上卻已拿著輕巧的掌上型手提電腦,隨時隨地都可享受用電腦的方便了! 

 (6457)普通話說:門可羅雀(mén kě luó què) 解說: 「門可羅雀」是成語,意思是原指門外可張網捕雀。 形容為官者休官失勢後,門庭冷落車馬稀少;賓客稀少、交往的朋友很少, 門庭冷落。 也比喻生意清淡或形容事業由盛而衰。 羅:張網捕捉雀鳥。 出處1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媼皆散,不半載,門可羅雀矣。」 出處2金·元好問《寄西溪相禪師》詩:「門堪羅雀仍未害,釜欲生魚當奈何?」 例句:受景氣不佳的影響,很多商店都門可羅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拍烏蠅 「拍烏蠅」一般有兩種意思: 1 在粵語中,「烏蠅」是指蒼蠅。 此外,在廣東的部分地區,人們對一些動物和昆蟲有不同的叫法, 例如:馬騮(猴子)、竹絲雞(烏雞)、大笨象(大象)、曱甴(蟑螂)。 2 「蠅」字原音[jing4],此處升調為一聲。(粵音讀:英) 「拍烏蠅」形容生意冷淡,店員們閒著沒事可幹,只好拿「蒼蠅拍」來「拍」蒼蠅。 例句:而家市場唔好,呢幾個月舖頭日日都拍烏蠅。 (現在市場不好,這幾個月我們商店每天都沒什麼客人。) 

 (6458)普通話說:講是說非(jiǎng shì shuō fēi) 解說: 「講是說非」是成語,猶言說三道四。 形容不負責任地胡亂議論,說了不該說的話。 出處元·柯丹邱《荊釵記·受釵》:「這財禮雖是輕微,你為何講是說非?」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開口夾着脷 廣東話裡頭「開口夾著脷。」是形容亂說話的情況,有「唔衰攞來衰」的意思,當廣東小孩子因年幼無知,很容易會「開口夾著脷」說了些不吉利的說話時, 那時候大人們會很緊張地說:「醜嘅唔靈好嘅靈」,或者是「𦧲口水講過」; 又或者講一句:「有怪莫怪,細佬哥唔識世界」改窘。 【開口夾着脷】闡述: 至於「開口夾著脷」的「脷」,不用講大家都知道,正是因為廣東人迷信,害怕做生意「蝕本」,而改「舌」為「脷」嘅。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書」字和「輸」字同音,「通書」遂讀成了「通勝」;「絲」字和「輸」字的音近,於是「絲瓜」改成讀「勝瓜」; 「空」字和「兇」字同音,於是乎「空屋」就變成了「吉屋」,「空鋪」也成了「吉鋪」。 至於北方話的「竹籃打水一場空」,廣東話裡頭相對應的就是「辛苦一場得個吉」,不過還好,空姐還沒有變成「吉姐」(哈哈哈!)。 

 (6459)普通話說:方寸已亂(fāng cùn yǐ luàn) 解說: 「方寸已亂」是成語,意思是指心緒已被擾亂,行動慌亂。 出處1《石點頭.卷四.瞿鳳奴情愆死蓋》:「眼紅耳熱,胸前像十來個棰頭撞擊,方寸已亂。」 出處2《野叟曝言.第四一回》:「我豈不知,只是方寸已亂,不繇妹子做主哩。」 出處3謝冰心《往事(二)》:「母親坐在中間屋裡,看見我,眼淚便滾了下來,我那時方寸已亂!」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盲頭烏蠅 「蒼蠅」在粵語中叫「烏蠅」。 「無頭」蒼蠅,粵語叫「盲頭」烏蠅。 【盲頭烏蠅】闡述: 一些低等動物頭部甩咗後重可以喐動,只不過就冇曬方向感。 所以用「盲頭烏蠅」去形容有啲人做嘢時冇晒方向、亂了方寸,左騰右騰都唔知做緊乜的人。 正確說法是「盲頭烏蠅」是用來形容六神無主;做事情亂碰亂撞;找東西時亂翻亂抄的意思。 

 (6460)普通話說:罕譬而喻(hǎn pì ér yù) 解說: 「罕譬而喻」是成語,意思是說話用不著多作比方,都能聽懂。 形容話說得非常明白。 喻:清楚明辨,人人都很明白。 出處《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雞食放光蟲 廣東話用「滋滋聲」 形容蟲的叫聲,蟲蟲在雞身體裡還叫 (不死?) , 形容好像心有「滋滋聲」,粵語「滋」字與「知」字同音; 心滋=心知; 「放光蟲」會發光的蟲,在雞體內還能照明?所以肚「明」了。 形容心裡清楚明白。 【雞食放光蟲】闡述1: 一般使用只說上句,下句可以不用點明; 為什麼說「雞食放光蟲」是「心知肚明」呢? 放光蟲,一種會發出「磷光」的小蟲,與螢火蟲不同的是,它不會飛。 雞覓食時,喜啄吃小蟲,放光蟲自然也在啄食之列。 這就產生了個有趣的歇後語「雞吃放光蟲—心知肚明(自己明白)」。 【雞食放光蟲】闡述2: 放光蟲被雞吃進肚裏,因而雞肚被照亮,這是歇後語依據的「事」所具有的特點。 雞肚子為什麼會放光? 雞自己當然「心知」是什麼原因了。 這歇後語以「事」和「一音多義」兩種方法釋義, 十分形象化、生動化。 「明」,既是「明亮」,也是「明白」,但取義的是「明白」。 【雞食放光蟲】闡述3: 這歇後語淺白易懂,就是說:對某事的來龍去脈,真相,當事人都理應一清二楚。因此,在使用時要注意的是,所論及的必須是當事人,或當事人的同夥,而且所涉及的事並不那麼光彩,大有問罪語氣。